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4年中央會議,張愛萍起身要提前離場,周總理:搜他口袋!

2024-01-22歷史

前言

1964年9月23號,此時距離15周年國慶只有一周的時間,這期間周總理、趙奇的賀龍、陳毅、張愛萍等領導人開會,在會議中途,張愛萍突然站起身向周總理說,今晚外交部安排了一個外事活動我得參加,需要提前離開。

但就在張愛萍一步邁出的時候,周總理突然從沙發上一躍而起,堵住了張愛萍的去路。周總理指了指張愛萍的衣兜,示意其搜一搜自己的衣兜,並表示保密無小事。

那麽這究竟發生了什麽事?為什麽周總理讓張愛萍搜自己的衣兜呢?

這一切都要從我們的蘇聯老大哥說起。1945年,美國研發了第一顆原子彈,並且直接將它扔到了日本廣島,原子彈的威力首次展現在世人眼前,那強大的破壞力以及長久的後遺癥讓所有國家都為之震撼。毛主席說,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只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並不可怕。然而,這句話只是戰略上對美國的一種藐視。實際上,毛主席心裏很清楚,面對強國最好的自保方式就是盡快擁有自己的核武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同年,蘇聯也向全世界宣告原子彈研發成功。彼時蘇聯與我們還是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中國很快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50年爆發韓戰,美國依然囂張的把原子彈運到了北韓戰場。美國的囂張氣焰讓毛主席意識到。中國不能總是仰仗別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才能立足於世界強國之列。在1950年到1955年期間,中國多次向蘇聯表示,希望他們能夠援助我們研發原子彈,但是都被時任蘇聯總書記的赫魯曉夫以各種原因拒絕了。直到1957年,爆發了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十月事件,蘇聯急需中國的援助,於是便同中國簽訂了國防新科技協定,他們幫助中國研發原子彈,而中國幫助蘇聯平復起義。

1958年時,在蘇聯老大哥的援助下,新中國在大西北的戈壁、荒漠灘羅布泊建造起了第一座原子核反應堆。可時指美蘇爭霸的冷戰期間,蘇聯逐漸暴露了自己的勃勃野心,企圖利用軍事援助的手段,派遣聯合艦隊派駐中國,透過長波電台的方式入侵中國領土的主權完整被中國看穿後,蘇聯兩國的關系逐漸交惡。

1959年6月開始,蘇聯陸續撤走了在中國援助的所有專家以及器材,而這就讓中國的原子彈研究頓時陷入了進退兩難的處境。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若繼續研究將會加劇國民的負擔,可如果終止研究,那之前的所有努力將徹底付諸東流。

彼時的中央高層為此進行了一連數次的討論。有人說,當前人民連吃飯都吃不起了,原子彈研究應該放一放。但如果中國沒有原子彈,將會一直處於其他各國的核威脅之下。當前國家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一時間,是要溫飽還是要原子彈成為了中國領導人當時最難做出的選擇。

所以,在這種內憂外困的情況下,黨組總部機關就緊急啟用了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以及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張愛萍上將,代表黨和國家到羅布泊核子能工業基地,了解原子彈的研發行程情況。在這個緊要關頭接到調查任務,張愛萍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

於是,張愛萍找到了國防科委副主任劉西堯,在他的陪同下與核物理專家朱光亞先生進行了深入交流,除了交流研究之外,張愛萍還組織了考察隊在青海、甘肅等多個原子彈材料開采基地進行走訪。

1961年,張愛萍遞交了一份原子彈研究調查報告。張愛萍如實陳述了中國目前的原子能發展情況,並詳細表明了中國研發核武器的可行性。在報告的結尾,張愛萍還寫下,若一切順利,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將會在1964年爆炸成功。

而毛主席在收到張愛平的調查報告後,也對原子彈核武器大國工業有了進一步的全新認知。但主席並沒有馬上執行,而是將其一直存放到了1962年底。在這段時間裏,中國與印度的關系越發緊張。戰爭隨時都會打響。不僅如此,此時中國還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危機,各方勢力都是蠢蠢欲動。為了增強中國的國際震懾力,毛主席決定正式開始研究原子彈。

在1962年11月初,毛主席親筆批示成立研發原子彈的專門委員會,委任周總理擔任主任,賀老總、聶榮臻元帥、羅榮桓元帥和張愛萍上將則是出任專門委員會的委員,而這也是新中國自成立以來保密級別最高,也是權力最大的工程指揮部。這個專委的成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研發出中國自己的核武器。由張愛萍牽頭的工作群組很快投入到了研究中。經過實地勘察,張愛萍發現要首先解決掉三個問題,才能進入到研究階段。這三個問題就是人才、原料和資金。

為了解決人才匱乏的問題,張愛萍發動身邊的一切人脈資源,他先是找到老同學劉西堯,此人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系,對於核武器的研究有獨到的見解,緊接著又找到張振環,此人畢業於北大地質系,對原子彈和導彈的原理都非常了解。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30萬人參與到了中國的核武器研究事業中,而為了遵守保密要求,這些人大多是隱姓埋名的投入到了工作中,甚至連他們的家人都不清楚他們具體在幹些什麽工作。

為了保證核原料能達到制作需求,並盡快獲取粗鈾原料,國家除了對大廠進行加快建設以外,早在1959年之時,技術人員還透過組織群眾人工制取的方法,為中國為縮短工程的進度節省了一年的時間。

為了減少原子彈的研發經費,中國研究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非常謹慎,其中很多需要試驗的階段全都透過模擬推算中完成,這就為中國節省了上億的研發經費。而張愛萍更是從生活的一點一滴進行。他會盡量避免乘坐專車,經常一個人騎著單車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甚至研究所的兩台機床都是研究員省衣節食,一點一點的購置各種材料組裝起來的,研究工作進展十分艱難,但是大家卻信心十足。一定要研制出來我們中國自己的核武器。

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國際形勢十分緊張,美國為了打探中國的原子彈研究情況,在中國周邊建立了很多監聽站和側向站,還用衛星探測中國的研究行程。為了防止被敵人獲取情報。中國將研究原子彈的所有場地都選址在西北戈壁灘等偏遠地區。

戈壁灘的氣候變遷無常,晝夜溫差很大。白天氣溫是二三十度,但深夜氣溫會低到零下十度以上。此外,當地的水質條件也很差,不僅有非常明顯的苦味,而且有時水中也有沙子。所以一開始,許多研究人員出現了腹痛、腹瀉和其他不適的情況。

在得知科研人員面臨的苦難之後,周總理立即做出指示,必須要讓科學家們、技術工人們和部隊戰士們都吃飽,不能讓大家餓著肚子搞研究。於是在當時物資極其匱乏的情況下,緊急征調食物和藥品送往戈壁灘支持核武器的研究。

中國的科學家們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展開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剛開始沒有任何頭緒,只能從零開始。科學家們透過大量的轉譯和研究國外書籍和資料最終確定了中國原子彈的研究方向。他們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的研究各種數據,但對於數據的計算就反復進行了九次,草稿裝了幾麻袋。

然而反復計算下來的數據還是跟當年蘇聯專家留下來的數據有出入。後來事實證明,當年蘇聯留下來的數據是錯誤的。不過也正因為這些錯誤的數據,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究經歷了九次運算,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64年6月,遠在草原的劉傑向北京傳來報告,不帶核燃料的原子彈模擬實驗成功後,關於原子彈的最後一個技術性難題就此成功破解,而這已讓中國的原子彈研究得以進入爆破實驗階段。

而為了讓原子彈在正式爆破試驗中一次性取得成功,張愛萍和劉西堯從八月份開始經常往返於北京、青海和新疆等地,周密部署關於原子彈爆破鋼塔的安裝、偵錯以及正式爆破需要的各類事項工作。

在周總理嚴謹細的一次試驗全面收效的指示下,張愛萍和劉西堯就不辭辛勞的對原子彈配置起爆裝置取樣回收等,原子彈正式爆破進行了多次的預演工作。而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張愛萍還在科研人員的陪同下,親自驅車到金銀灘試驗基地,從頭到尾按照嚴格工序檢查了原子彈的部件以及加工和裝配工作。

對於需要由大量技術工人完成的重要工程,為了確保不被泄露,張愛萍還與劉西堯還專門檢查了保密通訊網。然而,隨著原子彈爆破實驗的越來越近,試爆的安全保密問題也成為了周總理異常關註的事情。在被多方勢力緊盯的情況下,周總理緊急連續召開多次專項會議,探討中國原子彈試爆計劃到底如何打算才能夠更加穩妥。

如果一切順利,當然可以震懾外敵揚中國威。然而,萬一失敗了就極有可能引來他國的忌憚,從而威脅到中國的國土安全。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分成了兩派意見,一派認為盡快引爆,而另一派卻認為可以先放置一段時間,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引爆。

最終,毛主席在深思熟慮之後,認為中國生產原子彈並不準備投入戰爭使用,而是作為防禦武器,因此越早引爆越好。於是,1964年9月23日,由周恩來主持會議,商討中國研發的原子彈正式進入引爆階段事宜,張愛萍作為主要負責人也被邀請參會。

會議期間,張愛萍因為當時還有個外事活動需要參加,突然起身向周總理告假,周總理連忙問道,愛萍,你帶核試驗的檔了嗎?愛萍確認了之後回答說沒有帶。周總理並不是懷疑張愛萍為人,只是擔心紕漏。為了保險起見,他仍指著張愛萍的口袋說,再搜一遍,看看裏面有沒有紙條。在看到張愛萍把口袋都檢查了一遍後,周總理才真正放寬心。由此可見,中央對於這次核試驗的重視程度。

1964年10月16日下午兩點半左右,隨著羅布泊的一聲巨響,中國正式步入了核武器國家。這是全體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時刻,更是新中國邁向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從這一刻起,我們真的有了無所畏懼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