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的實際指揮者,究竟是小平同誌,還是粟裕大將?

2024-04-17歷史

淮海戰役的實際指揮者,究竟是小平同誌,還是粟裕大將?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是我軍奠定全國勝勢的關鍵階段,合計殲敵150余萬人,三戰過後蔣軍敗局已定。其中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實際指揮者不存爭議:東北戰場的敵人是由東北野戰軍(四野前身)直接消滅的;而平津戰役時,雖為兩大野戰軍聯手,但華北統帥聶榮臻只在總前委中排名第三,甚至位居東野政委羅榮桓之後。所以說,遼沈與平津兩戰的實際指揮者,是同一個人。

當然從全域角度看,無論遼沈、平津還是淮海戰役,都是毛主席和中央軍委負總責。但這裏不是討論宏觀層面,而是指具體軍事角度,總會有起到關鍵作用的一線將帥。比較特別的是淮海戰役,跟另外兩戰相比,幾十年來淮海戰役的具體指揮者是誰,軍事上沒有明確的定論。上世紀八十年代,小平同誌曾講過「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但在軍民之中,淮海戰役由粟裕大將實際負責的呼聲也很高,甚至更占上風。

出現這種爭議,跟多種因素有關。鄧公是黨中央第二代領導來集體的核心,在最後一次復出後,他擔任中央軍委主席一職。軍隊領導人的履歷和威望是很重要的,不然難以服眾。當年鄧公曾是毛主席欽點的「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所以從職務角度而言,說他是指揮者也沒有什麽問題,理論上此戰是由他負總責。

八十年代強調這樣一種身份和經歷,對於管理軍隊、統一思想,是有好處的。但從實際角度看,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小平同誌曾長期在軍內出任政治委員,屬於典型的政工幹部。論在一線指揮戰役的能力和經驗,鄧公在二野之內勢必不如劉伯承司令員,更不要說真正掌控淮海戰役這樣的大型聯合作戰。小平同誌能成為總前委書記,主要是因為他的黨內職務突出,當時正擔任中原局書記,所以在總前委裏面也是當仁不讓。

其實最初的淮海戰役,是粟裕向中央軍委直接提出的。他希望利用此前打濟南戰役時,動員的大量華野部隊和後勤力量,殲滅國民黨黃百韜兵團。粟裕親自將這一構想取名為「淮海戰役」,得到了主席和中央軍委的首肯。後來隨著華東、中原地區國民黨軍的不斷增援,就不僅僅是一個「消滅黃百韜」的問題了,這場戰役的規模逐步擴大,成了分為三個階段的「大淮海戰役」。劉鄧的中原野戰軍也奉命參與進來,最終我軍殲敵55萬余人,取得空前大捷。

所以從戰役構想,到實際推進過程,粟裕都是淮海戰役的首功之人。毛主席六十年代也曾公開肯定過:淮海戰役是我的戰友、粟裕同誌指揮的,他是解放軍最會打仗的將領。對於這一點,來訪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也是贊賞不已。但從軍史角度來看,粟裕也有劣勢:淮海戰役總前委,有5位首長,粟裕只排名第4;而即便在華東野戰軍內,粟裕因為謙遜辭讓,他的職務只是代司令員、代政委,人已經去了中野的陳老總,名義上卻仍然是華野正牌統帥。

顯然,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排序習慣角度看,粟裕同誌的功勞再大、能力再強,在特定場合也不能過於「出類拔萃」。尤其建國之後,軍事水準過人的粟裕發展並不順利,五十年代後期遭到過錯誤批判並降職,直到去世多年後才獲得平反。如此背景下,很長一段時間內不適合對他的軍事功績進行大規模宣傳。但在一般軍事和歷史愛好者中,粟裕大將的聲譽和地位是非常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