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備一生錯過十大巫師,為何9人投奔曹魏,劉備是怎麽得罪他們的

2024-07-31歷史

三國時期,兩位權勢滔天的霸主——劉備和曹操,他們的故事至今仍被世人津津樂道。人們常愛爭論,這兩位英雄豪傑,究竟誰更勝一籌?從歷史的長河中審視,曹操似乎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為坦蕩。他的一生,可謂是光明磊落,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沒有像劉備那樣,處心積慮地安排所謂的「托孤」。

記得曹操當年在銅雀台大宴群臣時,他豪情滿懷地說出那句:「假使天意在孤,吾願為周文王!」這句話的深意顯而易見,曹操表明了自己此生無意於皇位,他更願意將這份榮耀留給自己的子嗣。而劉備呢?在白帝城內,他的話語卻顯得有些猶豫不決:「孺子可輔便輔,實在不行就廢掉他!」這樣的言辭,似乎透露出他對繼承人的不確定和對未來的擔憂。

從曹操和劉備對待後代的不同態度來看,曹操無疑顯得更為從容和自信。他對自己的兒子充滿了信心,相信他們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相比之下,劉備則顯得有些憂慮和不安,他對兒子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那麽,為何劉備與曹操之間的差距會如此之大呢?這其中的原因並不復雜。劉備在他的一生中,錯過了許多頂尖的人才。據史書記載,劉備錯失的十大人才中,有九位最終投奔了曹操,而剩下的一位則成為了東吳的棟梁。

當談論起劉備,這個名字在許多人心中可能立刻會與「虛情假意」聯系在一起。畢竟,受到【三國演義】的深遠影響,劉備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他四處招攬人才,卻似乎並不怎麽慷慨解囊,就像他當年從公孫瓚那裏挖來趙雲一樣,不費一兵一卒,卻也未給以相應的報酬。這種作風,實在讓人懷疑,究竟有多少人願意真心實意地為他賣命。

公元214年,劉備成功入主益州,這時候他才開始根據部下的功績大小,給予他們相應的獎賞。但這種做法,似乎來得有些遲了。他後來又開始擔心另一個問題:獎賞一旦發放完畢,國庫又該如何充實?這時,劉巴、法正等人提出了一個頗具創意的解決方案——透過貨幣等同分配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難題。

從這些歷史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備在資源管理上的短板。他的庫存資源相對匱乏,這無疑也是導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真正有才能、有遠見的人,往往不會將金錢看得太重,他們更看重的是實作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諸葛亮、劉巴等人正是這樣的典型代表。

那麽,劉備究竟為何會錯失那些頂尖人才呢?

首先,讓我們從徐庶開始。徐庶,字元直,一個在三國時期響當當的名字。他的智慧和謀略,足以讓他在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之後,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物件。當劉備在新野屯守時,徐庶主動投奔,成為了劉備的首位軍師。他不僅幫助劉備破解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更是贏得了關羽、張飛、趙雲這些猛將的欽佩。

然而,好景不長,徐庶的名聲很快就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裏。曹操為了徹底擊垮劉備,采取了一種非常手段——軟禁了徐庶的母親。面對這樣的境況,徐庶別無選擇,只能含淚歸順曹操。在他離開劉備的時候,他推薦了諸葛亮給劉備,這也許是他對劉備最後的忠誠和幫助。

徐庶與劉備的故事,可以說是有緣無分。徐庶在軍事上的才華是顯而易見的,但最終他與劉備的緣分卻如同流星劃過夜空,短暫而璀璨。徐庶的離去,無疑給劉備的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接下來,我們來看文聘。文聘,一個在劉表帳下以忠義著稱的將領。他的武藝高強,忠義之心更是可歌可泣。當劉表去世後,文聘效忠於劉琮。然而,當劉琮投降曹操後,文聘也不得不歸順曹操。這位忠義之將,最終成為了曹魏的江夏太守,兼新野侯。

文聘,這個名字在三國時期可是響當當的,他曾是劉表帳下的一位大將。而劉備,這位在新野屯守了長達7年的蜀漢先主,雖然早早看出了劉表的平庸,卻似乎並沒有抓住機會與劉表帳下的大將們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系,共同謀劃一番大業。結果,當劉琮投降曹操,文聘也不得不隨之歸順,這不得不說是劉備的一大失誤。

試想一下,如果劉備當時能夠放下身段,主動向文聘伸出橄欖枝,或許就能說服這位猛將加入蜀漢的陣營。但劉備似乎更在意自己的面子,結果白白錯過了文聘這樣的人才。文聘歸順曹操後,與關羽多次交手,給關羽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三國誌·魏書十八·文聘傳】中記載:「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如果劉備當初能夠多花些心思在文聘身上,也許就不會有後來關羽的那些煩惱了。

接下來說說張任,這位川蜀的悍將,也是劉備錯過的人才之一。張任與龐統的故事更是讓人唏噓。龐統,這位與諸葛亮齊名的智者,當年跟隨劉備進軍西川。然而,在劉備與劉璋的關系惡化後,龐統不幸遭遇張任的伏擊,最終命喪當場。劉備的損失,不僅僅是龐統這位頂尖軍師,更是失去了一個能夠與張任抗衡的良機。

在歷史的長河中,劉備的形象總是被描繪成一位仁德的君主,然而,某些歷史片段卻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位英雄的真實面目。盡管他成功地生擒了張任,但劉備心中卻並沒有為龐統復仇的念頭。他心中所想,其實是將張任這樣的勇猛將領納入麾下,畢竟,能夠巧妙地設計除掉龐統,張任的軍事才能和智謀顯然不容小覷。

據【益部耆舊雜記】記載,劉備聽聞張任的忠勇之名,曾試圖說服其投降。但張任卻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劉備的提議,最終選擇了以死明誌,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忠誠與信仰。張任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對劉備的一種諷刺,他所期待的忠誠與歸順,最終卻化作了一縷忠魂。

接下來,讓我們轉向黃權的故事。黃權,曾是蜀漢的忠臣,但在劉備東征失敗後,他不得不帶著一萬多士兵,投奔了曹魏。劉備雖然心中不甘,但面對這樣的結局,他也只能默默接受。在白帝城中,劉備甚至原諒了黃權的背叛。這種寬容,究竟是出於對黃權的理解和同情,還是對自己決策失誤的無奈接受?

黃權之所以選擇投曹,實際上是劉備一手造成的。在劉備東征東吳時,他命令黃權防備曹魏,但隨著戰局的逆轉,黃權的部隊被切斷了與劉備的聯系。面對劉備誓要擊殺孫權的決心,黃權選擇了一條更為現實的路——投奔曹魏。

劉備,這位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曾一度以仁德著稱,卻也不乏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行徑。就拿他當年從曹操手中騙取的那五萬多精兵來說,這筆賬似乎在後來的日子裏,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了「清算」。劉備的損失,不僅僅是一位悍將,還有那萬余的精兵,這或特許以被視作是命運給予他的一記響亮的耳光。

再來說說陳登,這位徐州的才俊,他的名字與呂布緊密相連。陳登和他的父親,透過巧妙的言辭和策略,成功說服呂布拒絕了與袁術的聯合,這一舉動無疑削弱了呂布的實力,為曹操的勝利鋪平了道路。陳登不僅在言辭上有過人之處,他的智謀和策略同樣令人稱道。他曾暗中協助曹操,策劃了去除呂布的行動,這在【先賢行狀】中有所記載:「奉使到許,太祖以登為廣陵太守,令陰合眾以圖呂布。」這表明陳登不僅文采飛揚,更是一位能夠運籌帷幄的統帥。

然而,劉備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陳登的價值。當年,是陳登將劉備捧上了徐州之主的寶座,但劉備卻未能把握住這位人才。他沒有給予陳登足夠的重視和利用,最終導致陳登轉投曹操,成為了曹操麾下的得力幹將。

曹魏的三朝元老,陳群,這個名字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不僅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中擔任要職,更是以其卓越的治國才能聞名於世。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位治世之才最初竟然也是劉備麾下的一名官員。

回到公元194年,劉備剛剛坐上豫州刺史的寶座,而陳群,這位才華橫溢的智者,卻只被賦予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別駕職位。這無疑是對陳群才華的一種浪費,一個明顯與他能力不相符的職位。顯然,劉備並沒有意識到陳群的價值,或者說,他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如何利用人才。

當劉備野心勃勃地計劃入主徐州時,陳群提出了謹慎的建議。他警告劉備,袁術的勢力不容小覷,若此時輕率進城,必將與袁術正面沖突。同時,他也提醒劉備,呂布的威脅同樣不容忽視。然而,劉備似乎並沒有將陳群的話放在心上,他選擇了忽視這位智者的忠告。

結果,正如陳群所預料的那樣,劉備與袁術的戰爭爆發,呂布也趁機攻下了下邳。劉備的野心最終化為泡影,他不僅失去了徐州,甚至連一個安身立命的城池都沒有留下。而在這個關鍵時刻,陳群已經明智地選擇了投奔曹操,開始了他輝煌的仕途。

龐德,這個名字在三國的戰場上同樣響亮。作為曹操的救援先鋒官,龐德在面對關羽這樣的傳奇人物時,展現出了驚人的勇氣和戰鬥力。他不僅沒有在關羽面前退縮,反而率先發起了挑戰。龐德的勇猛和獨特的帶兵方式,甚至讓武聖關羽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與關羽的交鋒中,龐德的表現尤為出色。他的勇力和戰鬥技巧,使得關羽的前額和手臂都受到了傷害,迫使這位傳奇將領不得不暫時停止了戰事。

關羽的傷勢好轉之後,他巧妙地利用了漢水的暴漲,將龐德及其率領的七軍淹沒於波濤之中。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洪水中,龐德和他的士兵們展現出了不屈的戰鬥精神,誓死與關羽的軍隊抗爭到底。但最終,龐德還是被關羽生擒。關羽心中清楚,龐德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帶兵有方,如果能讓他投奔蜀漢,那無疑是為蜀漢添上了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將。

盡管關羽費盡心思,多次勸說龐德投降,但龐德卻始終不為所動。 龐德在臨死之前,向關羽坦露了心聲,他認為劉備難以成就大業,無論是德行還是謀略,劉備都無法與曹操相提並論。龐德的這番話,無疑是對劉備的一種諷刺,也是對關羽的一種挑戰。

關羽最終只得無奈地斬殺了龐德。*這一舉動,不僅是對龐德忠誠的一種尊重,也是對劉備的一種無奈。如果龐德當時選擇了投奔劉備,或許關羽的戰局會有所改變,甚至蜀漢的命運也可能因此而覆寫。但歷史就是這樣,充滿了無數的「如果」,卻永遠無法重來。

太史慈,劉備錯過的第八位人才,便是那位曾在江東戰場上與小霸王孫策打成平手的悍將太史慈。

公元194年,孔融被賊人圍困,太史慈單槍匹馬,勇闖平原縣城,其目的只有一個:請求劉備出兵,救孔融於水深火熱之中。當劉備見到這位孤膽英雄太史慈時,他那自戀的第一反應竟是:「這世間,居然還有人知道我劉備的大名。」 這種自滿的態度,似乎完全忽視了太史慈的英勇和誠意。

劉備的這種反應,不禁讓人懷疑他是否真的理解了太史慈的價值。如果劉備能夠像對待趙雲那樣,給予太史慈足夠的重視和信任,太史慈或許就不會選擇離開,轉而投奔他人。劉備的這種疏忽,無疑是對一位潛在的忠誠猛將的浪費。

劉備錯過的第九位人才,是他的昔日好友牽招。牽招後來成為了曹魏的邊關守將,與劉備此生再無交集。牽招與劉備的關系,曾經是那樣的深厚,他們曾是並肩作戰的戰友,是彼此信任的夥伴。

【孫楚牽招碑】中記載:「君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這裏的「君」,指的正是牽招。然而,不知是何種原因,使得劉備與牽招這對曾經的好友,最終分道揚鑣。劉備的這種失誤,不僅僅是失去了一位朋友,更是失去了一位可能成為蜀漢重要支柱的人才。

牽招在曹魏的官場上可謂是風生水起,他不僅招撫了烏桓、鮮卑,更是在戰場上大破軻比能,成為了曹魏赫赫有名的邊關大將。想想看,如果劉備當初能夠慧眼識珠,將牽招納入麾下,那麽荊州邊關、漢中邊關的防線,或許就不會那麽輕易地被敵軍所突破。但歷史沒有如果,劉備的疏忽,最終只能成為後人茶余飯後的談資。

劉備在投奔公孫瓚期間,為了自己的事業發展,可謂是費盡心思去聯絡趙雲。然而,他似乎忘記了,身邊還有一位同樣才華橫溢的將領——田豫。劉備雖然與趙雲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但卻忽視了田豫的存在,這位猛將最終沒有成為劉備的部下。

那麽,田豫為何不願意與劉備共謀大業呢?或許,他早已看穿了劉備的為人,不願意與這樣一個人共事。【三國誌】中記載,劉備在擔任豫州刺史時,田豫以母親年老為由,請求歸鄉。劉備在與田豫告別時,淚眼婆娑,感嘆道:「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從這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田豫離開劉備,並非沒有原因。

田豫離開劉備後,並沒有再次回到他的身邊,而是轉投了曹操。

田豫在曹魏的軍事生涯中,可謂是屢建奇功。他不僅攻打烏桓,斬殺骨進,更是在戰場上大破軻比能,成為曹魏邊防的中堅力量。他的軍事才能和勇猛精神,使他常年駐守在曹魏的邊疆,與牽招一樣,成為了曹魏不可多得的邊關巫師。

至於牽招和田豫,他們與劉備的關系曾經是相當不錯的。他們之間的友情,可以說是深厚而真摯。然而,最終他們卻選擇了與劉備分道揚鑣。這背後的原因,恐怕不僅僅是表面上的三觀不合那麽簡單。或許,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對劉備的某些行為和決策感到失望,甚至是絕望。

在劉備錯失的十大人才之中,龐德的武力足以與關羽一戰。他的勇猛和戰鬥技巧,使他在戰場上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而太史慈、張任、文聘這三位,他們的武藝同樣非凡,足以與張飛一較高下。這些人才的流失,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劉備之所以會錯過這些巫師,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許是因為他的三觀與這些人才不合,或許是因為他的匡扶漢室之路並不被所有人認同,又或許是因為他對這些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但無論如何,一個人的言行和三觀,對於吸引和留住人才,都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