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中,中國拒絕美國停戰談判的要求,是毛主席的決策失誤嗎

2023-12-23歷史

1953年7月27日,韓戰停戰談判終於在板門店落下帷幕。這次談判歷時三年之久,進行得非常艱難。

有朋友不禁要問,既然如此,中國為什麽在1951年1月拒絕「聯合國三人小組提案」進行停戰和談的要求?這難道不是中國政府和毛主席的一次決策性失誤嗎?

持這種論調的人有不少。

他們認為,中國不該把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及台灣問題作為停火談判條件,讓中國失去了在北韓戰場和國際舞台上的有利地位,陷入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被動局面,使中國在後續的戰爭中付出了沈重代價。

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抗美援朝紀念館,毛澤東與彭德懷塑像

美英操縱的停火方案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提案的誕生。

1950年11月25日,在誌願軍強有力的打擊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被迫退到三八線以南。截止到12月24日,除襄陽以外,中朝聯軍收復了北韓以北的全部領土。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突然向「聯合國軍發動進攻,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的帷幕。誌願軍迅速突破臨津江、漢灘川及「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上的防線,迫使「聯合國軍」退到三七線附近。

此役歷時8天,誌願軍殲敵1.9萬余人,順利攻下漢城。「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因連續作戰失利,於1951年4月被撤職。

三戰的失利加深了美國與其盟國之間的矛盾,各種停戰談判的壓力向美國壓來,英國在1951年1月上旬甚至召開英聯邦總理會議,要求美國不能把英聯邦牽累得太深,希望能和中國坐下來進行談判。

1950年7月31日 聯合國在韓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訪台 蔣中正親至松山機場迎接

但美國不甘心,一沒有獲得預期利益,二也顯得不體面。於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開會決定,除非「聯合國軍」由於軍事原因被驅離北韓半島,否則絕不會主動撤軍。美國還認為,繼續打下去很有必要,對聯合國和北約的未來極為重要。

可打又打不過,停又不甘心,美國政府只能玩老把戲:一面積極備戰,一面叫嚷為北韓人民考慮,喊話中國進行停戰談判。

1950年12月14日,美英兩國操縱聯合國以五十一票的多數透過了一個停戰談判的提案。會上還成立了一個「北韓停火三人委員會」,也稱「三人小組」,由時任第五屆聯大主席安迪讓、加拿大代表皮爾遜和印度代表勞氏組成。

這個被美國人稱為「五項原則」、中國人稱為「五步方案」的提案,旨在透過達成北韓停火和解決遠東問題為目的,其內容如下:

一、立即安排北韓交戰雙方停火;

二、實作停火後,非北韓軍隊全部撤出北韓,並采取各種措施實作聯合國在北韓建立紡一「政府」的決議;

三、美、蘇、中、英四國代表組成一個機構,討論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台灣問題,以及遠東問題。

一直到提案提給聯合國的前幾個小時,「三人小組」才將之通知美國政府。在選擇接受還是拒絕上,杜魯門有些矛盾,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則建議他接受這個提案,原因是,在這個停火提案之前,中國曾經拒絕了1950年12月亞非13國的停火提議。

1953年,誌願軍214團8連狙擊手張桃芳,在金化郡上甘嶺狙擊戰中,用442發子彈,殲敵214名

13國停火提議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北韓戰場上連續傳來的壞訊息讓華盛頓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杜魯門說,這是「我們迄今所遇到的最糟糕的局勢」。11月30日,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聲稱,不排除在北韓戰場使用原子彈的可能。

這個聲明讓美國的盟國感到非常不安。

為此,13個亞非國家聯合簽署了一份所謂的和平倡議書,內容是:建議先在三八線停火,並舉行一個與北韓問題有直接關系的各大國參加的會議,以期和平解決北韓問題。

1950年12月7日,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將備忘錄轉交給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並稱:

「這是所有非歐美國家第一次聯合起來提出的建議,這一建議不能被認為是支持美國的。因此,如果中國宣布不越過三八線的話,將得到這些國家的歡迎和道義上的支持。」

運輸隊為誌願軍運送物資

周恩來總理對這份「和平倡議書」非常不滿。12月8日,他透過外交部向印度大使館參贊提出了四個問題:

一、美國對中國和北韓用兵時,為什麽13國不站出來反對?

二、既然想和平解決北韓問題,13國為什麽不倡議先讓外國軍隊從北韓撤出?

三、美國打到三八線的時候,為什麽13國不出來講話?

四、菲律賓已經向北韓出兵,為什麽竟然在倡議和平的13國之列?豈不自相矛盾?

「和平倡議書」被中國拒絕並反擊的四個問題,讓13國代表啞口無言。

在美英操縱下,13國倡議書被分解為兩個方案,第一個仍由13國提出,希望交戰雙方停戰;第二個由12國(菲律賓不在列)提出召開討論停戰的國際會議,在北韓劃分非軍事區域,和平解決北韓和遠東問題。因此就有了聯合國大會決議透過的停戰談判的提案和「北韓停火三人委員會」。

不管是13國和平倡議書,還是聯合國大會停戰談判的提案,無非是要求中國先停戰再談判的換湯不換藥的把戲而已,中國領導人又如何看不出來?拒絕是必然的。

因此,艾奇遜認為中國領導人在「政治上尚不成熟」,態度會很強硬。

結果正和艾奇遜預想的一樣。

1951年1月17日,周恩來總理在給聯合國的復電中,拒絕了這個不包括政治談判內容的提案,並指出,先停戰後談判,只給美國維持侵略和擴張侵略提供了便利,決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

周總理的反提議

周總理同時作出四個提議:

一、從北韓撤退一切外國軍隊,讓北韓內政由北韓人民自己解決,在此基礎上再舉行有關各國的和平談判,以期迅速解決韓戰問題;

二、談判內容必須包括美國武裝力量從台灣及台灣海峽撤退的問題,以及遠東問題;

三、召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埃及和印度七國參加的七國會議,七國會議開召開之時,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確立之日;

四、七國會議地點在選在中國。

誌願軍第47軍141師422團5連戰士在1951年4月天德山戰鬥中,與敵血戰4晝夜,殲敵800余人

雖然周總理的四個提議與聯合國的和平提案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從第一個提議能看出,中國政府要求先談判,再停火,與13國及聯合國的提議完全倒了過來。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立場,在外交上基本是無法調和的。

果不其然,還沒等聯合國將周恩來總理的提案譯稿正式發表,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就急不可待地表示,美國不能接受中國的提議,並建議立即譴責中國的議案,將中國列為侵略者。

英國駐聯合國代表態度曖昧地表示,中國的答復雖然令人失望,但也有合理之處,應冷靜而細致地分析,不可草率地作出決定。

加拿大總理聖勞倫特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代為轉呈周恩來總理一封信函,就三個問題請周總理給予答復:

一、中國提出所有外國軍隊都要從北韓撤出,是否包括中國軍隊?

二、中國政府是否一定堅持先談判再停火?

三、中國政府是否一定堅持把承認其聯合國代表的地位,作為舉行七國會議的先決條件?

周恩來總理表示,「知道加拿大總理參與和平解決北韓問題的努力很高興」,並對他三個問題作如下答復:

一、只要所有外國軍隊從北韓撤退的提議被接受並付諸實施,中國政府將勸說中國人民誌願軍部隊撤回本土。

二、解決北韓問題,可分兩個步驟走。第一步,可考慮在七國會議期間有限期地停火,以便繼續談判;第二步,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從北韓撤退所有外國軍隊的步驟與方案;北韓內政由北韓人民自主解決的步驟與辦法;美國武裝力量須從台灣和台灣海峽撤退;遠東相關問題。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必須得到保證。

周恩來總理進一步表示,中國已經作出讓步,同意談判與停火同時開始。並指出,中國政府把停火分為三個階段,即:原則上同意停火、談判停火條件、實施停火條件。

對周恩來總理的答復,加拿大外交部表示滿意,認為周恩來的分析是合理的,中國關於停火與政治談判的安排並沒有背離三人停火委員會的原則聲明,加拿大政府贊成中國這一立場。

加政府原先擔心中國在談判中對美國施加軍事壓力,周恩來的談話說明中國的態度很明朗,並非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明顯消極而不妥協」。

周恩來總理的答復信與談話內容,在聯合國大會政治委員會宣讀後引起轟動。

但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柯士甸聲稱,周恩來的信函不過是中國政府的「一張官方明信片」,要求聯合國立即指責中國,並糾集部份拉美國家發起譴責中國侵略的提案。同時,美國以結束集體安全系統,減少美援為條件,威脅加拿大等國支持美國。

在美國的脅迫下,加拿大外長表示,在是否譴責中國的問題上,我們「除了答‘是’,不能做別的」。

最終,美國向聯合國施加的壓力起了作用,周恩來總理的意見受到美國及其操縱的其他大多數國家反對,聯合國拒絕了中國的合理提議,並於1951年2月1日透過了誣蔑中國為「侵略者」的決議案。

對此,周恩來問題嚴加駁斥,發表嚴正聲明:

「美國政府及其幫兇們是要戰爭不要和平的,而且堵塞了和平解決的途徑。」

「聯合國大會竟透過美國這一提案,是非法的、誹謗的、無效的,中國人民堅決表示反對!」

拒絕先停戰再談判,是因為主席的遠見

其實,中國之所以拒絕美國先停火再談判的要求,並非因為誌願軍在優勢情況下向美國施加軍事壓力,而是基於對美國一貫做法的判斷。毛主席對此早有預判並提出對策。他在1950年12月3日與金日成的談話中就指出:

「美帝和蔣介石一樣,諾言、協定都不可靠,故應從最壞方面著想。」

「敵人有可能要求停戰,我們認為必須敵人承認撤出北韓,而首先撤至三八線以南,才能談判停戰。最好我們不僅拿下平壤,而且拿下漢城,主要是消滅敵人,首先是全殲偽軍,對促進美帝撤兵會更有力量。」

12月13日,在給彭德懷的復電中又強調:

「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 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12月26日,毛主席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再一次指出:

「戰爭仍然要作長期打算,要估計到今後許多困難情況。要懂得不經過嚴重的鬥爭,不殲滅敵軍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殲滅美英軍至少四五萬人, 北韓問題是不能解決的,速勝的觀點是有害的。」

毛主席的判斷有沒有根據?當然有。

1950年12月16日,杜魯門不甘心北韓戰場上的失敗,下達了全國動員令,要求擴軍百萬。美國當時在北韓的總兵力多達34萬,一線兵力有5個軍另3個旅,20余萬人。到北韓第三次戰役結束時,美軍並未遭受多大損失。

從1951年1月8日起,中國人民誌願軍結束第三次戰役後,開始後撤休整,與美軍並無接觸。但一周後,剛剛恢復元氣的美軍開始向中朝軍隊用「磁性戰術」進行試探性進攻;1月25日發起全面進攻,美軍所謂的「霹靂行動」由此拉開帷幕。

美軍此次「霹靂行動」給誌願軍帶來重大損失。

誌願軍本來準備休整兩個月之後再發動春季攻勢,在美軍的突然襲擊下被迫轉入防禦戰,並遭到入朝以來的第一次挫折,不僅損失了5萬多人,被迫放棄剛占領不久的仁川和漢城;而且全線後退100多公裏,重新撤回三八線以北。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中國真的答應美國先停火再談判,讓美軍得到充足的時間做準備,戰場局勢會是如何,真的很難預料。

隨後,「聯合國軍」迅速抽調大批老兵補充到其在朝部隊,並將美第10軍移師加入第一線的作戰序列,準備隨時開戰。

也就是說,北韓戰場上第四次戰役的打響時間,與雙方何時談判並沒有多大關系,更多的取決於美軍何時得到恢復。

還有人不明白,當時中國為什麽一定要把北韓問題與台灣問題聯系起來,作為談判的一個條件呢?

其實,把這兩個問題聯系起來的,不是我們,而是美國。

1950年,美國在入侵北韓的同時,派遣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一面幹涉北韓內戰,一面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無來由地把韓戰和台灣問題聯系起來。

當時的形勢是,美軍在中國的東北方向入侵北韓,在東南方向幹涉台灣,同時又支援越南的殖民軍同越南胡誌明領導的軍隊作戰,形成對中國的半月形包圍圈。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被迫「抗美援朝」。

在美國政府眼裏,中國仍然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是一個被列強蹂躪了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它之所以敢肆無忌憚地侵北韓、進台灣,是認為中國經歷戰亂後國內尚不穩定,中共不敢、不能也無力出兵北韓。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和晚清一樣被輕視,沒有話語權,任人宰割。

誌願軍老兵

事實證明了毛主席決策的正確性

對此,中國政府用事實作了回答。

1951年6月10日,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結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損失23萬余人,被趕回到三八線附近。

1951年8月和9月,誌願軍粉碎了敵軍兩次攻勢,殲敵其16.8萬余人,迫使美國重又回到談判桌上。

上甘嶺戰役勝利

1952年9月中旬到10月底,誌願軍對敵軍發起全線反擊,經過44天的苦戰,殲敵2.7萬余人。

1953年5月到7月,誌願軍發動了夏季反擊戰,進行了139次作戰,收復土地240平方公裏,殲敵12萬余人,有力地促進了北韓停戰的實作。

濟南的宣傳標語

1953年7月27日,多次離開談判桌的美國,終於又回到談判桌上,被迫承認在北韓戰場上的失敗,在北韓停戰協定上簽了字。1958年3月到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響應一切外國軍隊撤出北韓的建議,分批撤出北韓。

以上論述表明,中國在韓戰中拒絕美國先停戰再談判的要求,不僅不是毛主席決策上的失誤,反而是主席高瞻遠矚、英明偉大的體現。那些試圖粉飾美國多麽「講道理」的分析和解剖,還是需要結合史實,看清楚美國一貫的作派後再來判斷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