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何不攻打陜西?

2024-03-01歷史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 ,標誌著八年抗戰的正式開始。殘忍野蠻的日軍呼嘯而來,妄圖三月滅亡中國。然而在日軍瘋狂掃蕩大半個中國的同時,有一個地方卻始終未曾踏入它們的鐵蹄——那就是西北的陜西省。

日軍高層為何多次猶豫,最終放棄了對陜西的進攻?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內幕?

狼子野心 蓄勢待發

「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左傳】中這句古話精辟地點出了日本軍國主義鏟除中國的野心。

1931年,日本侵略軍依靠設計炸死東北軍閥張作霖,乘機占領中國東北。5年後,日軍扶持偽滿洲國,透過張作霖遺留的工業體系積蓄了足夠的戰力,這才發動全面侵華。

而陜西,在日軍眼中無疑就是面臨眼前的羊羔,當之無愧的頭號眼中釘。這裏既是黨中央和紅軍的大後方,也集中了抗日軍校與人才。將它占領,便可摧毀中國抗戰的中樞神經。

日軍對陜西虎視眈眈已久,多次空襲延安更是讓這裏僅次於重慶,成為日機最頻繁轟炸的目標。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個野心勃勃的狼群,在蓄勢待發多時後,最終卻遲遲不敢出手。

敵強我弱 難以為繼

日本為何放棄了攻打陜西的念頭?很多人認為,陜西既不產糧食,也沒有工業價值,占領它與「以戰養戰」的策略相悖。但事實並非如此。

盡管日本遠比中國強大,但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嚴重缺乏,無法支撐大規模的侵略行動。這就是日軍被迫「以戰養戰」的根本原因。

即便在對華戰爭初期,日軍攻勢迅猛,也很快在中國軍民的抵抗下感到吃力。於是,日軍只能將兵力集中在東南沿海等經濟價值較高的地區。

那麽,陜西究竟有什麽讓日軍望而卻步的地方呢?

重重阻隔 難以攻心

俗話說,「定西難,定東易」。陜西這座西北要塞,依山傍水,自古就是中國的易守難攻之地,這也是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的重要原因。

日軍想要進攻陜西,必須先占領鄰省山西。然而,他們在這裏遭遇了晉綏軍與八路軍的多次擊敗,根本無暇他顧。陜西如今已成為日軍的隔山觀虎鬥之地。

再加上復雜的地形因素,即便日軍機械化程度較高,也難以發揮軍事優勢。他們對延安的多次狂轟濫炸收效甚微,可見一斑。

最重要的是,日本根本無力戰勝這裏強大的抗日力量。陜西不但是紅軍的大本營,還擁有充足的戰略物資儲備。一旦陷入消耗戰,整個戰局都將面臨逆轉。

於是,日軍屢屢探查,也只能在失敗中收場。他們終究不敢貿然踏足這片兇險的土地。

放眼長遠 別有圖謀

盡管日軍沒能攻下陜西,但它們的野心遠未消減。專家分析,日軍放棄攻打的背後,還有更大的戰略考量。

從長遠來看,試圖短時間擊敗中國是不現實的。日軍必須捺住性子,逐步蠶食,將戰爭進一步拖長才是上策。如果貿然攻打陜西,不僅付出巨大代價,還可能激起沿海抗戰力量的瘋狂反撲。這對日軍整體戰略無疑是個威脅。

因此,日軍放棄陜西,也許正是從大局著眼。他們雖然野心不減,卻也深諳戰爭的藝術,懂得攻心為上而攻城為下。

盡管日軍沒有成功攻占陜西,但這絕不代表他們會輕易放棄對這片土地的覬覦。殘暴貪婪的本性讓日軍屢敗屢戰,但每一次都只能徒勞而返。

1937年春,日機首次空襲延安。從此,對中國共產黨紅色故鄉的轟炸幾乎每日不斷。他們希望透過密集轟炸打擊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的指揮中心,但收效甚微。因為面對殘酷的現實,延安人民沒有絲毫退縮,反而團結奮起,忍饑挨餓完成了「三遷」。

到了1940年,針對延安的大轟炸達到了高潮。日機變本加厲,對延安市區實施了為期兩月的持續空襲。這可能是抗戰期間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轟炸。然而,即便延安一度滿目瘡痍,中共中央和紅軍的指揮系統卻從未癱瘓。

事實證明,用老百姓的血和淚也洗刷不掉中國共產黨人的意誌。因為有了堅不可摧的政治信仰,有了和平糊自由的理想國,人們便有了抵禦任何威脅的勇氣。這也是日寇轟炸一直未能奏效的根本原因。

反觀殘暴的日軍,其國策也因此無法實作。因為一個民族的意誌是無法被武力征服的。無論多少炸彈,都無法摧毀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這也讓日本的空襲從一開始就是徒勞無功。

終於在1942年春,日機的轟炸漸漸減少,再至1943年基本停止。他們也漸漸意識到,想要打倒陜甘寒窯這面猛虎旗,沒有一萬枚炸彈也白搭。於是,飽受挫折的日寇只能放下屠刀,轉而對陜西實行經濟封鎖。

失敗教訓 轉向綏靖

在數次武力威脅都以失敗告終後,日占區對陜甘寧邊區開始實行「綏靖」政策,停止了直接進攻,改為經濟封鎖。這反映了日軍在前幾年失敗戰役後的深刻教訓。

毫無疑問,這與八路軍和當地軍民的英勇抗爭是分不開的。正是他們頑強的抵抗讓日軍感到寸步難行。百團大戰使得侵略者付出了巨大慘痛的代價,山西、河北的日軍被迫處於敗退之勢。他們不得不承認,以武力面對這片不可侵犯的土地是行不通的。

此時的日軍已經對戰爭前景深感絕望。他們為了避免更大潰敗,不得不暫時摒棄了武力進攻,轉而透過經濟封鎖削弱敵人。

封鎖政策限制了邊區與外界的貿易往來,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民不聊生的艱難歲月持續了5年之久。幸而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邊區政府調動一切力量發展生產,並實行精兵簡政、過緊日子的政策,渡過了極端困難的時期,保證了抗日戰爭的總體發展。

自此,日軍的野心已經徹底泄了氣。他們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片英雄的疆土日漸繁榮富強。終於,在8年抗爭的末尾,我們迎來了最終勝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