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冷戰後美國三線出擊,在歐洲中東都發起熱戰,為何亞太沒有?

2024-04-14歷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Severn

1991年12月26日,蘇聯宣告解體,冷戰時代就此畫上句點。

然而,兩極爭霸世界格局的瓦解,並沒有給世界帶去和平。

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在沒有了競爭對手的約束後,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全面出擊,掀起一場又一場戰火。

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

綿延不息的戰火,從海灣燒到歐洲,再從歐洲蔓延至中東。

然而,冷戰後被美國人視作戰略新核心的亞太地區,卻始終風平浪靜,沒有爆發熱戰,這究竟是為何?

中東歐洲戰事

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蘇聯的解體,國際體系的權力分配隨之出現結構性調整。

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從各個方面沖擊了原本的國際秩序,導致新的國際沖突出現。

那些在全球化行程中被邊緣化、經濟上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國家,如南斯拉夫、阿富汗等國,成為全球沖突的多發地區。

全球化過程,還帶來了一系列非傳統安全問題,如貧困國家的內戰、宗教矛盾、領土沖突、恐怖主義等等。

這些問題不僅威脅著人類的和平與安全,也對美國的全球利益造成了威脅。

這一背景下,在全球毫無對手的美國人,索性開始了全球範圍內的利益擴張,將侵略之手伸向世界各國,甚至不惜引發戰爭。

事實上,早在蘇聯正式宣告解體之前,美國就開始將全球霸權的維系,訴諸於地區熱戰, 海灣戰爭的爆發,就是美國人迫不及待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全線對外出擊的體現。

海灣戰爭始於1990年8月2日,這是一場經由聯合國同意的「正義」戰爭。

為降低出兵成本,老布殊政府從現實主義立場出發,選擇以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為借口,組建了有34個國家參加的多國聯盟參戰。

美國的全部傳統盟國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就美國采取軍事行動打擊伊拉克恢復科威科主權的行動表示了支持,並派遣余萬人的彈頭隊或支援部隊,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向美國捐款540余億美元。

最終,這場戰爭以美國實作強化在海灣的軍事影響力目的而告終。

到克林頓時期,美國在「新幹涉主義」思想主導下,開始透過人道主義等各種旗號四處出兵,對別國內政加以幹涉。

然而,由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增強,美國已經不能操縱聯合國授權動武,甚至對北約,美國也不能完全控制,而是只能采取間接途徑向其他國家施加其意誌。

轟炸南聯盟就是如此。

1999年4月13日,北約發起對南聯盟的全面空襲,造成南聯盟7800多人傷亡,境內大小基礎設施盡皆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美元。

經此一戰,美國順利的將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排擠出去,進一步將自己的影響力投射到該地區。

為了維護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盡可能地延長美國全球霸權的統治時間,美國又以「反恐為名」發動伊拉克戰爭。

這一時期,美國霸權主義罪惡行徑的醜陋面目,已彰顯無遺。

頻頻對外挑起戰火,已成為美國人鞏固霸權、維系影響力的慣常之舉。

然而讓人奇怪的是,對於亞太地區美國人卻遲遲沒有發動熱戰。

亞太戰略布局

美國政府推進戰略重心東移至亞太,最早始於布殊政府。

早在1989年,布殊就提出建立「新的太平洋夥伴關系」主張,表現出調整亞太戰略的意向。

1990年,布殊簽署並送出有關亞太地區戰略結構調整的展望報告。

蘇聯解體後,布殊立刻出訪亞太四國,對「太平洋共同體」基本構想進行了描述,由此正式揭開美國構築冷戰後「亞太新秩序」的序幕。

華盛頓方面的主要戰略框架是,徹底改變原先為防止蘇聯擴張為目標、以軍事防禦為內容的遏制戰略,取而代之的是保持美國軍事存在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美國在亞太的政治經濟作用。

透過多邊方針控制各方力量,形成以美國為核心、以美日同盟為骨幹的新體系,確保美國在亞太的領導地位。

老布殊

小布殊時期,因為「9·11事件」的發生,美國開始進行冷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調整,將軍事應對重心轉向亞太的東亞、東南亞。

小布殊政府開始延續冷戰思維,大搞軍備競賽,推崇實力外交,以軍事和安全問題為重中之重。

2001年12月13日,美國執意結束美蘇1972年簽署的【反導條約】,並極為明確的選擇了在東南亞部署導彈防禦系統。

同時,美國與日本聯手帶動美日韓、美日澳等三邊合作關系的發展,鼓勵日本軍事力量向境外發展,對日本突破戰後和平憲法、不斷提高軍備、持續提升自衛隊實力的做法,采取姑息和放任態度。

就連台灣,也再度成為美國人手中的一張王牌。

上台後,小布殊立刻批準了數額巨大的對台軍售,提出加強美國與台灣的軍事科技往來。

如此赤裸裸的挑釁行為,已經是在挑戰中美關系的底線。

而到了奧巴馬時期,雖說美國對華軍事層面的遏制政策有所緩和,但戰略重心東進傾向愈發明顯且立體。

美國試圖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亞太聯盟,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促進東盟國家及盟友不斷惡化與中國的關系,從而達到維系自身在亞太霸主地位的目的。

具體措施包括,謀求在亞太地區擴大貿易與投資,將亞太視作全球軍事最重要且最具挑戰性的地區,積極主導亞太地區多邊機制建設等等。

再到近些年的杜林普時代,美國對華打壓力度不減反增。

奉行「美國第一」的杜林普,面對世界和地區格局的新變化,采取極力遏制中國的施政策略。

比如,打響對華貿易戰,透過南海問題挑起中國與南海國家的爭端,加強對東南亞國家的拉攏等等。

從冷戰至今,美國歷屆政府確立的全球戰略重心均指向亞太,尤其是中國。

但令人想不通的是,美國為獲取利益、鞏固霸權,在將侵略之手伸向歐洲、中東時,均肆無忌憚的挑起了戰爭,唯獨沒有在亞太挑起任何熱戰,這究竟是為何?

為何亞太無熱戰?

實際上,並不是美國不想將中美矛盾訴諸戰爭,而是以目前亞太地區復雜的局勢,美國人做不到兼顧多方,沒有信心透過戰爭達成在亞太的戰略目標。

亞太地區近些年來看似平穩安定,沒有任何戰爭動向,可背地裏早已暗流湧動,對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安全戰略提出挑戰。

比如,北韓半島。

自從北韓半島南北分治以來,38線附近一直是兩國軍事人員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南北韓互不信任,又沒能形成一種穩固的共識。

直到1997年,這裏仍駐紮著多達180萬現役部隊。

除了南北韓之外,中、美、日、俄四國戰略利益同樣在此交叉,使得該地區出現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亞太地區的局勢產生深刻影響。

在中、美、朝、韓等國的努力下,各國曾舉行過多次四邊會談、南北韓雙邊會談,但談判進度緩慢。

任何一起突發事件,都可能會對談判造成影響,進而引起南北沖突,甚至演變為下一次韓戰。

近幾年,雖然北韓半島核擴散問題得到了控制,北韓的核計劃已經凍結,但由於按照協定向北韓提供輕水反應堆的日韓,在經濟和財政上面臨困難,美國又處於是否要替盟國承擔安全責任的糾結當中,導致朝核問題再度增添了不確定因素。

除此之外,北韓的糧食危機、南韓的金融危機,也在將北韓半島局勢進一步推向復混成。

而將北韓半島視作鉗制中俄戰略橋頭堡的美國,自然對此十分頭疼,不得不分出一定精力,確保北韓半島局勢不出問題。

另一邊,南亞地區也一直不太平,自冷戰結束後就開始出現核競爭。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安全環境的巨大變化,國際社會防止核擴散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1996年聯合國還透過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要求成員國不得繼續進行核試驗,以避免出現核擴散。

然而自1998年以來,印度先後進行了5次核試驗,巴基斯坦為應對印度的威脅,也隨之將核試驗提上日程。

這讓本來就矛盾重重的南亞地區,愈發陰雲密布。

在南亞,美國采取的是親印疏巴政策,可印度率先違反了聯合國的停止核試驗承諾,這不使美國在處理南亞核威脅問題上束手束腳。

同時,印巴兩國的核試驗,也威脅到了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體系。

除此之外,由美國主動挑起的南海爭端,以及在此基礎上帶來的一系列安全問題,也增加了美國在亞太推行安全政策的難度。

近些年,在美國的策動下,越南、菲律賓等國頻頻對中國南海島礁出手,雙方在南海屢屢出現主權糾紛,導致南海油氣資源的開采受到嚴重遲緩,並進一步造成了全球油氣市場的波動。

再加上中亞能源運輸困難,俄羅斯遠東能源因戰爭走向封閉,中東油氣有賴於地區局勢的穩定和海上通道的安全。

最終,造成了亞太地區油氣市場競爭激烈,能源短缺等情況,並演化為亞太地區潛在不安定因素。

綜上所述,看似和平安定的亞太地區,實際上同樣矛盾重重,且每一重矛盾幾乎都與美國人有關。

而在美國已經燒起中東和歐洲戰火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和信心,在亞太開辟出第三個戰場。

結語

冷戰結束後,美國人立刻將侵略之手伸向全世界,歐洲、中東迅速燃起戰火。

至於成為美國人戰略重心的亞太,反倒是一片和平,只因美國人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實力,去應對復雜的亞太局勢。

否則,亞太地區的戰火,將燒的比任何一個地區要旺。

參考資料

  1. 楊亞非.冷戰後美國歷屆政府推進戰略重心東移的歷史考察(1991—2021)[J].經濟與社會發展,2023,21(04):1-20.
  2. 徐瑤.冷戰後美國亞太軍事基地體系的調整及其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13(09):25-31+38.
  3. 賈曦. 保守主義理念與冷戰後美國對外軍事行動[D].華東師範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