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廬山養老勝地,蔣介石曾獨鐘

2024-04-14歷史

毛主席臨終前說,他這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件是解放全中國,一件是讓蔣介石逃到了海島。只可惜他未能看到台灣的解放,留下了微不足道的遺憾。

我們可以想象毛主席的遺憾之情。

一是中國的解放戰爭發展迅猛,國民黨發動反革命內戰的部隊已經基本上喪失殆盡,解決逃往台灣的蔣介石集團已經不是什麽難事,解放台灣已經是指日可待;二是他考慮到了國外的影響因素,為了防止美國直接出兵幹涉,必須盡快解放台灣。

「對於美國可能直接出兵占領中國沿海城市的預測,我們早已納入作戰計劃,而且這一預測現在仍然不能放棄,以防止事變發生時,我們措手不及。」

為應對此挑戰,毛主席電令華東野戰軍陳毅司令員,迅速提早入閩,爭取在六七兩月內占領福建、泉州及周邊要點,準備相機奪取廈門。

陳毅司令員積極響應,下令第十兵團立即移師福建。為了在渡海作戰中取得優勢,毛主席強調,中國需要快速組建自己的海空軍力量,並請求蘇聯提供技術和支援。

同時,毛主席要求蘇聯在我們解放台灣的戰鬥中,提供空軍和海軍的支援。雖然史太林爽快地同意了中國的技術和戰機支援要求,但在解放台灣作戰的海空軍支援問題上,史太林卻表示無法同意,他認為這可能會引發美國的介入,從而導致美蘇之間的沖突甚至戰爭。

12月,毛主席首次存取蘇聯,見到了史太林。當天,毛主席向史太林提出了一個請求:國民黨的支持者在台灣建立了海空軍基地,我軍因缺乏海軍和空軍,解放台灣困難重重。

一些將領提議,請蘇聯提供支援,如派遣誌願飛行人員或秘密軍事特遣艦隊協助我軍攻占台灣。 對於毛主席的請求,史太林沒有立即回絕,而是含糊其辭地表示:「如果能不給美國人一個直接幹涉的借口,我們可以考慮提供援助。

指揮人員或教員我們可以隨時派給你們,但其他形式還需考慮。」 隨著杜魯門聲明美國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力或特權,史太林態度轉變,大膽地同意了毛主席的請求。

盡管最終史太林沒有直接利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進攻台灣,而是將蘇聯給中國的三億美元貸款的一半用於購買我軍進攻台灣所需的海軍裝備,但毛主席認為這已經足夠了。

圖|1950年,解放台灣的任務被中央作為首要軍事任務,並在華東地區緊鑼密鼓地準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原華東野戰軍)已有五個兵團,十二個軍共50萬人的兵力投入其中,粟裕將軍則作為對台作戰任務的前線總指揮。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短短六個月內訓練出了兩個殲擊機團和一個轟炸機團,正式成立了中國空軍第一支作戰部隊——第四混成旅。

華東軍區海軍也正式舉行簽字儀式,建立起了一支擁有133艘艦艇的艦隊。所有準備工作已經完成,只差最後一步。

正當中央軍委準備進一步渡海作戰解放台灣時,美國加強了對台灣武裝和控制的部署,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意圖成為台灣新的主宰者和統治者。

1950年6月25日,北韓半島突然爆發戰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韓戰爆發後第三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美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全力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

原計劃解放金門的部隊按計劃入閩,並在7月上旬攻克浙江東北海域的乘泗列島和披山列島。然而,就在我們為解放金門做準備的同時,北韓戰場傳來了壞訊息。

9月中旬,美軍成功登陸仁川,北韓人民軍腹背受敵,傷亡慘重,形勢急轉直下。不久,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已經抵達了「三八線」附近。

進入10月後,麥克阿瑟向北韓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北韓人民軍立即無條件投降。在得不到滿意答復後,美軍悍然越過了「三八線」,並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

隨著北韓戰場局勢惡化,毛主席不得不推遲解放台灣的時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戰略主要方向也從台灣轉向了北韓,解放台灣的準備工作也因此停頓。

圖|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兵北韓台灣蔣主席堅守台灣,與美國抗爭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北韓為國家贏得了榮譽,提升了中國在國際舞台的地位。

反觀蔣主席,他堅守台灣,堅決反對美國的「兩個中國」陰謀。在三次台海危機中,他始終銘記自己是中國人,台灣和大陸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盡管他曾表示要收復大陸,但在維護祖國統一的問題上,他與所有中國人的心是一致的,甚至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認為他有一顆愛國之心,不想分裂中國,不想成為千古罪人。

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地位受到威脅,美國人希望找個聽話的人來當「總統」,而蔣介石卻不想放棄手中的權力,這時候,台灣政壇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一個由美國人支持的「民主派」開始競選「總統」,打出了「民主選舉」的旗號,而蔣介石又不敢鎮壓他們。在這個背景下,陳誠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同時和美國人的關系也非常好,多次前往美國進行「存取」。雖然美國人支持陳誠,只是想讓他在政治上實作一種過渡,以便於他們搞「兩個中國」的陰謀,但蔣介石並沒有打算放棄權力。

1. 毛主席曾為中國共產黨支持的台灣「總統」候選人投過票。1958年,他指示我軍炮擊金門,強調美國人才是中國人共同的敵人。

在接見外賓時,他明確表示,只有蔣介石當「總統」,中國共產黨才會認可。為了使蔣介石能夠穩定執政,毛主席還願意給予他一定的國際活動空間和軍事支持。

2. 毛主席認為,應該對歷史人物進行恰當的評估,不能全盤否定。在談到台灣「總統」人選時,他明確表示,只有蔣介石當「總統」,中國共產黨才會同意,而且還會給予他一定的國際活動空間和軍事支持。

在外交場合,只要有蔣介石出現,中國共產黨就不會參加。 3. 毛主席在談到台灣「總統」人選時,明確表示只有蔣介石當「總統」,中國共產黨才會認可。

為了使蔣介石能夠穩定執政,毛主席還願意給予他一定的國際活動空間和軍事支持。他認為,歷史人物不能全盤否定,應該進行恰當的評估。

4. 毛主席曾對中國共產黨支持的台灣「總統」候選人投過票,並強調只有蔣介石當「總統」,中國共產黨才會認可。

在接見外賓時,他明確表示,只要蔣介石當「總統」,中國共產黨就會給予他一定的國際活動空間和軍事支持。他認為,歷史人物不能全盤否定,應該進行恰當的評估。

【圖】毛澤東與蔣介石隔海合作,挫敗美國陰謀,促進兩岸接觸 毛澤東主席在當時的話語影響深遠,不僅在中國引起了強烈反響,還對國際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中,蔣介石在「總統」位置上的回歸,就與毛澤東的支持密不可分。盡管兩人分別位於海峽兩岸,但他們為了挫敗美國的陰謀,曾進行過一次密切的合作。

毛澤東主席這一鼎力支持,讓蔣介石有了與中國共產黨建立聯系的打算,而毛澤東也想爭取蔣介石的回歸,實作台灣的和平解放,多次表示願意與蔣介石進行對話。

60年代,雙方都在尋找能夠溝通的中間人,最終選擇了曹聚仁。 曹聚仁是一位文化人,雖然在中國文化人中的聲望不高,曾被聶紺弩、黃藥眠等人批評,也被胡適罵為「妄人」,但在政治活動中卻是個「高手」,與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高層都有密切聯系,被視為兩方的座上賓。

曹聚仁是一位不偏不倚的觀察者,他在國共兩黨間保持中立。大陸解放後,他選擇留在香港,以便更客觀地觀察局勢。

蔣介石曾請他為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溝通牽線搭橋。1956年7月,曹聚仁首次到達北京,周恩來總理在頤和園接見了他,並表示,實作祖國的偉大統一是第三次國共合作的目標,對於台灣的問題,只要政權統一,其他問題都可以共同商量解決。

曹聚仁同一年的10月,毛主席接見了曹聚仁,對於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打算。毛主席表示,蔣介石在中國現代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在大陸的房產和家族祖墳等遺產也得到了妥善保護。

在毛主席的建議下,曹聚仁專程前往廬山和蔣介石的老家奉化,拍攝了許多珍貴照片。回到香港後,曹聚仁將此次遊歷的情況寫信告訴了蔣介石,並附上了照片。

曹聚仁在信中稱贊了蔣介石的遺產保護工作,並表示這些珍貴物品一件都沒有少,都放在原來的位置,甚至連宋美齡用過的鋼琴也在原來的位置。

曹聚仁寫信給蔣介石,表示美廬別墅歸中共中央廬山管理局所有,劇院名稱也改了。曹聚仁希望蔣介石能夠理解,認為廬山勝景應該與人民共享,這是天下為公的精神,最高層面也不會介意。

他還建議,如果能夠實作國共第三次合作,蔣介石回到大陸的主要居住地應該是廬山,毛澤東主席也非常支持這個想法,表示如果國共第三次合作,蔣介石回到大陸,廬山可以作為蔣介石養老的地方。

收到信的蔣介石非常高興,並讓曹聚仁向毛澤東主席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毛澤東主席銘記在心,1959年,毛主席在廬山會議上,發現工作人員正在鑿掉蔣介石在石碑上題寫的「美廬」,立刻出面制止,才使得蔣介石的題字得以保留。

自此以後,曹聚仁多次往返於大陸和台灣之間,為國共兩黨的溝通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連線毛澤東主席和蔣介石的重要人物。

經過多次的溝通,國共雙方在一些重要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例如,兩黨都堅持一個中國,都致力於維護祖國統一。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雙方甚至開始就蔣介石回歸的具體事宜進行溝通。

有趣的是,蔣介石在其回歸的六個條件中,第一個就提到了廬山,提議將廬山作為他的居住和辦公地。由此也可以看出,蔣介石對廬山的喜愛。

蔣介石與宋美齡的手牽手,象征著國共兩黨的歷史聯系。然而,這種聯系在1966年的大事件後戛然而止,台灣回歸的工作也陷入停滯。

直到1972年,毛主席在會見尼克遜時,將蔣介石稱為「老朋友」,並對尼克遜說:「實際上,我們同他的交情比你們長得多。」

這句話讓蔣介石深思,他處於十分孤立的地位,台灣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連美國總統都存取了大陸,這讓蔣介石猶豫是否應該提出與中共溝通。

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中國共產黨率先行動,恢復了「二二八」紀念活動,並公開強調「愛國不分先後」,並歡迎台灣人士來大陸參觀、探親和訪友,保障他們的安全和自由。

這些舉動讓蔣介石意識到,與中共溝通並不是投降,而是尋求共同利益,實作和平統一。

圖|蔣介石聽到這些訊息,佩服不已,卻未采取主動行動。原因在於他失去了一個合適溝通人選——曹聚仁,這位曾在1972年因病逝世的溝通專家。

此時,毛澤東主席親自派人前來——章士釗。章士釗先生與國共兩黨高層皆有深厚的交情,盡管在建國後已與國民黨斷交,但以他的資望,抵達台灣後仍會受到蔣介石的歡迎。

當時,章士釗老先生已年過九旬,病魔纏身,然而他接受了毛澤東主席的委托,願意為祖國的統一而奔波。為了照顧章老先生的健康,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了警衛、醫生、護士和秘書等人員隨行。

圖|章士釗晚年香港孤寂尋兩岸溝通渠道卻抱憾病逝 1973年5月,章士釗一行人抵達香港,立即開始尋求與台灣方面取得聯系,但章老先生卻因為勞累過度,於7月1日在香港病逝,使得國共兩黨之間的溝通未能建立起來。

蔣介石為了彌補這個遺憾,1975年的春節秘密找到國民黨的元老陳立夫,透過香港的秘密通道,向中國共產黨表達了請毛澤東存取台灣的意願。

毛主席收到訊息後非常高興,但由於健康狀況不好,周總理也已經重病,不能親自前往台灣存取。因此,毛主席想到了鄧小平,並親自向他交代:你可以代表我去台灣,兩岸以此為契機,盡快實作「三通」。

圖|毛主席與鄧小平 當陳立夫得知中共將派遣鄧小平存取台灣時,他感到非常欣喜。為了配合這次溝通,陳立夫在 Hong Kong 發表了一篇名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他表達了對毛澤東或周恩來存取台灣與蔣介石重新開機談判的熱烈歡迎。他還表示願意以大事小、不計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兩次合作的先例,開創新的合作局面。

然而,正當陳立夫積極籌備兩岸溝通之際,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 Taipei 因病去世,兩岸的再次溝通遺憾地中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