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孫權謚號為「大皇帝」為何謚號這麽霸氣?他有何功績敢稱大帝?

2024-02-06歷史

孫權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雖然他不是大一統的皇帝,但他卻是歷史上第一位被尊為大帝的皇帝。孫權死後謚號為「大皇帝」,後世稱之為東吳大帝。作為割據江南的草莽皇帝孫權居然能被官方稱之為大帝,也是出人意外。

翻看古今中外歷史,世界上皇帝有很多,但是敢稱之為「大帝」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世界上但凡能稱之為大帝的人多數是政績斐然,功績偉大的君主。

當然,世界上稱之為大帝的人都是民間的尊稱,比如民間尊稱清朝的康熙皇帝為康熙大帝,實際上康熙的謚號和廟號中都沒有大帝的稱謂,還有像外國的凱撒大帝和彼得大帝等等。而孫權和康熙、凱撒、彼得一世相比,他的政績、功績和成就都遠不如他們,為何孫權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尊為大帝的皇帝呢?

其實在孫權之前也有人被稱為過大帝,這個人就是漢高祖劉邦的老爹劉太公劉煓,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劉太公在86歲去世後,謚號為「大皇帝」,但實際上劉太公與孫權不同,他並沒有真正做過皇帝。

所以孫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尊為大帝的皇帝,在他之後在中國歷史上敢用大帝作為謚號的人少之又少,幾乎都是歷朝歷代開國皇帝追尊自己的祖先才稱之為大帝,孫權之後只有唐高宗李治死後被妻子女皇武則天上謚號為「天皇大帝」,再之後幾乎無人敢稱大帝了。

孫權的大帝稱謂是來自於他的謚號大皇帝,中國的謚法源遠流長,最早是起源於西周時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蓋棺定論,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的總評。比如周朝時期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稱呼中的「文武」二字即是謚號。

謚法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經被廢除,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之後又恢復了謚法,此後一直流傳至清朝滅亡,謚法成為了封建統治的標配。

在古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死後都可以用謚法追謚,只不過朝廷頒布的謚號是屬於具有官方權威性的謚號,是真正的對一個人蓋棺定論了,而民間平民百姓給自己先人上謚號,那就叫私謚,是不具備官方權威性和認可性。

從周朝時期謚法開始流傳,一直到清朝時期,歷朝歷代都會對謚法進行一些修改,但不論如何修改,帝王之中的謚號以文武二字最好。

謚法中有雲「修德來遠,慈惠愛民,曰文」,這意思就是有仁德,行仁政的皇帝可以上謚號為文。「克定戡亂,威德海內,曰武」,這意思就是平定戰亂,武功強盛的皇帝可以上謚號為武。

與孫權同時期的三國魏國奠基人曹操在死後,他兒子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國,追謚父親曹操為魏武帝。曹操一生東征西討,統一了北方,武功極其強盛,確實謚號為武對他很貼切。而武字的謚號在後世大多也用在開國之君身上,畢竟開國之君都是東征西討,以武立國。

本來文武二字在謚法中算是帝王最高的謚號,但是在西漢劉邦時期開創了一個比文武二字還要高級別的謚號,那就是高字。

其實劉邦的漢高祖稱呼是民間對他的俗稱,劉邦的謚號為高皇帝,廟號為太祖,而【史記】中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實際上是把他的謚號和廟號相結合了,此後民間也就俗稱劉邦為漢高祖,按照唐朝之前以謚號稱呼皇帝,劉邦實際應該稱之為漢高帝。

在最初的先秦謚法中是沒有「高」字這個謚號,劉邦去世後,西漢的大臣們特意為劉邦研發出了這個「高」字謚號,按照北宋蘇洵給謚法做註釋的解釋來說就是「殊業同天為高,德配萬物為高」。

其實在先秦謚法中還有與「高」字含義相近的謚號那就是「大」字,按照先秦謚法「則天法堯曰大」,也就是這意思能像堯舜那樣的賢人才能稱之為「大」,因此這個「大」字謚號才算是千古帝王中最高謚號,但是古人都謙虛,沒有哪個皇帝敢自比堯舜的,所以文武二字成為皇帝的最高謚號。

但是到了西漢這裏,群臣認為劉邦功績遠高於堯舜,帝王謚號中最高的大、文、武三個字已經不足以評價劉邦,而且劉邦老爹劉太公死的時候已經用了大皇帝謚號,於是就特意給劉邦制定了一個與天地同高,德佩萬物的「高」字謚號。所以這個「高」字其實就是大臣們給死去的劉邦拍馬屁。

看到這就明白了,合著孫權的「大」字就是低配版劉邦的「高」字。孫權畢竟只是占有江南地區偏安一隅的草頭皇帝,他死後吳國的大臣們即便想拍馬屁,也不好意思拿劉邦的高皇帝謚號來吹捧他,畢竟孫權比劉邦差太遠了,所以他們就選擇了先秦謚法中的大皇帝來給孫權上了謚號。

不過別看孫權這個大皇帝謚號霸氣威武,實際上按照先秦謚法來看,孫權的謚號還真不如曹操的魏武帝謚號,頂多和劉備的昭烈謚號差不多。

因為在先秦兩漢時期,除了劉邦的高皇帝之外,幾乎沒人敢用「大」字做謚號,這就是由於古人謙虛沒人敢自比堯舜,所以在先秦兩漢時期公認的帝王最高謚號就是文武二字了,久而久之文武二字成為了謚法中最高的謚號,而「大」字反而逐漸被人們淡忘。

劉備謚號為昭烈帝,他這「昭烈」兩個字的含義其實是參照了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光武」二字謚號。「光武」二字是在武字的基礎上的加謚,劉秀本來謚號應該就是「武」字,但由於西漢有漢武帝,所以劉秀死後群臣給他整出了一個「光武」的謚號,這意思就是就是發揚祖業,使祖業更加興盛。

劉備的「昭烈」二字含義也和「光武」差不多,其含義是光大祖業,立有大功,而劉備並沒有像劉秀成就那麽高,他畢竟只是割據巴蜀的皇帝,因此劉備死後被諸葛亮等群臣追謚為昭烈帝,這個謚號也要比光武帝的謚號低一些,昭烈算是低配版光武。

所以說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謚號最高的其實還是曹操的魏武帝謚號,孫權和劉備的謚號還是低了曹操一些。

在孫權之後,歷史上幾乎也很少有皇帝使用「大」字作為謚號,一般都是用在追謚祖先上面,這就因為劉邦創造出了比它更高一級的「高」字,像明太祖朱元璋死後謚號就是高皇帝,尤其是在唐朝之後,皇帝謚號字數越來越多,因此也都以廟號稱呼皇帝,很少再用謚號稱呼皇帝,所以「大」字這個謚號在孫權和唐高宗李治之後使用的人也就越來越少。

巧合的是,以廟號稱呼皇帝還就是自唐高宗李治之後開始,在唐高宗之前稱呼皇帝都是以謚號稱呼,比如漢文帝、漢武帝、魏武帝、魏文帝等等。

唐高宗死後,他老婆武則天為了表示對老公的尊敬和追思,一口氣把原來只有一兩個字的謚號變成了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簡稱之後還稱為天皇大帝,所以武則天開了把皇帝謚號字數變多的先河,此後歷朝歷代皇帝謚號字數都無限延長,最後都出現了二十多個字謚號的皇帝,所以後世也只能以廟號稱呼皇帝了。

寫在最後

因此別看孫權的東吳大帝謚號看起來很霸氣,實際逼格並不高,而且大帝的稱謂也只是在西方來看是對皇帝最高的贊譽,但實際在中國的謚法中反不如文武二字。

當然,孫權能有大帝的謚號對他來說也是過譽了,以孫權的功績和成就很明顯大配不上這個德配堯舜的「大」字謚號,不過在古代帝王謚號大多都是贊譽過度,畢竟皇帝都得往高了擡一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