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慈禧是他奶奶,光緒是他大伯,溥儀是他哥,他低調改姓後活到97歲

2024-05-19歷史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一家的生活從天堂掉了下來,見識過皇家的富貴榮華,最後卻被趕出紫禁城,成為一個普通人。

這個落差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接受的,但是溥任卻完美適應了自己的角色轉變。

作為皇族子弟,他的哥哥是溥儀,他的大伯是光緒皇帝,就連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後都是他的姨奶奶。

甚至有傳言說,若是清朝沒有滅亡,下一代皇帝極有可能是他。這位特別低調的「末代皇弟」就是溥任。

他原名愛新覺羅·溥任,後改名金友之。他的人生經歷了什麽重大變革呢?為什麽會從皇族子弟變成小學老師呢?

皇家貴族出身,迫於命運奔走

1918年9月21日,溥任出生在北京什剎海北岸的醇親王府。如果投胎是門考試,溥任一定是得了滿分。

他的爺爺是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的第7個兒子,正統皇子出身。他的奶奶是慈禧太後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和慈禧關系很親密。

溥任的父親載灃出生時,自家這一支已經是站在了權力的頂峰,地位特別顯赫。載灃的哥哥載湉成了光緒帝,載灃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一家人都是正宗的皇親國戚。

後來載灃的長子溥儀變成了宣統皇帝,載灃借著兒子的光,成為了風光無限的攝政王。

如果沒有辛亥革命,想必溥任也能繼承父親載灃的爵位。如果大哥溥儀沒有生下兒子的話,那麽溥任的兒子也有可能做皇帝。

看起來溥任的人生一片大好,風光無限。可誰知道命運的齒輪早就已經悄悄轉動,歷史的滔天巨浪正在席卷封建王朝。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後去世,載灃還在感慨自己和兒子終於能掌握大權了。可沒想到高喊「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來得這麽快,清王朝被各路起義軍推翻。

1912年2月12日,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他不想退位的,可是現實的情況讓他不得不下台。

溥儀下台之後,因為中華民國政府給的「優待條件」,他還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裏面,保留「皇帝」的尊號。

溥任和父親載灃的生活沒有太大變化,依然保持著優越的生活條件。載灃主動辭掉了攝政王一位,專心回家督促孩子讀書,遠離政治的喧囂,專註過好自己的生活。孫中山來京開會時,還專門拜訪了載灃,誇贊他「知時達務」。

或許這麽多年和慈禧太後鬥智鬥勇,載灃早就累了。15歲時經歷戊戌政變,親眼看見哥哥光緒帝被架空。16歲看著慈禧太後立大阿哥,又看著大阿哥被廢掉。

站在權利的頂峰,載灃一直是孤立無援,戰戰兢兢的。別人眼裏看這載灃是風光無限攝政王,但實際上慈禧太後對醇親王府一派多有猜忌。

甚至就連讒言說府裏長了兩顆大白果樹,一顆下面埋著一代醇親王奕譞,代表著「王」字,另外一顆代表「白」字。兩個字加起來就是「皇」,寓意著醇親王府還要出皇帝。慈禧聽見之後,立馬找人把樹砍了。

可見在權力漩渦中央,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受到監視。溥任從小在父親身邊長大,受到父親思想的熏陶,不想卷入政治鬥爭當中,低調行事反而能保命。

後來不少心機之人都來找過載灃,希望說服他加入「清朝復辟」的行動當中,但是載灃都拒絕了,安安分分呆在家裏教育孩子。他清楚知道清朝是不可能復辟的,歷史的洪浪已經把他們都淘汰了。

甚至就連他的兒子溥儀勸他,都沒有半點動搖。載灃和溥任冷眼看著,康有為、張勛擁護溥儀復辟,最後兵敗如山。他們都想勸說溥儀放棄「皇帝夢」,但是做過龍椅的人怎麽會甘心呢?

於是溥儀借著回醇親王府探親的機會,又偷偷遷入日本駐北京公使館,與日本人密謀「復辟」一事。溥儀私底下和康有為還有聯系,勾結張作霖、張宗昌等軍閥,希望重新拿回權力。

這一切都與弟弟溥任沒有任何關系,他在父親的教導下,在醇親王府內的私學學習四書五經、詩詞書畫。父親是個學識淵博的人,溥任學習了不少知識。這是一家人最愜意的幾年時光,不談政治,只談詩書。

好景不長,1924年由於軍閥混戰,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他們一家人的好日子到頭了。沒有俸祿收入,他們只能靠變賣府中珍寶生活,一晃過去幾年,能賣的都賣了。

出走天津,開辦小學

載灃眼看北京的形式越來越復雜,一家人的生活常常被打擾。社會治安混亂,自身安全難以保證。為了躲避混戰,載灃帶著一家人來到天津暫住。

手上的錢財不多了,借住在溥儀的房子裏。此時哥哥溥儀也搬到了天津,溥任每個月都會去看望他。這段經歷讓年幼的溥任更加相信,想要在 亂世之中想要保命,必須得低調小心。

溥儀住在靜園時,門外有人送來兩個果籃,掀開底下一看竟有2顆炸彈。溥任在哥哥溥儀家裏暫住的時候,半夜聽見槍聲,嚇得面色蒼白。哥哥溥儀卻已經連夜乘船去沈陽,留下溥任和父親兩個人面面相覷,第二天馬上回到自己家裏。

哥哥溥儀的生活並不好過,生活在危險之中,滿腦子都是「清朝復辟」 的想法。甚至不惜成為日軍的「傀儡皇帝」,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帝國」。溥任並不認可哥哥的選擇,一家人安分留在天津生活。

在天津生活了10年,溥任一家真的是把能賣的都賣了,生活條件和普通人家相差無幾。後來天津發生洪災,物價上漲,一家人又搬回到北京的醇親王府居住。

載灃一共生育了11個子女,子女又結婚生子。家族人口龐大,每天都是一筆不菲的花銷。皇親貴族的光環已經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了,每個人都為了生活都要努力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日寇終於被打敗了。壓在百姓身上的大石頭,終於解開了。但是真正的和平尚未到來。

國民黨撕破協定,發起全面進攻。此時北京也不安寧,國民黨搶占房屋,鬧得人心惶惶。而溥任他們所住的醇親王府占地面積大,空房間多,很容易招來國民黨的關註。

聽說學校的房子不會被占用,為了保全自家房屋,溥任和父親商量著,在家裏辦個小學。父親載灃當董事長,他當校長,老師就由弟弟妹妹們擔任。父親很註重子女的學習,所以他們都具備當老師的學識。

載灃提議小學的名字,可以參照後海後邊的凈業湖、凈業寺,取名「凈業小學」。可是溥任覺得不妥,凈業有清凈之意,不適合用在學校,所以取了諧音「競業小學」。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告誡學生積極向上,全家人都一致認可。名字取好了,籌辦小學的事宜緊鑼密鼓開始了。

學校地點就定在醇親王府後院空房間,和住人的院落隔開了。桌椅課桌這些物件,還是載灃變賣了珍寶換取錢財,才購置回來的。

競業小學從1947年正式開學,願意送過來上學的家長寥寥無幾。第一屆學生只有60多人,分成兩個班上課。後來學校名聲傳出去了,第二年也收了200學生,分成一年級到五年級教學,學校才開始像個樣子。

雖然溥任從小接受的都是四書五經的儒家教育,但是他並不死板,靈活變通。吸收西式教育的長處,開設圖書館、音樂教室,豐富學生學習生活。

競業小學從無到有,一點點擴大規模,這與溥任的努力是分不開關系的。學校裏面的草都是他一點點除幹凈的,從教案編寫和教材制定,他都親力親為。

付出了辛苦和汗水,也收獲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溥任對教書育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正如溥任自己所說:

「這所小學的建立,不僅保留了王府,就我一生來說也是重要的,而立之年使自己對社會能盡一點義務,為解放後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奠定基礎。」

變賣王府,捐獻小學

解放之後,溥任一家人都擔心王府會不會被強制收走。

當時的北京市長彭真安撫了他們的心,由於載灃和家人安分守己,沒有參加敵偽活動,所以醇親王府不會被全部沒收,還是載灃的個人財產。

但是因為政府急需一批辦公場所,所以希望載灃能夠將私人住宅售賣給政府。國家會出錢收購,拿到補償款之後,他們也能按照國家規定的市價重新購買住房。

載灃和子女商量之後,一致決定把醇親王府賣給政府。王府房間多,一家人也住不滿,加上子女大多都有自己的小家,也希望能夠有個自己的房子。

拿到賠償款之後,載灃把錢財平均分給自己的子女,也算是分家了。一個大家族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樹大分支,還是得分家才好。

溥任買了蓑衣胡同的四合院,帶著父親搬過去。原本在王府後院教學的競業小學,也被他搬到了家廟裏教學。

從醇親王府搬出去之後,需要重新登記戶籍資訊。愛新覺羅是清朝國姓,可如今清朝已亡,愛新覺羅姓氏應該改掉。溥任也給自己改了個名字,金友之。

此後,世上再無愛新覺羅·溥任,只有普通的人民教師金友之,往日皇族的榮光已經消失了,醇親王府的時光已經過去了,今後只有腳踏實地生活,養活一家老小。

附近街坊鄰居,以及原本老北京的人,都會親切稱呼溥任為「任四爺」。雖然平時溥任不太於鄰居交流,性格內向,但是相處這麽多年,鄰居都知道他是個厚道老實人。

後來受到公私合營改革的影響,他主動把競業小學捐給了國家,自己跑到公辦小學當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這一幹就是30多年,直到1988年才退休,低調到塵土裏。

如果不是以前認識他的人,都不知道這位老態龍鐘的老人,竟然是「末代皇弟」溥任。

靠著每個月56塊的薪金,養活一家老小。生活簡單樸素,四合院年久失修,連個獨立的廁所都沒有,溥任都沒有絲毫嫌棄。

溥任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妻子金瑜庭因病去世,才續娶了第二任妻子。養育5個孩子,夫妻倆頗費苦心,幸好孩子們都很爭氣。3個孩子當了教師,1個成了職員,1個當了工人。

按照溥任的話來說,都是老實本分為國家做貢獻。他從不驕養子女,總是教導子女要多勞作。就像他掛在嘴邊的話:

「在新社會,甭管是誰,都要自食其力,我們一家人從來不靠吃‘祖宗飯'。」

子女們成家立業,繁衍後代,溥任兒孫就有13個,家族不斷擴大,繁衍生息,開花結果。

生活節儉,慈善大方,醉心研究

溥任給同事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節儉,不論是到教育局開會,還是拜訪朋友,都是開著自己那輛破舊的單車。

家裏都沒有裝修,連個會客的客廳都沒有,同事朋友來家裏,溥任帶她們到臥房兼書房招待。

溥任讓很多人都以為他真的是家徒四壁了,但是他卻拿出許多珍貴的文物珍寶,捐獻給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等機關單位。

這些文物很多都是來自於他和父親的珍藏,現在的價值都已經達上百萬、上億元了。

很多都是承載著溥任童年記憶的文物,哥哥溥儀的書法作品,清朝內務府給他們皇室成員畫的西洋畫像……這些東西溥任都沒有留下,捐獻給國家,捐獻給人民。

就算是動蕩年代被抄家,家裏一窮二白的時候,他都沒有拿出來換錢。但是卻能慷慨大方捐獻給國家,可見溥任早就已經放下了,安貧樂道。

溥任在父親的教導下,尤其精通書畫。多年來他創作的書畫作品,都陸陸續續賣出去了。所得的義賣款項,都被他全部捐出去了,投身於國家公益事業中。

1990年溥任舉辦「愛新覺羅書畫展」,所得的書畫義賣款150萬元捐「亞運會工程」;1991年義賣書畫款10000元,捐獻給少數民族小學,助力鄉村教育;1994年跑到日本名古屋義賣獲得50萬日元,捐獻給「希望工程」;1996年跑到南韓拍賣書畫獲得20000元,捐給少數民族小學當「希望工程基金」……

這麽多年來,溥任捐獻的款項不計其數,只要有需要,他都會竭盡所能捐獻錢財。錢財對他來說真的是身外之物,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才是錢的價值。

除了書畫以外,溥任特別喜歡研究歷史。臥室裏面占地最大的是幾個書櫃,裏面滿滿當當都是史書。他癡迷研究晚清歷史,這方面他可是絕對的專家。作為歷史的親歷者,最有發言權。

他指出了很多關於晚清歷史研究的謬誤,比如對於醇親王府的歷史,二哥溥傑的資料。為了指正其中的錯漏,他專門找到二哥溥傑求證,讓二哥哭笑不得,弟弟那股頑固執著的勁也算是有地方用了。

正是因為這一份認真,讓溥任在歷史研究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青年人不能不讀史,不讀史不知道歷史興衰,不懂歷史流轉。以為一朝天子,一朝平民,這是歷史弄人,殊不知因果早就埋下。

2015年4月10日,溥任因病去世。

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代言人,晚清王朝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者,他的離開讓那段歷史,距離我們越來越遙遠。

這位從小鐘鳴鼎食出身的「皇家貴族」,沒成想變成一位節儉淳樸的人民教師。這一生看似非常平凡,但已經活出了最大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