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代梟雄孫權做了什麽?親手葬送了吳國

2024-02-28歷史

三國鼎立,日趨強盛的東吳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孫權的英明治國。曹操曾贊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當時的才能和眼光非同一般。然而,好景不長,孫權在取得荊州的戰略勝利後,逐漸變得驕傲自滿、多疑殘忍,最終因一連串錯誤決策而葬送了日漸壯大的東吳江山,實作強盛到衰亡的急轉直下。

公元208年,年僅19歲的孫權接掌江東之地,面對內憂外患,憑借出眾的政治手腕平定內亂、穩定民心。這使剛剛經歷父兄陣亡的江東迅速恢復元氣。當時,孫策去世後,廬江太守劉焉反叛,還與外敵勾結;而江東宗室之間也因權力爭奪而紛紛舉兵,局勢動蕩。然而孫權憑借機智果決,先後擊破劉焉和宗室叛亂,穩定了江東局勢。

他還延攬賢才,安撫人心,實行懷柔政策,贏得民眾支持。在對內,孫權采取聯姻的手段,將妹妹嫁給吳郡太守韓當,將孫輔之女嫁給丹楊太守甘寧,鞏固了江東豪強的忠心。對外,他積極聯合劉表,共同抵禦北方的曹操軍隊。透過一系列措施,孫權使還在鼎立的江東迅速恢復了活力,為日後強盛奠定了基礎。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轟滾攔阻,重創曹操水軍,一舉破滅北伐江東的野心,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當時,曹操率軍南下,意圖並吞江東。面對此嚴峻形勢,周瑜等人主張聯合劉備對抗曹操。在多方勸說下,孫權終於決定聯姻劉備,共同抗曹。周瑜火攻曹軍,燃燒戰船,曹操大軍潰敗。赤壁大捷使曹軍南下野心破滅,奠定三國鼎立格局。孫權政治眼光、軍事謀略在此徹底顯現。

孫權還采取聯姻、借荊州等措施,減少與蜀漢的摩擦。他先後將兩個妹妹嫁給劉備,並借給劉備荊州四郡之地,以爭取時間發展。在對內,孫權采用懷柔政策,安撫各方勢力,並重用人才治國,使東吳國力日漸強盛,有與中原稱雄的實力。這讓關羽私下嘲諷「虎女豈能嫁犬子」。

然而好景不長,取得荊州戰略要地後,孫權變得驕傲自滿、多疑嫉妒。公元219年,他趁關羽北伐之際,命呂蒙突襲荊州,斬殺關羽。這導致劉備大怒,發兵報仇。公元222年爆發的夷陵之戰,蜀軍主力盡喪,劉備也在撤退途中病故,孫權表面成功守住江東,但雙方都傷筋動骨,這無疑讓北方的曹魏得利。

夷陵之戰爆發的導火索,是孫權背叛聯盟,突襲荊州。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北伐,意圖截斷曹操回鄉的路線。關羽一心想北上助劉備奪取中原,對南方疏於防備。孫權見機不可失,派大將呂蒙率水軍從夜間出發,迅速占領未設防的荊州各城。關羽倉促應戰,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擒殺。獲取荊州的孫權成功打破了劉備依托荊州以圖中原的局面,但也因此結束了數年的孫劉同盟。

奪荊州一戰,本是孫權的心腹大將呂蒙出謀劃策取得勝利,但為討好憤怒的蜀國,孫權將功臣呂蒙推出以平民憤。不久呂蒙便暴斃,孫權極有可能暗中殺害了他滅口。呂蒙之死直接導致東吳內政失衡,各地豪強勢力坐大,國力日衰。呂蒙作為沒有背景的新銳將領,原本可制衡各方勢力,但他的猝死讓東吳政局重新失去平衡。

劉備聞訊大怒,誓言報仇雪恨。次年即位漢中王,不久便稱帝,以報荊州之仇為名,發動夷陵之戰。公元222年年初,劉備親率步騎十余萬出巴丘,分水陸兩路大舉伐吳。東吳軍以陸遜為大都督,屯兵夷陵。透過積極防禦,東吳軍漸漸消耗掉蜀軍銳氣。劉備不聽勸阻,堅持發動總攻,反遭陸遜以火攻擊潰。此戰劉備喪師十余萬,自此一蹶不振。次年病逝,蜀漢國勢日衰。東吳雖勝,但死傷也極為慘重。

此外,在儲君問題上,孫權先後廢黜嫡長子孫登、孫和等人,導致群臣紛紛牽涉立儲之爭,朝中派系林立,爾虞我詐。孫權有七子,但都不是嫡子。他先立長子孫登為世子,229年又立為太子。孫登德性純善,得到朝野支持。然而他早逝後,孫權立第三子孫和為太子,卻因一次微小失禮就將其廢黜。此舉導致朝野分成支持太子和支持另一王子的兩派激烈爭鬥,國家元氣受損。

甚至連心腹大臣陸遜也被孫權誤會,而自責憂死。陸遜是當時的重要謀臣,但在立儲爭議中,他支持太子孫和,導致孫權疏遠他。陸遜郁郁而終,可以說是東吳的重大損失。

特別是在晚年,孫權性情大變,殘忍嗜殺。他繼續殺害吾粲、朱據、張休、屈晃等大批忠良,導致朝局混亂,國勢日衰。吾粲是重要將領,孫權卻以謀反的罪名殺之;朱據曾多次立功,也被滅口。張休、屈晃等都是孫策時期的心腹,也難逃厄運。這些殺戮使東吳喪失大量人才,軍心渙散。

到孫權去世時,曾經強盛的東吳已經是強弩之末,疆域不斷被魏軍蠶食。終於在280年為西晉所滅。晉元帝司馬睿趁東吳內亂之機出兵伐吳,很快攻占建業。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孫權生前功過並存,但種種失誤最終造成了東吳的覆滅。晚年的昏庸直接導致江山易主。「吳乃亡於孫權」的結論雖然過於簡單化,但孫權晚年的作為的確是東吳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亦成為後人詬病和唏噓的物件。東吳從盛轉衰,實為人生變遷的寫照,也再次證明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