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如果蔣介石帶台灣回歸,在大陸會是何職位?周總理回答讓人震驚

2024-01-06歷史

如果蔣介石帶台灣回歸,在大陸會是何職位?周總理回答讓人震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但台灣問題仍然是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關註的焦點。

早在1949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就決定采取強硬措施,對台灣進行進攻。全體老百姓都渴望獨立自主,祖國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願望和決心。

然而,解放軍為何未能解放台灣省,以及為何大陸對台政策從武力解放轉向和談,是復雜的問題。

周總理在處理台灣問題上持何種態度和看法,采取了怎樣的應對策略?

新中國面臨兩岸困境。建國後,解放軍欲解放台灣,但海上實力薄弱,且面對蔣介石及其背後的美國援助。蔣介石在台灣得到大量美援,擁有美提供的強大海軍。

相反,解放軍雖然在陸地上強大,但海上力量遠遠不及蔣介石。穿越台灣海峽只能依靠木帆船順流而行。

然而,解放軍決心明確,歷史上中國軍隊以弱勝強的例子不勝列舉。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的勝利激發了他們的信心。

1949年10月24日晚,解放軍士氣高漲,啟程攻打金門,距廈門僅5.5海裏,是蔣介石反攻的關鍵。然而,金門戰役失敗。面對敵方火炮,解放軍木船無法防禦,未能提供後續兵員,使登島部隊陷入孤立。

金門戰役的失敗暴露了解放軍海戰能力的不足,但也為後來解放海南等島嶼提供了寶貴經驗。

為解決問題,1950年2月28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中共中央制定了新的武力解放台灣省的對策。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解放軍為解放台灣積極準備時,突然爆發了韓戰。東北邊境煙霧彌漫,東北人民陷入戰爭的恐慌。

在兩岸關系緊張時,美國將第七艦隊派往台灣海峽,進一步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

這讓大陸人民認識到,解放台灣並非只是「國內」私事,解放軍的對手不僅僅是蔣介石及其軍隊。

1953年,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台灣問題再次成為焦點。

毛主席對台灣問題更加重視,尤其在國民黨和美國於1953年10月6日簽署【軍事協調諒解協定】後。在1953年7月的政治局會議上,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決定必須解放台灣。周總理在國際上宣布中國人民必將解放台灣。

1954年12月2日,蔣介石與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將幫助蔣介石發展軍事實力,共同防禦。作為交換,美國軍隊可在台灣及澎湖列島附近部署,幾乎等同於將台灣視為美國的軍事基地。

面對美國的幹預,中國內政問題變得復雜。美國計劃使台灣成為中國內政的國際問題,並透過聯合國地位和影響力幹涉兩岸關系。為了分割中國勢力,美國派出五艘航母艦隊。

周總理擔憂,盡管蔣介石目前專註於「反攻」,但如果迫使蔣介石走投無路,兩岸關系將更加復雜。

在與毛主席商議後,周總理決定暫緩武力解放台灣計劃,轉向和平解放。只要蔣介石不完全依附美國,台灣問題仍是中國內政。

1955年4月,周總理出席了萬隆會議,並提出中國人民有權透過各種方式解放台灣,包括和平解放。

然而,和平解放的道路雖然看似美好,卻註定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如何在蔣介石手中爭取和平,如何讓國共兩黨放下過去的成見,這些都是相當復雜的問題。

從1927年的「412反革命政變」到1941年的「皖南事變」,再到1945年的重慶談判,都可以看出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的厭惡與抵觸。

在重慶談判中,蔣介石曾提出讓毛主席去新疆當省長,但如今,卻是蔣介石自己去當了省長。他奉行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以及一直企圖「反攻大陸」的想法,使和平談判變得困難。

那麽,如何才能讓蔣介石改變想法,使其傾向大陸一方呢?周總理考慮到了章士釗。由於蔣介石的封鎖策略,中國共產黨無法與其溝通。因此,周總理找到章士釗,讓他透過在香港國民黨的舊友傳達一封信給蔣介石,即周總理和毛主席連同中共中央致蔣介石的「和平訊號」。

「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指的是蔣介石家族的祖墳,蔣介石的母親葬在那裏。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浙江時,蔣家祖墳曾差點被戰士挖掘。最終,在毛主席的通電制止下,祖墳得以安然無恙。

這兩句話旨在讓蔣介石感到羞愧。原來蔣介石曾炸開花園口的堤壩以阻攔日軍,導致大量無辜百姓淹死。國共內戰時,蔣介石還曾計劃挖掘毛家墳墓。因此,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時,蔣介石最後一次來祖墳祭拜時心裏十分擔憂,擔心家族祖墳遭到破壞,擔心共產黨對其行為進行報復。然而,毛主席以德報怨,沒有對蔣介石的祖墳動手,反而命令解放軍保護。

蔣介石收到信後沈默不語,大陸也未等到蔣介石的回復。周總理知道,這次拉攏並未成功。

周總理思考,或許是因為他們明白自己是大陸解放的罪人,感到愧對先祖和家人。因此,在1956年1月末,周總理再次強調對台政策,表示只要願意為兩岸統一作出貢獻,過去的罪行可以既往不咎。這種態度充分體現了周總理渴望台灣統一的期望。

要知道,即便是著名的愛國將領張治中,在國共內戰前夕的談判中也曾被列入「懲處」名單。後來是周總理親自勸說,才使張治中將軍留在北平,並在新疆解放中做出重要貢獻。

周總理曾表示,國共兩黨曾有過兩次合作,而這兩次合作的進行證明了國共兩黨的矛盾並非無法調和。毛主席也曾說過,國民黨和共產黨是老朋友。因此,在周總理策劃和平解放台灣省,推動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時候,充滿了強烈的希望。

不久後,周總理展開了亞洲七國存取之旅。在途經印度時,周總理遭到了一名記者的刁難,詢問如果蔣介石回到大陸,共產黨會給他什麽職務。盡管1945年蔣介石曾提議讓毛主席去新疆當省長,但如今,周總理回答稱:

然而,部長的職位顯然不夠高,如果蔣介石願意回到中國,職位肯定不會低於總理。

周總理作為國務院總理,告訴記者蔣介石的職務絕不會低於總理,進一步展現了共產黨對和平解放台灣的誠意。

也許是這份誠意真正感動了蔣介石,1956年,蔣介石秘密召集部下,決定派遣自己的學生宋宜山去探探共產黨的真正意圖。

艱難曲折的談判過程

提到宋宜山,或許不是很多人熟悉他的名字,但若說到宋希濂,可能會有一些了解。宋希濂是抗日名將,淞滬會戰時曾一度攻入匯山碼頭,逼迫日軍返回艦船。

解放戰爭勝利後,宋希濂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關押在功德林。而宋宜山則是宋希濂的哥哥。

1956年7月,宋宜山從台灣省前往香港,然後秘密進入深圳,最終抵達北京。表面上,宋宜山的目的是為了看望在功德林關押的宋希濂。

但周總理明白,宋宜山此行還有著蔣介石試探的意味。因此,周總理親自接見了宋宜山,並安排他與宋希濂會面。

在宋希濂身上,宋宜山察覺到共產黨對悔過之人的真誠以及周總理對同蔣介石和談的期望。

於是,宋宜山回到香港後,寫下了一份15000字的報告書,連同周總理送給他的中華煙、茅台酒一同寄給了蔣介石。然而這些並沒有打動他。

在報告書中,宋宜山對新中國的發展表示肯定,因此,蔣介石認為宋宜山受到了共產黨的洗腦,感到極為不悅。

他不僅關閉了談判的通道,還不準宋宜山返回香港。就這樣,一場善意的舉動,一場談判的前奏宣告破裂。

1958年8月23日,「八二三炮戰」爆發,金門炮戰轟鳴炸響。嚴格來說,這場炮戰國共兩黨沒有輸贏,只有美國遭到了徹頭徹尾的欺詐。

大陸彰顯了建國後的國威,蔣介石也得到了更大的美國支持。盡管明面上炮戰打得轟轟烈烈,但背地裏國共兩黨反而逐漸緩和。

1965年,桂系領袖、國民黨曾任領導人李宗仁秘密回國。得知這一訊息的百姓們陷入了輿論的風波之中,紛紛議論統一是否能夠到來。

蔣經國得知訊息後,急忙召見文壇著名學者和記者曹聚仁,派遣他前往大陸,了解李宗仁回國後大陸的動向。

曹聚仁的到來推動了對蔣經國的報告以及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達成的六項共識。

蔣經國對共產黨的態度相對較為溫和,與蔣介石相比不那麽尖銳,這使共產黨看到了新的希望。盡管兩岸和談似乎近在咫尺,但在1966年,國內掀起的浪潮讓蔣經國產生了猶豫。

這種猶豫一直持續到曹聚仁去世。為了保持與蔣氏父子的聯系,年逾90的章士釗主動請纓。然而,由於章士釗的年事已高,來到香港不久便因病離世。

兩個月後,章士釗辭世,而這一次反倒是蔣介石展現出了一些誠意。他希望葬回大陸,因此讓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

陳立夫提出歡迎毛主席和周總理存取台灣省的觀點,為推動兩岸關系作出貢獻。然而,1975年到來,和談尚未正式展開,蔣介石先逝世。他的去世中斷了這一輪重要的談判。

次年,周總理與毛主席、朱老總、張聞天等人也相繼辭世。一時間,近在咫尺的談判再次被擱置。

周總理未能親眼見證大陸與台灣省的和平統一,鄧小平接過了周總理遺留下的遺憾。他重修蔣氏祖墳,並透過廖承誌致信蔣經國,提出一國兩制的主張。鄧小平為促進兩岸關系發展做出了巨大努力。

然而,隨著蔣經國的離世,蔣氏父子的辭世,兩岸關系再次陷入困境。

時至今日,中國共產黨仍在為和平統一而努力。這是周總理的期望,也是兩岸關系最理想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