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其實都是出於一個目的!

2024-05-17歷史
秦始皇和漢武帝在後世常常被一起提起,他們兩個都是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完成了很多的創舉。他們兩個身上也有很多的共同點,比如都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崇信方士等等。為了統一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失敗了,秦朝很快滅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主流思想,直到清朝滅亡! 秦、漢是最早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帝國,我們國家開始進入漫長的帝國制度時期。統一的帝國應該有統一的思想。據【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對漢武帝說:孔子作【春秋】,講的就是天下一統。
可是現在,雖然國家統一了,但是學說不統一,議論不統一,各人有各人的主義,皇上不能一統天下(思想),國家無法指定政策,普通老百姓無所適從,怎麽能夠真正實作大一統呢?言外之意很清楚:沒有統一的思想,哪有統一的帝國?
漢武帝和董仲舒之間一拍即合,漢武帝需要繼續加強中央集權,繼續完善帝國制度,需要實作思想統一。而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生(士人)們,需要投靠帝國,實作自己經世濟民的理想,所以雙方一拍即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統治階級與民間思想之間,最成功的、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交易。我們知道,這次交易的有效期竟長達兩千多年,直到清朝滅亡民國建立。

其實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之後,也考慮過統一思想的問題。只不過他選錯了物件(推崇法家),找錯了幫手(以吏為師),用錯了手段(焚書坑儒)。法家思想是一種政治謀略學,用來武裝帝王可以,用來教育人民就太不合適。
法家思想培養的吏員,也只能處理一些技術層面上的問題,教化民眾則力不從心。像商鞅那樣使用暴力就更是大錯特錯,思想問題豈是暴力可以解決的?秦始皇和二世一味地強調法家、嚴苛,所以秦朝很快二世而亡。 漢初提倡的黃老之學也不行。那種思想倒是溫柔,卻只能造就清靜無為和一盤散沙,不能造就大一統,更不能幫助好大喜功的君王成就霸業和帝業。直到董仲舒幫帝國解決了這個難題。董仲舒告訴漢武帝:統一的帝國需要統一的思想,這就是儒家思想。
或者更準確地說,就是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一種蘊含著社會理想的政治倫理哲學,他對社會應該怎樣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按照儒家的學說,理想的社會應該既有秩序又很和諧,既有等級又有詩意。這其實也是帝國的理想――天下一統,井然有序,安定祥和。
當然, 儒生可能更看重"仁愛禮讓"的詩意,帝國則更看重"君君臣臣"的秩序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共同把儒學當作旗幟和招牌。何況先秦原始儒學經董仲舒的改造後,已經摻入了陰陽五行之類的玩意,構成了一個"天人合一"的體系。按照這個體系,天尊地卑,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皇帝理所當然地占有宇宙秩序中的最高地位,這當然很對帝國的胃口。 董仲舒不愧為"帝制思想家",他確實為帝國的長治久安找到了一個良策。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裏,盡管王朝的更替在所難免,帝國制度卻穩如泰山。這不能不"歸功"於儒家思想對人們尤其是對知識階層的影響。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漢武帝的歷史功績, 應該說是漢武帝和董仲舒共同為帝國制度確立了統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 漢武帝和秦始皇都主張統一思想。他的"獨尊儒術",其實正是秦始皇"焚坑事業"的繼續。但他知道,要統一思想,靠殺人是不行的,得靠誅心。韓非有雲:"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韓非子·說疑】)
那麽,殺其人就是最次的了。相反,收買人心則是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的辦法。當然,軟硬兼施仍有必要。獨尊儒術就是軟,罷黜百家就是硬。顯然,這裏只有手段的不同,沒有本質的區別。 正如顧頡剛先生【秦漢的方士與儒生】所言:" 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裁制;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唯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誘引。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 。"
秦漢之際,是帝國制度確立並逐步完善的最初時期,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帝國制度的直接踐行者和確立者。所以不論後世對他們兩人有多少批評,但是同時也不能忽視他們的歷史功績,秦皇漢武!
參考:易中天【帝國的終結】、【漢書】、黃仁宇【中國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