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大授銜,他提出讓帥,毛主席:你不做元帥軍中就會亂套

2024-02-08歷史

一九五五年,對往昔於革命戰場湧烈戰,負重前行的前輩英勇之徒,是歡喜之年,亦是有紀念之義年。是年,中國共產黨於中南海隆重舉行了建國以來之首度大典,昔日銳誌斬敵立功之戰士將領,終得應有之嘉譽。

常人之目光,皆覺欲望為人之天性,寥寥能在名利之前不動聲色者。舉國之首次授銜儀式,實行正式授銜之際,先須有一評定之儀。在此過程中,有將領以為己勞苦勞高,軍銜當陟者太低;又有數位將領主動請降銜,以羅榮恒讓帥最為著名。

實則,當年羅榮恒以及粟裕亦曾提請讓帥。當時,羅榮恒之心念曰:我等資歷齊整,與粟裕相若,若粟裕不作元帥,則我亦不宜為元帥。然而,在二人俱陳讓帥之際,毛主席乃唯批準粟裕一人讓帥之請。

當時毛主席為何為之如此抉擇?又何以堅決讓羅榮恒擔任元帥之責?

眾所周知,對於此次大授銜之初,毛主席原先態度反對,或許以為立下軍功者不當分為「三六九等」,更不當受職級和名譽之拘縛。然,隨著外交行程之逐步發展,毛主席外出存取見識,方知他國軍教皆有軍銜,唯中國尚無,使得談判過程頗顯拙劣,甚至屢屢不得心滿意足。

然而,中國軍人眾多,欲在短時間內完成軍銜評定,實非易事。為確保授銜之正常進行,黨中央領導深思熟慮,決意將此項責任交托於羅榮恒等人。

在評銜之過程中,部份戰士為求得更高職級,自發脫去衣裳,將傷痕累累之身軀展露無遺,羅榮恒見之觸目驚心。作為評銜之主要負責人之一,羅榮恒目睹過眾多戰士的功勛與榮耀,內心深感自身黨齡尚淺,經歷不深,更未參與過大兵團指揮作戰,實在難當元帥之職。

因而,羅榮恒遂自發向上級表達了「降銜」的願望。聞悉元帥欲主動降銜,毛主席即刻言:「羅榮恒當封元帥,此事不容商討!」

緊接著,毛主席詳細解釋:「羅榮恒自秋收起義後即投身井岡山,為中國共產黨老同誌。解放戰爭時,協助林彪主持遼沈、平津兩大戰,幾十年間從未爭名奪利,實為我軍政治工作的楷模。」

羅榮恒,生於一九〇二年,湖南省衡山縣。其家世頗為殷實,少年得善教,受良好教育,為開國十大元帥之中,文化水平最高者,亦為唯一大學畢業者,此亦為其後在黨內奮鬥打拼奠定堅實基礎。

論資歷而言,粟裕與譚政、黃克誠皆為同期戰友,輩分較羅榮恒為前,且具豐富革命奮鬥歷程。當兩者紛紛自降銜之際,毛主席何故應允粟裕之請,而保留羅榮恒之元帥職銜呢?

解放戰爭時,粟裕英勇戰功卓著,其在軍中地位勝於黃克誠等,主持「三野」工作。而當時,羅榮恒以出色政治領導才華,擔任「四野」總指揮,而黃克誠則為其麾下之將領。

從職級看,羅榮恒與粟裕幾乎同級,然二者麾下將領差異顯著。「三野」將領在資歷與能力上均難與黃克誠相提舉。由此分析,毛主席之決定也就不難理解。

假使羅榮恒成為大將,其麾下戰友唯能封為「上將」,使許多資深將領不免心生怨忿。而粟裕則情況不同,若他為元帥,原「三野」將領皆封為「大將」顯然不合理。若封粟裕為大將,再分配其他軍銜,則更能得到眾人心服。

實際上,粟裕將軍也明察事態的核心問題,方敢主動向毛主席請降銜。毛主席批準其讓帥請求時,更是贊譽:「壯哉粟裕!」

鮮為人知的是,1955年授銜典禮後,許世友將軍曾因軍銜一事與周總理交談。許世友將軍以為自己功勛與資歷當封「大將」,周總理僅言:「粟裕亦為大將!」,從而消除了許世友將軍成為大將的念頭。

毋庸置疑,毛主席之睿智卓見非常難得。當年羅榮恒提讓帥之際,毛主席的一句「羅榮恒不做元帥,軍中會亂套」顯然具備超前洞察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