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曾評價蔣介石:他手下三員大將,重用一位都不會輸得這麽慘

2024-01-31歷史

毛主席曾評價蔣介石:他手下三員大將,重用一位都不會輸得這麽慘

提到中國傑出的軍事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的「韓白衛霍」。然而,在近現代,還有一位出色的戰略家,與他們並肩齊驅,那就是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

從戰術上的「圍點打援」、「穿插迂回」,到戰略層面的【論持久戰】、【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主席的卓越決策智慧和深遠預見無一不展現出來。

每位偉大的軍事家都是在戰火中錘煉出來的,而對毛主席而言,最激烈的戰火不是來自於日本人,而是蔣介石的國民黨。

盡管國民黨「失道寡助」,最終淹沒於人民的汪洋大海,但其內部仍然湧現出一些極具水平的指揮官。

毛主席曾經言之鑿鑿:

「老蔣手下三員大將,哪怕他能夠重用一位都不會敗得這麽慘。」

那麽,究竟是哪三位將領呢?

改革軍事制度的智者——孫立人

孫立人的文化水平極高,軍事理論方面也極為紮實,他在軍校時期就對戰術和軍隊管理有著深刻的研究。

畢業於美國維珍尼亞軍事學院,這所被譽為「南方西點」的軍校因其卓越的教學水平而著稱。

在校期間,孫立人專註於研究步兵戰術,將所學的美國練兵法進行本土改良,創造出一套適用於中國人的練兵方法,後來被譽為「孫氏操典」。

或許受到國民黨內親美風氣的影響,孫立人回國後事業一帆風順。不到四年,年僅32歲就升至上校,並被任命為財政部稅警總團第二支隊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盧溝橋事變後,孫立人奉命前往淞滬會戰最危急的戰線,然而,由於側翼遭受日軍強力打擊,被迫撤退至蘇州河防線。

在駐守期間,日軍運來了輕便的橡皮艇,七次試圖強渡蘇州河,但每一次都被孫立人成功擊退。

一天的淩晨,敵軍在夜色未褪的時候突襲了孫立人的營地,孫立人親內建領部隊奮戰八個小時,成功將日軍逐回對岸。

當夜,為了阻止敵軍繼續進攻,孫立人決定夜以繼日地率領部隊爆破浮橋,卻不料被日軍發現,炮火如雨傾瀉。然而,孫立人等人頂著猛烈的攻擊成功完成了任務。

而孫立人本人也因此受到十余處炸傷,肺部被子彈穿透,整整昏迷了三天才蘇醒。

康復後,孫立人因此次戰功再次獲得晉升,成為國軍主力部隊之一第十八師的少將師長。

在一九四二年,為了抵擋日軍入侵緬甸,孫立人帶領新三十八師跨越國境,與英軍合作對抗日本。

這時,英軍已經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整整兩天,即將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

得知情況後,孫立人立即親自前往仁安羌前線指揮,成功擊退了敵軍進攻,殺傷人數達一千人,解救了被困的英國盟軍七千余人。

被解救的英軍見到孫立人後紛紛高呼:「中國人萬歲!」

後來,孫立人與盟軍合作,在仁安羌林區展開長達數月的轉戰。直至五月二十七日,他們有序地走出林區,士氣絲毫未減。

這場仁安羌戰役標誌著中國在緬甸對日作戰取得了首次勝利,也使得孫立人的名字在國際上引起轟動。

為了表彰孫立人對盟軍的協助,不僅國民黨予以高度嘉獎,美英兩國也授予孫立人榮譽勛章。

孫立人因此得到了「東方隆美爾」、「叢林之狐」的美譽。

1943年10月,中國展開了對緬甸日軍的全面反攻,於同年10月奪得新平洋,次年12月占領於邦。

收復於邦後,孫立人立即決定乘勝追擊,攻下太白加。這一次的對手是日軍著名的第十八師,素有「叢林戰之王」的稱號。

然而,孫立人毫不畏懼,在他的從容作戰下,日軍犧牲了近千人,卻未能奪取兩個營的陣地。

戰後,第18師團長收到的報告中記載:

「這場戰役是前所未有的,中國軍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請您務必加以重視……」

最終,孫立人成功殲滅了十八師一半的有生力量,迫使其倉皇逃離胡康河谷,再也不敢戀戰。

日軍戰史中有載:

「第18師團曾進行過數次在華作戰,對和中國人的戰鬥極為有經驗。然而,他們在這次胡康河谷遇到的中國部隊,無論是軍隊編制、武器裝備,還是作戰戰術都經歷了極大的變革。十八師損失之巨大,全軍為之震驚。」

台灣歷史學界也曾對孫立人評價頗高:

「在國民黨軍官中,孫立人是最為傑出的。他不僅取得了最高的戰功、擁有最深厚的學歷,還展現出最高的國際聲望。」

殲敵戰神——薛嶽

史學界記載:薛嶽是在抗日戰爭中殲敵數量最多、對日軍打擊最為巨大的國軍將領。

薛嶽於1896年出生於廣東農村。盡管父親文化水平有限,但深知民族大義,極為崇拜民族英雄嶽飛,期望兒子能夠效仿嶽飛投身報國,因此給予兒子取名薛仰嶽。

薛嶽後來去掉了名字中的「仰」字,他渴望自己不僅是仰望嶽飛的人,更要成為像嶽飛一樣的英雄。

隨後,薛嶽投身軍教,成為了一位抵禦外敵、保衛國土的將軍。他畢業於保定軍校,加入中華革命黨,踏上了革命救國的征程。

在民國政府建立後,薛嶽投身孫中山先生的領導,加入革命軍援助福建和廣東的戰事,擔任總司令部上尉參謀。

在接下來的東征討伐戰中,薛嶽多次以少勝多,贏得了豐富的戰果,甚至得到了蔣介石的親自表揚。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當時薛嶽作為第19集團軍總司令,接到上級命令,堅守蘊藻浜南岸,絕不能讓日軍前進一步。

在這場戰鬥中,薛嶽多次成功擊退敵軍的進攻,使得戰局一直膠著到同年11月,成功破壞了日軍「三個月內占領中國」的計劃。

高效殺敵的「天爐戰法」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拉開帷幕。長沙是湖南的重要戰略要地,資源豐富,一旦失守,湖南和湘西將被隔斷,相互支援將成問題。

薛嶽立下決心,絕不讓長沙淪陷於日本之手。

為此,薛嶽親自多次實地勘察,發現湖南地形復雜,日軍機械化部隊難以迅速行動,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於是,薛嶽創立了一種獨特的「以退為進」的天爐戰法。

這種戰法將部隊在到達防線指定地點後分成小股部隊,以網狀結構部署在防線上,增強了戰略深度。

小規模部隊行動迅速,既能引誘敵軍深入,再合力殲滅,又能多次迅速侵擾撤退,逐步消耗敵軍實力。這種戰法不僅靈活,對熟悉地形的國軍極為有利,同時有效地打擊了敵軍士氣,減少了我方損失。

在長沙戰役中,薛嶽巧妙運用天爐戰法,不到二十天時間就殲滅了上萬名敵軍,斬殺了四十余名少佐以上的軍官。

1941年,日軍第二次進攻長沙。薛嶽在前一次經驗的基礎上充滿信心。

再次采用天爐戰法,薛嶽冷靜地調兵遣將,縱橫穿插,不斷突襲騷擾敵人主力的側翼,攻其不備,擊中即退,快速轉移。

敵軍主力被引誘深入汨羅河、撈刀河一帶,遭到伏擊而被圍殲。在這場戰鬥中,薛嶽嚴重削弱了日軍力量,迫使其退守新墻河以北。第二次長沙會戰以國軍勝利告終。

然而,經歷兩次失敗後,日軍不甘心,集結余下的十二萬兵力,第三次對長沙進行進攻。

敵軍勢頭洶洶,猛烈攻擊新墻河陣地,表現出堅決的決心,誓要擊敗薛嶽。

面對此勢,薛嶽決定避其鋒芒,引誘敵人深入至撈刀河、瀏陽河一帶。

各部隊成功會師,形成對日軍的包圍圈後,敵軍被迫進行多面作戰,最終傷亡人數達五萬之多。第三次長沙會戰宣告結束。

薛嶽戰後受到蔣介石授予的青天白日勛章,同時美國總統也授予其總統自由勛章。這三次會戰中,薛嶽成功殲敵十萬余人,成為抗日戰爭中擊斃日軍最多的國軍將領,被譽為抗日的「戰神」。

蔣介石的對手——白崇禧

相較於孫立人和薛嶽因蔣介石不善任用而在國共內戰中未能發揮重要作用,白崇禧則是蔣介石深感忌憚的對手。

白崇禧出生於廣西桂林,是桂系軍閥的代表之一,三次下台的原因中兩次與桂系有關。

1929年,蔣介石甚至密謀暗殺白崇禧。多虧親信廖磊的一路保護,白崇禧才得以平安到達塘沽港登上輪船,順利返回廣西。

此後,蔣介石意識到白崇禧對他的威脅,不再期望能夠完全掌控白崇禧,而是透過多方勢力制衡,盡量驅使白崇禧為其所用。

全面抗戰爆發後,白崇禧毅然放下個人恩怨,響應蔣介石的號召前赴南京參與抗日事業,出任大本營副參謀總長。

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召開,白崇禧在會議上提出了「堅壁清野」和「焦土作戰」的戰術方針,以及「發展遊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總體作戰戰略。

這些建議最終得到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采納,並成為抗日戰爭中的重要戰略方針,對整體戰略策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同年的台兒莊戰役中,白崇禧親自前往前線進行視察,意識到為了取得勝利,必須消除敵我火力差距。因此,他緊急調遣大量火炮送至前線,彌補了雙方的火力懸殊,成功挫敗了勢不可擋的日軍坦克攻勢。

隨著白崇禧的緊急支援,戰局迅速逆轉。在他與台兒莊前線指揮官李宗仁的協同作戰下,最終取得了勝利,徹底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頂住內鬥逆勢翻盤

1939年11月,日軍突襲欽州灣龍門港,迅速占領昆侖關。昆侖關對滇越公路至關重要,而滇緬公路則是國際援助的主要通道。失守將使中國難以得到國際物資援助,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

為了奪回昆侖關,蔣介石將第五軍的指揮權交給了白崇禧,然而蔣介石並不放心,除了在軍中安插親信林蔚外,還派出陳誠,被稱為「蔣介石的替身」,擔任監軍。

到達前線後,陳誠迅速私下與第五軍各團長接觸,示意他們在面對敵軍時可以采取「靈活作戰」。

白崇禧豈能任人擺布,他指揮下屬夜以繼日地將指揮部遷至前線,並秘密破壞了道路。

第二天早晨,陳誠驚訝地發現指揮部不見了,得知白崇禧和軍團長們早已前往千裏之外。由於身體不佳,陳誠無法步行趕到前線,只能怒視白崇禧脫離他的掌控而無計可施。

抵達前線後,白崇禧親自布陣,指揮部隊猛攻昆侖關。板垣師團,被譽為「鋼軍」,竟然難以抵擋,各部隊紛紛退守核心陣地。第21旅團作為軍團主力,在短時間內被殲滅5000多人,旅團長中村正雄更在戰鬥中被當場擊斃。

隨後增援的部隊到達,白崇禧再度向日軍發動猛攻,徹底摧毀昆侖關的防線,迫使日軍撤守九塘。1940年1月1日,日軍派遣增援部隊企圖再次占領昆侖關,但白崇禧乘勝追擊,於當月4日徹底攻克九塘。

隨後,白崇禧決定繼續追擊逃亡八塘的日軍,但在雙方激戰十一天後未能取得有效勝果,最終只能以此為界,進入暫時的對峙休戰狀態。

昆侖關戰役至此結束,成為中國全面抗戰中首次攻堅戰勝利。日軍第十二旅團班長及軍官傷亡人數超過五分之四,士兵陣亡人數達四千余人。

盡管這三位國民黨軍隊將領在軍事實力和創新方面都表現出色,但無論在治軍還是殺敵方面,都未得到蔣介石的充分重用。正如毛主席所言,即使蔣介石手下的三位大將中有一位受到充分重用,也不至於遭受如此慘敗的結局。

然而,在蔣介石任人唯親和縱容派系爭鬥的背景下,這些將領難以發揮出自身實力,而脫離人民群眾的國民黨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