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總兵力8萬多人的129師,下轄近10個旅,每個旅各有多少人?

2024-01-21歷史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下轄3個師的兵力以及總部直屬部隊共計4.5萬人左右,其中除9000多人留守陜甘寧外,其余3萬多部隊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到1937年底,隨著河北、山西戰場正面作戰的失利,日軍占領了我華北大部,而國軍主力也全線南撤,因此在華北抗戰的中國軍隊主力便成了八路軍。

到抗戰勝利時,八路軍收復了華北的大片國土,軍隊發展到了100余萬人,並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山東等根據地。

在八路軍抗戰的8年時間中,有12萬1444人犧牲,22萬5687人負傷,此外還有上萬人被俘、失蹤或因戰場情況復雜而沒有被統計到。而僅以統計到的傷亡來看,就已經超過了34萬人,是最初部隊編制人數的將近8倍之多。

而除了八路軍正規軍的傷亡外,抗日根據地民兵、群眾在對敵鬥爭中付出的犧牲更是難以計量。甚至到了整個華北地區,幾乎每個村莊都有抗日烈士的程度。

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下轄有115師、120師和129師三個師,其中115師一部建立了晉察冀根據地、115師主力在山東根據地、120師建立了晉綏根據地、129師建立了晉冀魯豫根據地。

實際上在八路軍下屬幾支主力分開挺進並行展之後,原先的番號便名不副實了,到抗戰中期時,一個師番號下的部隊就多達數萬人甚至10余萬人;到抗戰末期時,由原先1個師的兵力能發展到二三十萬人之眾。

因此有的朋友就想了,一個師的兵力既然能到這麽多,那麽其下屬一個旅的兵力達上萬人,一個團的兵力達到大幾千人是不是也是存在的呢?

實際上在全面抗戰初期,八路軍各部份開發展後,以團、營、連為單位擴軍的情況很常見。一個旅兵力上萬,一個團有大幾千人的情況一度存在。

比如王震將軍率領的120師359旅,最初僅有旅直及717團2000多人,但到1938年初便發展到了3個團1萬余人。而楊成武將軍的115師獨立團,最初只有1700余人,到1937年底時也發展到了7000余人。

不過這種情況只在全面抗戰初期短暫地出現過,在隨後的不斷整編過程中,部隊的編制日趨統一,在旅級尤其旅之下的團級兵力上其實並不會太誇張。

因為真實的戰爭不是紙上談兵,部隊的編制更是有遵循一定規則的。

比如【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在抗戰後期擴充了8個營的部隊,在當時的一個團指揮8個營部隊是極其不方便的。甚至在現在的合成旅一級,也不過是八九個營級單位而已。

很多朋友以八路軍總體兵力的擴充去估計其下屬旅級、團級部隊的兵力亦是如此,甚至還認為這種情況不僅會出現,而且很正常,那就出了錯了。

在1940年時,八路軍基本將全軍的步兵團整理完畢,基本每個團的編制就是3營9連外加團直屬隊,總兵力2000余人。有所區別的就是有的團直屬隊情況不同,或有的團是3營12連制,僅此而已。

抗戰中期時,八路軍遭到了極大的困難,步兵團的編制分為甲種團、乙種團和丙種團,其中丙種團是團直轄數個連,僅有幾百人;就連甲種團有2000人也就不錯了。

一直到抗戰後期,八路軍兵力恢復,作戰團的實力才恢復到1000多人甚至2000多人。

而除了團編制的變化外,關於當時八路軍總體部隊編制的情況也有必要介紹一下。尤其是八路軍在擴軍之後的「師」之下的部隊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以129師為例,在1940年整編後,師下轄的正規作戰部隊有9個旅,28個團;此外加上受129師指揮的決死隊及地方部隊,該師體系下的兵力超過了10萬人。

在百團大戰中,129師犧牲很大,隨後日軍又對我根據地實施連續的大規模「掃蕩」。到1941年底時,129師部隊還有8萬多人,以下我們就來看看當時部隊的具體情況。

129師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大軍區的建制,它已經不是單獨下轄2個旅4個團或是直轄3個團的那種純野戰部隊建制了。而以其當時8萬多人的兵力來計,要比當時國軍中一般的集團軍兵力還要多。

129師當時的部隊分為野戰兵團和軍區地方部隊兩種。

其中野戰兵團各部的實力數為:

師直近8000人,直屬騎兵團300余人,直屬34團1100余人,抗大4團800余人,決死縱隊近3300人。

當時作為主力的385旅和386旅的番號依然存在,其中385旅有6800余人,是當時129師部隊中兵力最多的1個旅,下轄的3個團平均兵力在2000人以上;而386旅的兵力也有6000余人,但在部隊的充實度上不及385旅。

而129師新編旅的情況是:

新1旅有近5300人、新4旅有5600余人、新7旅有4900余人、新8旅有3400余人、新9旅3600余人、新10旅有3800余人、新11旅有2600余人。

當時八路軍的每個旅平均轄3個團,由此可見經過了百團大戰及日軍大規模「掃蕩」之後,八路軍129師大部份野戰團的兵力都不到2000人。

以上八路軍129師在1941年底,師直加上直屬部隊以及9個作戰旅的兵力在56000人左右,其實每個旅及下屬每個團的兵力都不會很誇張。

我們說過,八路軍當時是軍區建制。

在129師建制下有太行軍區、太嶽軍區和冀南軍區等3個二級軍區,在二級軍區之下又有軍分區。

其中太行軍區有5個軍分區,1941年底時有兵力1萬余人,其中每個軍分區的兵力約相當於1個團;太嶽軍區有5個軍分區,1941年底時有兵力6700余人,其中每個軍分區的兵力則只有1000多人;冀南軍區有3個軍分區,1941年底時有兵力2300余人,平均每個軍分區兵力相當於滿編營。

除了以上野戰部隊及地方部隊外,129師系統還有醫護人員7000余人,總計全師在1941年底的兵力為82633人。

再之後,129師部隊實施主力部隊地方化,除少數機動部隊外,大部份正規部隊都轉入軍分區建制。

在此後的不斷調整下,八路軍逐步完善了主力軍——地方軍——民兵的軍力結構。鬥爭形勢惡劣的話,即從主力軍轉為地方軍,而形勢好轉的話則從地方軍轉為主力軍,基幹民兵升格為地方軍,其他民兵再補充基幹民兵。

由於當時的抗日根據地已經形成了完善的軍政體制,每支部隊大體的編制情況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是不會有大變動的。而且八路軍定期要統計部隊實力數,連自己部隊的具體情況都不了解,那還怎麽打仗?

更何況依托軍區、軍分區,動員兵力、補給部隊也不是一兩個團長能定的事兒。因此像【亮劍】中那樣,在抗戰後期一個團發展到7000多人團長還不清楚,後來又編了8個營,其實只是小說的創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