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唐真正的明君:大度納諫且任人唯賢,勤政一生開創貞觀之治

2024-06-09歷史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李淵稱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史稱唐太宗。唐太宗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變過來,成為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

魏征便是著名的例子。魏征共向唐太宗提了二百多條諫議,多被采納。魏征去世後,唐太宗異常悲痛,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唐太宗足智多謀,可他在治國上從不投機取巧、玩弄手段。他誠心聽取大臣們的批評意見,說道:「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貞觀政要.論求諫】)有一次,他又要群臣向他提意見,長孫無忌等人說,皇上沒有過失。唐太宗聽了很不高興,批評他們說:「我問你們,我有何過錯,你們卻對我阿諛奉承。我想當面列舉你們各位的長處和短處,讓你們改掉說奉承話的毛病。」接著唐太宗說出了在場的每一位大臣的優缺點。

有人擔心直言切諫失真天子顏面,唐太宗說:「人不敢言,怨氣難消,實情難曉,這才是我最牽掛的。我若失德,你們盡可一一指出,我決不怪罪。人苦不自知其過啊!」(【唐太宗紀】)百官們解除了疑慮,紛紛上書言政事得失。

中郎將常何不善文墨,便讓家中的貧窮客人馬周代筆,寫了二十多條奏事呈上。馬周所寫切中時弊,唐太宗不信此乃常何武將所為,便當面問他真情。常何說出原委,唐太宗嚴肅指出:「此奏非你所寫,就該屬馬周之名,方才合理。我真心求諫,你也該用心相待啊。」他幾次催馬周晉見,交談後立即任命他到門下省做官,後來成為一代名臣。

唐太宗選拔官吏時雖然如饑似渴,但他沒有因為求賢而降低了標準,他是用賢能和才幹嚴格衡量的。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充份發揮其長處。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為宰相。而戴胄則相反,他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結果他辦事異常幹練,深得唐太宗賞識。

為了選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命人寫在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根據各方面的資訊及時的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為考核的重要參考。他還利用科舉考試制度,為讀書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每次他看到眾多新考中的人,都高興的說,天下的良才都來為國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