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抵禦漢中的張魯,在張松的建議下,劉璋把劉備迎接而來,讓他駐紮在葭萌關。但是劉備卻並不攻打張魯,而是「厚樹恩德」,以收買人心,為的是奪取整個益州。後來,劉備果然是如願以償,奪去了益州。劉璋是無奈投降劉備的,劉備進入成都後並沒有殺死劉璋,而是把他遷移到了公安,讓他繼續佩戴「振威將軍」的印綬。那麽,劉備為什麽沒有殺劉璋呢?
劉璋是主動投降的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攻打孫權,孫權向劉備呼救,劉備借此機會給劉璋寫信,說自己想回去救援關羽,並要求增補一萬兵馬以及糧食和財物。劉備是想明著動兵,因為此前他和龐統已經商定了攻打成都的計策。劉璋不知道這是劉備之計,只答應給四千兵馬,其余的軍需品都只給一半。
益州別駕張松早已經投靠了劉備,出賣了益州,他也不知道劉備是什麽心思,於是就寫信給法正,勸他不能放棄已經到手的機會。法正也是益州的官員,是劉璋派他帶著軍隊到劉備身邊的。張松的哥哥張肅,害怕連累自己,就揭發了張松的陰謀。劉璋逮捕並殺了張松,向鎮守各關塞的眾將領發送公文,命令他們都不能再跟劉備交際。
劉備借機公開起兵,用計殺了白水軍督楊懷、高沛,然後向著成都進軍。劉璋派部將劉瓚、張任、吳懿等抗拒劉備,失敗,退保綿竹,吳懿向劉備投降。劉璋再派護軍李嚴前往綿竹統率各軍,卻不想李嚴反而帶領部隊向劉備歸降了。劉備的軍隊更加強盛,繼續進軍,劉備進軍包圍洛城。
同時,劉備留下關羽守衛荊州,讓諸葛亮帶著趙雲,和張飛分別進入西川,一邊攻城略地,一邊向益州進發。在圍攻雒城一年後,雒城攻破,劉備圍困成都。十幾天後,劉璋投降。
對於投降的諸侯,當時通行的做法是不殺,甚至是皇帝投降了也不殺。就拿曹操來說吧,先後有張燕、劉備、張繡、張魯、劉琮等人投降了都沒有殺,公孫瓚殺了劉虞,結果為天下諸侯所不齒。有兩個需要說一說,呂布和袁譚。曹操攻打徐州,曾經給呂布寫信,勸他投降,呂布想投降,被陳宮阻攔。曹操合圍徐州成功,部將又捉拿陳宮投降,呂布不得已投降了曹操。
曹操有軍令,完成合圍後再投降的將軍不在赦免之列。另外,曹操在殺呂布之前曾經問過劉備,劉備暗示曹操要殺,這也讓他推卸了一部份責任。所以,呂布在應該投降的時候沒有投降,是他被殺形式上的原因。袁譚被殺有兩個原因,一是他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諸侯,二是他已經投降了曹操又再次叛變。所以說,這兩個人被殺有其特殊性。
總之,既然天下主流的做法是不殺投降的諸侯,劉備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劉璋殺了。
任何一個獨立諸侯都會有一批擁護者,劉備要標榜仁義,也不能不顧及劉璋的勢力。
劉璋,字季玉,在眾人的擁戴下繼承父親劉焉為益州刺史。劉璋得以繼位,得益於他的懦弱,就是眾人覺得在這個人手下可以為所欲為而不受限制,或者說可以攬權妄為。但不管怎麽說,他們既然擁戴劉璋,就會和他有著割不斷扯不清的關系,怎麽樣對待劉璋,必然會影響他們對自己前途命運的考量。如巴西郡太守龐羲,他的女兒嫁給了劉璋的兒子劉循,兩人形成了姻親關系。廣漢太守張肅,他是張松的哥哥,而張松又是劉璋引劉備入川的主謀,但在劉備將要向劉璋進攻的關鍵時刻,他卻將弟弟張松告發。
另外像張任和黃權等人,有的誓死不為劉備所用,有的是在劉璋投降後才投降劉備。還有,劉璋投降時,成都城內的官員百姓都想與劉備決一死戰,這說明劉璋並沒有成為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能不考慮這些人的感受,從而對這些人做出一些安撫,而要安撫這些人,就不能過於極端地對待劉璋。
投降後的劉璋被劉備遷往南郡公安縣,他原有屬於自己的財物和他從前佩戴的振威將軍印綬也都還給了他。劉備平定蜀地後,龐羲任左將軍司馬,劉璋當時聽從龐羲的請求留下劉循,劉備以劉循為奉車中郎將。後來孫權奪回荊州又任命劉璋為益州牧,讓他駐守秭歸。
因此劉璋的兩個兒子的後人,分別居住在吳蜀兩國。劉璋死後,益州南部地區豪強雍闿占據益郡反叛,歸附東吳。孫權又命劉璋的兒子劉闡為益州刺史,駐守在交、益兩州的交界處。諸葛亮平定南方,劉闡返回東吳,擔任禦史中丞。
由此看來,劉備沒有殺劉璋是他最為正確的決定,這為他後來安定益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