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藩之亂:吳三桂到底輸在哪裏?其實輸在了開啟山海關的那一瞬間

2024-04-28歷史

吳三桂的身世與起家

說起吳三桂的身世來,可謂是一段佳話。他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家,自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勇氣和智慧。那會兒,明朝正值晚期,戰火紛飛,吳三桂雖然家境貧寒,卻也立下了從軍報國的誌向。

起初,吳三桂只是一介小卒,在軍營裏操練槍炮。可是他學有所成,勤奮好學,很快就小有名氣。當時的明軍統帥們都對這個出身卑微卻頗有才幹的小夥子另眼相看。果不其然,吳三桂憑借過人的武藝和謀略,一步步升遷,最終成為明朝的一員猛將。

在明朝最後的幾年裏,吳三桂屢立戰功,可謂是鮮有人能及。他不僅多次率領軍隊擊退外族入侵,更是在流民起義中立下赫赫戰績。當年的南明永歷帝對吳三桂贊賞有加,將他封為"平西王",賜予極高的爵位。

然而,好景不長,明朝很快就在內憂外患的重壓下走向了覆亡的命運。永歷帝被迫東竄,最終在廣西桂林一帶與吳三桂的軍隊會師。可誰也沒想到,在那一刻,吳三桂竟然親手將永歷帝殺害,結束了明朝最後的皇統。

當時的情形究竟如何,歷史上有諸多猜測。有人說吳三桂是受了滿清的蠱惑,有人說他是為了自保。不過從吳三桂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很可能是打著一個更大的主意。

隨著明朝的滅亡,滿清王朝開始了在中原的統治。作為明朝的重臣,吳三桂本可以選擇抗爭到底,但他卻出人意料地投靠了新朝。滿清王朝對他賞識有加,不僅沒有加諸懲罰,反而繼續讓他鎮守雲南一帶,並賜予極高的爵位。

就這樣,吳三桂成為了滿清王朝的重臣,一時風光無限。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就在幾年後,這位曾經的明朝功臣竟會率領軍隊對抗新朝,掀起了一場動蕩中原的大戰役。

三藩之亂的爆發過程

說起三藩之亂的爆發,可謂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當年康熙年方小,朝政尚在摸索之中。作為一代新君,他對於如何處理三藩這個燙手山芋可謂是一籌莫展。

起初,康熙倒也沒有將三藩視為大患。畢竟,吳三桂、尚可喜這兩位明朝遺老已是年過花甲,來日無多。他們的子嗣更是紈絝子弟,根本無力掌控雲貴、廣東這等藩鎮。只要稍加等待,等他們自然老去,三藩之亂就會自行了結。

誰知,康熙這位年輕皇帝卻做出了一個決定,竟將燃起了戰火的導火索。1673年,尚可喜上奏請求歸休,由其子尚之信繼任廣東藩鎮。康熙當機立斷,一紙詔書,撤銷了尚可喜的藩鎮,令其藩兵一律回籍。

這一決定無疑讓吳三桂和耿精忠心中惴惴不安。他們很快也一並上奏請求撤藩,顯然是在試探康熙的態度。然而,康熙並未留有余地,當即下令撤銷了吳三桂和耿精忠的藩鎮。

這一決定無疑是草率之舉。當時朝野上下,大多數人都反對如此做法,認為應當分化處理三藩,而非一味撤藩。可惜,年輕氣盛的康熙並未聽從諫言,一意孤行,最終釀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

吳三桂得知詔書,當即"愕然氣阻"。作為一員明朝功臣,他豈能就此束手就擒?況且,他多年來在雲貴一帶的經營,已使得自己的實力不容小覷。與之相比,清朝的武力卻在日漸衰微。

於是,吳三桂毅然決然,聯合尚可喜和耿精忠,發動了震驚中原的三藩之亂。一時間,戰火燃遍了江南。

起初,吳軍所向披靡,節節勝利。康熙方面的八旗軍在吳軍面前更是不堪一擊,狼狽不堪。比如在陜西,王輔臣的兩千余人就擊潰了莫洛率領的綠營大軍;再比如在江西,高得捷的四千人竟然擊潰了簡親王喇布率領的兩萬八旗軍。

可以說,當時的八旗軍已經名存實亡,喪失了昔日的戰鬥力。相比之下,吳軍的氣焰卻是節節高漲。1678年的永興之戰,更是八旗軍遭受了有史以來最慘重的一次敗績,傷亡超過萬人。

就在這時,吳三桂卻突然止步不前,放棄了直搗北京的良機。有人說他是想效仿明代的沐英,永鎮雲貴;也有人說他是打著復明的旗號,卻並無奪取天下的雄心。不過,從吳三桂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很可能是打著一個更大的主意。

吳三桂的致命失誤

說起吳三桂的失誤,可謂是一段令人扼腕的故事。當年,他的軍隊已攻至襄陽城下,離北京只有一步之遙。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吳三桂卻突然止步不前,放棄了直搗黃龍的良機。從此,他的大好局面就一去不復返了。

按理說,吳三桂當時應該乘勝追擊,一鼓作氣直搗北京。畢竟,他的軍隊所向披靡,節節勝利,八旗軍在他面前更是不堪一擊。比如在陜西,王輔臣的兩千余人就擊潰了莫洛率領的綠營大軍;再比如在江西,高得捷的四千人竟然擊潰了簡親王喇布率領的兩萬八旗軍。

1

可謂是一路凱歌,勢如破竹。就連1678年的永興之戰,更是八旗軍遭受了有史以來最慘重的一次敗績,傷亡超過萬人。

1

當時的八旗軍已經名存實亡,喪失了昔日的戰鬥力。相比之下,吳軍的氣焰卻是節節高漲。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卻突然止步不前,放棄了直搗北京的良機。有人說他是想效仿明代的沐英,永鎮雲貴;也有人說他是打著復明的旗號,卻並無奪取天下的雄心。

不過從吳三桂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很可能是打著一個更大的主意。

事實上,吳三桂起兵之初,依然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但他這樣做僅僅不過是給自己弄一塊遮羞布而已。在實際作為中,他並沒有把"復明"當回事,而且由於他自恃武力強大,也沒有積極地聯絡、召集普天下反清力量團結到自己周圍。

他的真實意圖,很可能是要建立屬於吳家的新王朝。果不其然,到了1678年,吳三桂幹脆自己稱帝,國號大周,在臨死前過了一把皇帝癮。

這一做法無疑是徹底與明室決裂,也失去了天下英雄好漢的擁戴。

從此以後,吳三桂的大好局面就一去不復返了。他的部下開始反復無常,叛變者數不勝數。比如當年在吳軍節節敗退,退守雲南一隅之時,八旗軍進軍雲南,依然是膽小如鼠,磨磨蹭蹭不敢前進。

可見吳軍的軍心已經盡失。

究其原因,吳三桂多年來采用逆淘汰的辦法,把身邊的正直忠義之士或殺或貶,打掃得幹幹凈凈。剩下的都是趨炎附勢、見利忘義之徒。這些人在吳三桂氣勢正盛時狐假虎威,但形勢一旦不利,他們就會另謀他途,背棄舊主。

可以說,吳三桂的失敗就註定在他開啟山海關城門的那一刻。從那時起,他與明室徹底決裂,也失去了天下英雄好漢的擁戴,註定了他最終的覆亡。

清朝的艱難反攻之路

說起清朝如何反攻三藩之亂,可謂是一段艱難曲折的歷程。當年康熙方面雖然初期節節敗退,但最終還是力挽狂瀾,扭轉了局面。不過要達到這一步,康熙和清軍可謂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起初,康熙對八旗軍的實力可謂是深信不疑。畢竟,八旗勁旅曾經橫掃關中,一路凱歌直搗中原腹地。然而在三藩之亂中,八旗軍卻屢戰屢敗,醜態百出。比如在陜西,王輔臣的兩千余人就擊潰了莫洛率領的綠營大軍;再比如在江西,高得捷的四千人竟然擊潰了簡親王喇布率領的兩萬八旗軍。

可以說,當時的八旗軍已經名存實亡,喪失了昔日的戰鬥力。面對如此窘境,康熙不得不重新調整戰略。他從實戰中發現,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反而具有很強的戰鬥力,於是就大力提拔了張勇、孫思克、趙良棟等一批漢人將領。

與此同時,康熙也轉變了戰略思路。他沒有繼續與吳三桂的主力對壘,而是先集中力量對付三藩中實力較弱的耿精忠部隊。當時耿精忠駐紮福建,原本與台灣的鄭經相約,聯合抗清。但鄭經卻臨陣反水,與耿精忠因為地盤問題產生矛盾,最終雙方刀兵相見。

耿精忠一下子變成腹背受敵,很快就抵擋不住清軍的進攻。加之部下又發生叛變,耿精忠只好在1676年向清軍投降。就這樣,三藩之亂一下子就少了一藩。

而另一邊廣東的尚之信則始終按兵不動,沒有明確地起兵造反。所以很快,三藩之亂就只剩下吳三桂孤軍奮戰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方面扭轉了不利局面,開始展開反攻,戰場集中在了湖南境內。

不過,即便如此,吳三桂的軍隊依然難以對付。比如在1678年的永興之戰中,清軍由簡親王喇布、安親王嶽樂、將軍穆占指揮,總兵力接近十萬,基本都是八旗兵。但在激烈的戰鬥中,吳軍將領胡國柱、馬寶率領的軍隊卻將清軍打得節節敗退,傷亡慘重。

這場戰役被稱為八旗軍遭受的最慘重的一次敗績,損失了四十一位大小將官,兵力損失超過萬人。可見,即便在劣勢時期,吳軍的戰鬥力依然強勁。

直到吳三桂去世後,吳軍才徹底陷入潰敗的境地。不過,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八旗軍在進軍雲南的時候,依然是膽小如鼠,磨磨蹭蹭地不敢前進。

可見,與三十年前相比,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因此,在三藩之亂被平定後,康熙也不得不長出一口大氣,連聲表示要感謝祖宗庇佑,否則這一場戰爭誰勝誰負還真是不好說呢。

可以說,平定三藩之亂對於康熙來說,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也讓他領教了什麽叫做"兵兇戰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