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棣出上聯:水無一點不成冰,和尚對出下聯後,朱棣:好

2024-03-03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綿延千年,各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傳承讓它國只能望而卻步,對聯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對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一顆耀眼的北極星,在世界上也是一個中國的代名詞,稱之為東方明珠也一點都不過分,中國獨有的瑰寶。千百年以來,各朝各代都有熱愛對聯的人存在。那些擁有曠世才華的文人,將對聯作為安生立命的根本,無論是外出遊玩,還是對酒抒懷,都是首選,對聯就是當時為官仕途的投名狀,甚至在科舉考試最後一項的殿試中,作為是否錄取的評判標準,由此觀之對聯文化的重要性。無論在上流社會,還是中下貧農都說是無處不在的。

對聯的創作也是需要一定技巧與方法的,並不是隨隨便便的。有一些庸俗子弟說對聯很簡單,就比如"天"與"地"相對,"春花"與"秋月"相對一樣。是的這樣說確實不算錯,但是這樣真的能寫出一副好的對聯嗎?答案是不一定的,寫對聯是有方法的,僅僅局限在這樣一個範圍內,是不會寫出讓人贊賞,受人膜拜的好對聯的。方式與方法尤為重要。呆板的套作只會適得其反,讓人心生厭惡。

這樣說吧,一副好的人們能接受的對聯,可不是只要得其形,更要會其意。只註重表面形式生搬硬套,寫出來的就不能叫做對聯了。對仗工整,平仄押韻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表達出它應有的內在含義,那又有什麽用呢?大家都知道,對聯只有寥寥數語,卻能表達出極大的情感寄托,這是有一定原因的。為什麽大文豪,寫出的對聯能受萬人膜拜與學習,而普通人寫的就只能當作談笑呢?比如大文豪寫的對聯,上聯說的是風景,而下聯卻轉移到了人物上,這中間是不是發生了什麽呢,起承轉合之間相互連線,看似毫無章法,卻又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這就叫做意境。這就是靈魂。當然一般人是沒有這樣的水平的,盲目的模仿只會適得其反。

千百年以來關於對聯,有很多負責有趣味的樂事。當年的北宋時期,可謂是中國千年以來文化最光大的時期,個個都是拿出來能頂一個朝代的大文豪,比如"司馬光","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等等。他們都熱愛對聯,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其中就有這樣一件趣事。蘇東坡與一個和尚法名"佛印",他們二人就用對聯互相嘲笑。雖是談笑之間的隨意之作,卻大多被列入經典。直到明代,對聯文化升入家家戶戶,每家每戶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在過年是都要在大門口張貼對聯,後來這種習俗就隨著朝代的更替,一直傳到了現代。當時還有以對聯出名的才子"解縉 ",號稱天下第一。

今天要說的這個故事,與對聯有莫大的關系。這個對聯還不是出自一般人之口,乃是明代皇帝"朱棣"和一位大臣"姚廣孝"寫的。當年朱元璋走後,將自己心愛的皇位交到了自己疼愛的孫子朱允炆之手。但是朱棣很不服氣,明明自己才是朱元璋的兒子,為什麽皇位不是他的,於是他想要騎兵謀反,與朱允炆搶奪皇位。

這就等同於違反啊,是人神共棄的事情,是要殺頭的罪名。成功自然是一生富貴,衣食無憂,權力傍身。但是如是失敗,後果不堪設想。朱棣當時駐守在燕京,也就是北京,到了冬天是非常冷的,在一個天氣寒冷的冬天,他在外巡邏,看著白茫茫的萬物引出了一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這是一個非常棒的上聯,他一說完,頓時身邊的文人議論紛紛,卻又沒有一個人能對出一個合適的下聯。大家較勁南至也沒能想出一個所以然。就在這時,一個光頭和尚,身披袈裟來到了這裏,對出了一句人皆稱妙的下聯"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好啊!朱棣大喊一聲,朱棣的上聯"水"加一點成"冰"和尚的下聯"王"加一點成"主"。正好也道出了朱棣心中所想。這個和尚就是後來幫助朱棣取得皇位的道衍和尚。

明朝還有一位有才的女人,以對聯招親的的方式為自己找的了如意郎君。二人以對聯定情,最終喜結連理,永結同心,成了以段佳話。

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亦是對聯的魅力。在這裏我也給大家出一個上聯,讓大家給個滿意的答案。"人到山旁即成仙"請大家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