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孟良崮戰役打張靈甫的74師,粟裕出奇制勝,國民黨軍有三個沒想到

2024-01-22歷史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沂蒙山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重大戰役。此次戰役,從1947年5月13日開始,至5月16日結束,華野全殲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開創了在敵人重兵密集並進的態勢下,從陣線中央割殲其進攻主力的範例,是打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和扭轉華東戰局的關鍵一戰,被陳毅譽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在這場大戰中,粟裕反常用兵,出奇制勝,體現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三項重大決策完全出乎國民黨軍的意料之外,奠定了光輝勝利的基礎。

第一是作戰物件選擇敵整編第74師。該師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第一主力」,是蔣介石手中的「王牌」部隊,全部美械裝備,經過美國軍官訓練,具有相當的指揮、戰術、技術水平,曾擔任南京的警備部隊,因此有「禦林軍」之稱。蔣介石對該師重視有加,指定該師為國民黨軍的「典型部隊」,命令各部隊的一切教育訓練都要以該師為標準。師長張靈甫,深受蔣氏垂青,被蔣譽為「模範軍人」,一再予以擢升。國民黨方面聲稱:「有十個74師,就可以統一全中國。」74師此前在蘇北作戰,雖然傷亡較大,但還是占領了淮陰、漣水等地。

對於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任何對手都不會掉以輕心,74師自己也是驕橫異常。因此,當華野楔入國民黨軍戰線之內,在該師外圍構築陣地時,張靈甫還以為此舉只不過是為了遲滯其進攻速度,根本沒有想到是沖他而來,仍然下令加速進攻。直到華野插至該師兩翼,對其形成合圍的時候,他才如夢方醒,倉猝收縮南撤,但為時已晚。

第二是作戰方向直指敵戰線中央。解放軍作戰歷來是先打孤立或側翼之敵,對於隊形密集或聯系緊密之敵則往往不予強行攻擊,尤其對處於大兵團中央之敵,更少直接對其實施突擊。此次孟良崮之戰,國民黨軍3個兵團齊頭並進,74師為第一兵團之中堅,位於該兵團中央,並處於進攻狀態,對我華野部隊實施「中央突破」,企圖消滅華野,或是逼迫華野後撤。張靈甫一直認為,「新四軍不打硬仗,不打陣地戰」,只要「長驅直入」,就可以深入共軍「巢穴之中」。

可這一次,華野非但沒有後撤,反而迎頭對進,以「中央突破」對付「中央突破」,毅然決然地對74師發起進攻。這種戰術,既不是解放軍的傳統戰法,也不是戰場指揮的常規戰法,因此更加出乎敵人的預料,結結實實地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國民黨軍戰史也承認:(共軍)「在我雲集區內……竟能大膽集中兵力,圍攻我74師,此誠一般始料所不及,亦造成奇襲之基本原因。」

第三是敵後出兵,斷其退路。華野總部定下攻擊74師的決心時,位於74師當面的,是第1、4、8、9四個縱隊,其中4縱和9縱隊在正面阻擊敵人,1縱和8縱楔入該師兩翼。從兵力兵器對比上看,這四個縱隊要在短時間內對敵形成合圍,並最後消滅敵人,難度非常大。這個時候,如果有一支部隊從敵後出擊,封閉包圍圈,並參加圍攻作戰,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粟裕在指揮孟良崮戰役過程中得心應手的關鍵一招,就在於非常自如地使用了這支部隊,這就是第6縱隊,該縱隊是前一階段作戰時粟裕預留於敵後的一支伏兵。

之所以要將6縱留在魯南敵後,目的是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分散敵人的註意力,一旦戰局發生變化,又可以隨時北上參戰。當時粟裕曾對6縱司令員王必成說:「打74師,少不了你們6縱。」這充分說明粟裕用兵,不僅著眼當前,還設想到第二步、第三步。雖然當時並沒有想到這麽快就要打74師,但將這支部隊留在敵後,用在關鍵時刻的意圖是相當明確的。果然,在合圍74師的緊要關頭,粟裕命令該縱「晝夜兼程、飛兵北上」。部隊一路飛奔,兩晝夜急驅120公裏的山路,到達垛莊附近,僅用半個小時就切斷了74師的唯一退路,決定了他覆亡的命運。

6縱飛兵奇襲垛莊,封閉包圍圈,這同樣是敵人沒有想到的。粟裕生前曾多次肯定這一招,他說,「此次我軍誘敵深入,而又預伏第6縱隊於魯南待機,這著棋,一旦動起來,全盤就活了。」

孫子有雲:「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這句話,就是粟裕軍事指揮藝術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