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89歲駕崩的乾隆,究竟有多恐怖?再多活4年,能見到末代皇帝一輩

2024-04-12歷史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長達六十年之久。他去世時高齡89歲,若是再多活4年,就能見到與末代皇帝溥儀同輩的人。這位"十全老人"究竟有多麽傳奇?他為何能如此長壽?晚年的乾隆又見證了清朝怎樣的興衰?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傳奇皇帝的一生。

一、乾隆皇帝的早年經歷

乾隆皇帝,原名愛新覺羅·弘歷,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出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父親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弘歷從小就聰明伶俐,深得祖父康熙皇帝的喜愛。康熙常常把弘歷抱在懷裏,親自教他識字寫字。

康熙去世後,雍正繼位,十分重視對弘歷的教育。他為弘歷請來了一批朝中的大臣作為老師,諸如張廷玉、鄂爾泰等,教授弘歷滿漢文學和騎射等各項技能。在這些名師的悉心教導下,弘歷很快就學有所成,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俊才。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歷16歲,迎娶了察哈爾蒙古貴族之女富察氏為妻。富察氏不僅出身高貴,而且才貌雙全,深得雍正喜愛,親自主持了這樁婚事。婚後,富察氏為弘歷生下了四子三女。

雍正一直視弘歷為繼承人,但弘歷還有一個競爭對手——十四弟弘時。弘時雖是皇子,卻不檢點,經常惹雍正生氣。雍正五年,弘時因"放縱"被削除宗籍,從此再無威脅。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年僅24歲的弘歷順利繼承皇位,是為乾隆皇帝。乾隆繼位後,勵精圖治,文治武功,開創了清朝最鼎盛的"康乾盛世"。

乾隆自幼在深宮中長大,但他並非只知享樂的昏庸之君。相反,他酷愛學習,博覽群書,尤其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乾隆能詩善文,書法、繪畫無一不精,堪稱一代文豪。他常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

乾隆還是一位狂熱的收藏家,他廣征天下珍寶,留下了大量書畫、瓷器、玉器等珍貴文物,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正是在這樣的熏陶和鍛煉下,乾隆逐漸成長為一位英明果斷、雄才大略的帝王。

然而,乾隆的成長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作為皇子,他從小就身處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中。雍正的眾多兄弟對他的繼位虎視眈眈,處處與他為敵。乾隆不得不時刻提防,防止自己在奪嫡中落敗。

即便登基為帝,乾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他需要平定藩王叛亂,抵禦外敵入侵,還要應對朝中黨爭,可謂內憂外患。但乾隆憑借其過人的智慧和魄力,一一化解了危機,開創了一個太平盛世。

從一個備受寵愛的皇孫,到一個飽經磨難的儲君,再到一位叱咤風雲的帝王,乾隆的早年經歷可謂跌宕起伏,充滿傳奇色彩。正是這些經歷,塑造了乾隆堅毅果敢、雄才大略的性格,為他日後的豐功偉業奠定了基礎。

二、乾隆皇帝的長壽秘訣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享年89歲。在古代,能活到這個歲數實屬罕見。那麽,乾隆為何能如此長壽呢?這其中有幾個重要原因。

首先,乾隆有著優秀的基因。他的母親孝聖憲皇後烏喇那拉氏,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崇慶皇太後,本身就是一位長壽的女性,享年86歲。在當時,女效能活到這個歲數已屬難得,更何況是在深宮之中。可見乾隆的母親擁有優秀的身體素質,而這一點很可能遺傳給了乾隆。

其次,乾隆十分註重養生。他深知"色勿迷"的道理,雖然後宮佳麗無數,但從不沈湎女色,避免縱欲過度傷身。相比之下,明朝的萬歷皇帝因耽於女色,終日不理朝政,最終英年早逝,實在是一個反面教材。

乾隆還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他每天早上四點就起床,然後在花園中散步吐納,呼吸新鮮空氣。散步之後,他還會爬山、慢跑等,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晚年,對其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此外,乾隆酷愛騎射狩獵。作為滿族人,騎射是他們的拿手好戲。乾隆自幼習武,騎射技藝非常嫻熟。即便公務繁忙,他也會抽空打獵,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在草原上馳騁奔襲、射箭狩獵,不僅強健了體魄,也磨礪了意誌。

飲食方面,乾隆也頗為講究。他每天早上必喝一碗冰糖燕窩,補充營養。平日裏也喜歡吃鹿肉等滋補之品。禦膳房每天都會按照季節、地域,精心烹製各種山珍海味,以滿足乾隆的口腹之欲。在這樣的飲食滋補下,乾隆的身體得到了很好的保養。

乾隆還是一位中醫愛好者,他博覽醫書,喜好研究養生之道。宮中設有太醫院,聚集了當時最好的禦醫,隨時為乾隆診治、調理身體。在這些高明太醫的悉心照料下,乾隆的身體得到了全面呵護。

除了養生,乾隆還有一個愛好,就是長壽秘訣——常遊山玩水,多接觸大自然。他經常微服出訪,到民間體察民情,接觸草根階層。這不僅緩解了身心壓力,也讓他更加了解民間疾苦。

乾隆每年都會去避暑山莊小住,那裏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在山清水秀之中,乾隆能夠放松身心,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饋贈。他還喜歡在山中采藥,親自配制養生湯藥,以滋補身體。

總之,乾隆之所以能夠長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優秀的基因、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的鍛煉、精心的飲食、高明的醫術,再加上常年接觸大自然,無不助益其健康長壽。

乾隆的長壽秘訣,實際上就是中醫"治未病"的養生理念,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註重保養,順應自然。這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依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三、乾隆皇帝的子孫後代

乾隆皇帝一生中有眾多後代,他不僅見證了子孫的繁衍昌盛,也經歷了不少家庭悲歡離合。

乾隆十七歲時,便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永璜。永璜是乾隆與富察氏的長子,從小就聰明懂事,深得乾隆喜愛。永璜長大後,協助乾隆處理朝政,成為乾隆的得力助手。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永璜英年早逝,死於乾隆四十八年,年僅三十二歲。他的死,讓乾隆悲痛欲絕,一度難以接受。乾隆甚至想傳位給永璜的兒子綿德,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永璜的弟弟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永璜死後,其子綿德襲封為和碩和親王。綿德也是一位才華橫溢之人,精通滿漢蒙等多種語言,在朝中頗有聲望。乾隆對這個孫子也是疼愛有加,常常召見綿德,詢問朝政之事。

綿德的兒子奕純,是乾隆的曾孫。奕純生於乾隆三十二年,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才華,尤其擅長騎射,深得乾隆喜愛。乾隆常常帶著奕純出遊狩獵,祖孫倆其樂融融。

奕純三十歲時,生下了兒子載錫。載錫是乾隆的玄孫,也是乾隆所見的最小輩的後代。乾隆對載錫也是疼愛有加,親自為其取名,並賜予"寶鼎"作為象征。

然而,乾隆並沒有等到載錫長大成人。嘉慶四年,乾隆駕崩,享年八十九歲。彼時載錫年僅十四歲,尚在繈褓之中。

乾隆一生中,除了這些嫡系後代,還有眾多庶出的兒女。他的兒子達到了十幾個,女兒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庶出子女,雖然地位不如嫡系,但也都受到乾隆的關愛。

乾隆晚年時,曾經收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宮女為侍妾,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風波。這位宮女生性活潑,善解人意,很得乾隆歡心。但她畢竟出身低微,不得眾人認可,最終還是離開了宮廷。

乾隆對子孫後代的教育十分重視。他常常親自教導子孫讀書寫字,傳授治國之道。他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繼承他的事業,將清朝的江山永遠傳下去。

然而,天不遂人願。乾隆的子孫雖然人丁興旺,但大多昏庸無能,不少還耽於聲色犬馬,荒廢朝政。到了晚清,更是出現了溥儀這樣的末代皇帝,最終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回顧乾隆一生,他雖然見證了子孫的繁衍昌盛,但也經歷了家族的衰敗沒落。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歷史的悲哀。作為一代雄主,乾隆對子孫寄予厚望,卻最終未能實作。

即便如此,乾隆與其子孫後代的故事,依然是一段傳奇。在中國歷史上,能夠見到玄孫的皇帝,屈指可數。乾隆能夠享盡天倫之樂,也算是一種幸事。這段故事,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和人生啟迪。

四、乾隆晚年見證清朝衰落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自詡"十全老人",意指他在文治武功、統一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他晚年時期,卻不得不面對清朝逐漸衰落的殘酷現實。

乾隆晚年,清朝的統治已經出現了許多問題。吏治腐敗、軍備廢弛、國庫空虛,種種危機已經初現端倪。尤其是白蓮教起義,更是持續多年,難以平息,給清朝統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白蓮教起義始於乾隆五十二年,起義軍以"反清復明"為口號,在各地掀起了反抗的浪潮。其勢力迅速擴張,席卷了大半個中國。乾隆為了平息起義,不得不多次親征,但收效甚微。

起義軍攻陷了許多城池,殺害了不少清朝官員,甚至一度威脅到了京畿地區。乾隆雖然派出重兵鎮壓,但起義軍的勢頭依然很猛。雙方你來我往,戰事持續了數年之久。

直到乾隆六十一年,在和珅等大臣的協助下,清軍才最終平定了這場起義。但這場起義給清朝統治帶來的創傷是巨大的,不僅動搖了統治基礎,也暴露了種種弊端。

除了白蓮教起義,乾隆晚年還爆發了林爽文起義、川楚教民起義等多起農民起義。這些起義雖然最終被平息,但也給清朝統治帶來了沈重的打擊。

與此同時,清朝的財政狀況也每況愈下。由於連年征戰,軍費開支巨大,再加上官員貪汙腐敗,國庫已經幾乎空虛。為了填補財政窟窿,乾隆不得不加重賦稅,這又進一步加劇了民不聊生的狀況。

面對這些危機,乾隆雖然力圖改革,但收效甚微。他晚年時期,曾多次下詔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但這些措施往往流於形式,難以真正解決問題。

乾隆還曾試圖透過編撰【四庫全書】等文化工程,來展示大清盛世的文治武功。但這些工程耗費巨大,卻難以真正挽救清朝的頹勢。反而讓人感到,這是乾隆在回避現實,自欺欺人。

晚年的乾隆,雖然還在勤勉理政,但已經力不從心。他眼看著自己畢生的心血,正在一點點地流失;眼看著曾經的盛世,正在一天天地走向衰落。這對於一代雄主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和遺憾。

乾隆駕崩之後,其子嘉慶繼位。但嘉慶已經難以扭轉頹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清江山,在一次次的內憂外患中逐漸衰敗。

結語

乾隆一生,可謂是功過參半。他開創了康乾盛世,將清朝推向了鼎盛時期;但同時,他在位後期的種種弊政,也埋下了清朝衰亡的種子。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歷史的悲哀。

乾隆晚年見證清朝衰落的經歷,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深刻的啟示。盛世難持,國運興衰,往往就在一念之間。作為一國之君,不能只沈溺於過去的輝煌,而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方能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