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北韓大戰之後,依靠先進的軍事力量,美國迅速的將北韓的防線擠壓到了鴨綠江附近。而且美國的目的很明顯不僅僅局限於北韓,美國還希望能夠對新興的中國產生一些戰略震懾作用,美國的無人機都飛到中國的東北部去了,這讓我們的防禦力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毛主席頂著巨大的壓力,派遣了一支自願加入北韓的軍隊,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韓戰。
在彭德懷將軍的英明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幾場戰鬥,終於將美國人逼退到了三八線的南邊。可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北韓軍事指揮官的金日成,他已經完全喪失了他過去的遠見。
在三次戰鬥後不久,誌願軍自己就無力再進行攻擊。畢竟,誌願者們的武器和裝備,比起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都要差得遠了。
美國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他們的武器和物資都遠遠超過了中國共產黨,他們的武器也非常的落後,許多武器都是從日本人的手中搶來的。
盡管戰後中國用蘇聯的緊急借款,購買了足以武裝幾十個師的蘇式武器,但與美國相比,還是差得太遠了。
彭德懷將軍在第三次戰鬥之後,根據當時的戰略情況,把全軍轉移到了防守的戰略地位,同美國領導的聯合軍形成了相持局面,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但是北韓半島方面,北韓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以及蘇聯常駐北韓的大使卻對彭德懷將軍的命令提出了疑問,他們說,目前的戰略局勢有利於中朝聯合作戰,中國與北韓應當不斷地向北韓地區發動攻擊,把美國從北韓半島上完全驅逐出去。
彭德懷將軍考慮再三,還是否決了這個提議,這是由於北韓人民軍和誌願軍在這個時候都不具備發動攻擊的力量,這是前面所述的。
彭先生當時的策略是,以戰略對峙的方式,把前線保持在三八線附近,憑中國、北韓的力量,要完全打敗美國領導的聯合國部隊,實在是太困難了。
因此,我們派出了一支身經百戰的部隊,與美國進行了一場北韓半島的遊擊戰,企圖用最小的代價,盡可能的減少美國人的傷亡,將他們趕出了半島。
如果這個時候大舉出擊的話,那麽結局將會非常的糟糕,美國方面也意識到了中朝兩國軍隊的後勤問題,他們的攻擊次數也是有限度的,沒有美國人那麽多的補給,所以美國人才有了可乘之機,如果美國人能夠在誌願軍停止攻擊的情況下發起反攻,那麽他們的反擊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彭德懷將軍直接否決了金日成和蘇聯專家對北韓軍隊的建議,解釋了為什麽北韓和誌願軍不能發動攻擊,因為那樣的話,他們就失去了所有的勝利。
然而,北韓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以及蘇聯駐蘇聯駐韓大使卻始終被驕傲沖昏了頭腦,他們把彭德懷將軍的一切主張看作是一種緩兵之計,推諉搪塞。他們沒有什麽大局觀,也不知道自己和對方的基本力量對比,並沒有任何變化。
他們將這份電報發給了蘇聯的領導人史太林,要求大林插手北韓的戰爭。但是史太林卻很清楚北韓的情況,他很清楚,這個時候發起攻擊根本就不太現實,很有可能會導致蘇聯內部的矛盾升級,這根本就不符合蘇聯的核心利益,因此,在彭德懷將軍的帶領下,史太林還誇獎了他幾句。
在他看來,彭德懷將軍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統帥,以一只總體上落後於聯合國軍的兵力,硬生生地擋住了聯軍的攻勢,並且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擊,這樣的戰績,就算是蘇聯軍方也難以辦到。
史太林知道,現在再打下去,蘇聯就會再次進入一場大戰,到時候,就是三戰爆發的時候了。
史太林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雖然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已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蘇聯在蘇德戰役中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蘇聯成功的制造出了核彈,但也正處在一個休養生息的階段,蘇聯不想和美國開戰,所以蘇聯並沒有對北韓發動進攻,而是選擇了支持中朝。
因此,史太林決定站在彭德懷這邊,他覺得彭德懷應該采取防守的態度,與美國展開戰略對峙,盡量減少美國領導的聯軍的傷亡,這樣就可以迫使聯軍投降了。
他很清楚,以中朝兩國的力量,想要在北韓地區全殲美國部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當時的德國軍方也做不到。盡管北韓軍隊的士氣很高,可是兩國之間的力量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後來的戰略形勢也證實了彭德懷將軍的判斷是對的,三戰之後,誌願軍若是再打下去,反而落入了他們的圈套,何況美國軍隊的武器和物資都很齊全,打起來未必打得過他們。
事實也證實了彭德懷將軍的明智決策,在北韓半島很難完全將美國從半島上驅逐出去,最好能保住半島中心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