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是太祖嫡三子,若他不死建文帝何需削藩

2024-05-11歷史

1377年,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出生,這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第三位皇孫,是側妃呂氏所生。其實朱允炆一開始壓根與皇位無緣,畢竟有太子妃常氏在,朱允炆便只能是側妃所生庶子;哪怕是太子妃常氏病逝,有朱標嫡長子朱雄英在,仍舊輪不到朱允炆繼承皇位。然而上天跟太祖皇帝開了一個玩笑,先是太子妃常氏病逝,後年僅10歲的嫡孫夭折,而自己辛苦培養二十多年的太子於洪武二十五年也病逝。

在太子妃常氏病逝後,太祖皇帝便將側妃呂氏扶正為繼太子妃,朱允炆便由庶子的身份轉變為了嫡子,在長兄朱雄英夭折後,哪怕是還有太子妃常氏所生的幼子朱允熥在,朱允炆也被推到了最前邊。在父親朱標病逝後,被祖父朱元璋冊封為皇太孫。

01

朱允炆被封皇太孫時,年僅15歲。

朱允炆在做太孫時,便對諸位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們十分忌憚,尤其是四叔朱棣。

為此朱允炆還曾問過皇祖:若是諸位叔叔有異心的話,我應當如何應對?

朱元璋很顯然沒想到孫兒會問這個問題,所以便反問孫兒:你的意思?

朱允炆原本是想從皇祖那裏得到答案,然而皇祖卻將問題又還給了自己,朱允炆回答道:首先我會用德行來爭取諸位叔叔們的心,用禮法來約束他們,再不行便改封他們的封地,如還是不行便只好刀劍相向。

雖然朱允炆是這樣回答皇祖的,但他登基後卻並未這樣做。而是在皇祖去世後不久,在兩位謀臣東宮伴讀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的謀劃下開始削藩,僅僅半年的時間,便接連削掉五位藩王,逼得湘王朱柏一把火燒了王府,自己則與王妃葬身火海。

朱允炆為何在太祖病逝前後,對待諸位藩王的態度如此大反轉。

其實這跟朱允炆的一位叔叔有關系,若是朱允炆的這位叔叔不死的話,建文帝何須削藩;哪怕是真的想要削藩,也不會如此著急。

朱允炆的這位叔叔是誰呢?

此人便是晉恭王朱棢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兩次自己精心的布局被打破,一次是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的死,朱元璋將皇位傳給皇孫朱允炆;並為了皇孫朱允炆能坐穩皇位,精心布局;然而洪武三十一年,晉恭王朱棢的死,再次將朱元璋精心的局打破。

迫使朱允炆剛登基便迫不及待削藩,這究竟是為何呢?

02

朱棢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第三子,生母是孝慈高皇後馬氏,也就是說朱棢是名副其實的嫡子。不過關於朱棢的生母還有一種說法:朱棢與二哥秦王朱樉、長兄朱標其實都非馬皇後所生,而是李淑妃所生。馬皇後病逝後,李氏被封為淑妃,統攝六宮。

李淑妃的父親李傑在至正十六年投奔到朱元璋的麾下,而這一年李傑尚且只有26歲,即便是他已經生下女兒,也還沒到嫁人生子的年紀;更何況太子朱標是在至正十五年出生的,所以李淑妃是朱標、朱樉與朱棢生母的說法還是存在很大的爭議。

既然正史中朱棢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後馬氏,我們便如此認為。

朱棢出生這一年,朱元璋正在與張士誠、徐壽輝(陳友諒將其殺死自立為帝)周旋,自然無暇顧及三子的出生;更何況朱棢之前朱元璋已經有兩個兒子出生,自然為父的心情大不相同了。其實說白了,朱元璋對於三子朱棢的出生並沒有太過在意。

大將胡大海率兵攻入浙東的時候,得到了大儒宋濂,便將宋推薦給了朱元璋。朱元璋非常重視對兒子們的教育,便讓宋濂擔任老師,教孩子們讀書。雖然都是大儒教育讀書識字,但是朱棢與兩位哥哥的性格卻完全不同:

太子朱標性格仁厚,穩重老成

秦王朱樉雖然有著極高的軍事才能,但是作惡多端

而朱棢雖然在年輕時殘暴,但是他確實機敏,成為太祖十分倚重的一位藩王,與燕王朱棣互相牽制

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藩王,將朱棢封為晉王,封地在山西太原。

洪武十一年,朱棢帶著自己的王妃謝氏前往藩地就藩。朱棢的王妃謝氏是大將永平侯謝成的女兒,其實不僅朱棢的王妃出身勛貴之家,朱元璋眾多的兒子大多都是娶了開國功臣的女兒,朱元璋此舉就是為了巴結這些開國功臣。

朱元璋對朱棢還是很關心的,畢竟是自己心愛的馬皇後所生的嫡子。

朱棢一直生活在南方,朱元璋擔心兒子前往太原後會對當地的飯菜吃不慣。所以便將自己的用了多年的廚子給了朱棢來專門負責朱棢的膳食。沒想到朱棢居然隨意的處罰廚子,朱元璋得知後,趕緊給朱棢寫信,告知兒子:「萬不可如此,我南征北戰十幾年間,什麽犯錯都會處罰,唯獨不會則被自己用了多年的廚子徐興祖」。

朱棢明白父親的意思,便不再對廚子如此。

到了封地後,朱棢居然多次私下裏用刑,而且還是車裂。

太祖得知後十分生氣,直接將朱棢召回京城,並想要將朱棢的藩王爵位廢掉。好在有太子朱標的求情,太祖才沒有如此。經過此次,朱棢重新回到封地後安分許多,並且慢慢成為明朝初期勢力強盛的「九大藩王」之一,而且九大藩王之間互相牽制,彼此制衡。

看到朱棢的變化後,朱元璋也是十分滿意,對朱棢越來越器重。

03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大將藍玉在捕魚兒海將北元主要勢力一網打盡,除了北元皇帝、太子以及丞相外,其他的人全部被抓。三個月後,北元四大王寇大同等人在太原衛指揮桑桂等人征討下打算逃走,最終三大王被明軍活捉。

朱元璋下旨,讓晉王朱棢將這些人遣送入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等人多次騷擾明朝邊境,朱元璋下旨定遠侯王弼率兵北征,由晉王朱棢節制兵馬;而朱棣則是率領北平人馬北伐。

此戰晉王朱棢因為要返回自己的封地太原,為太子朱標的到來做準備,所以並未建立任何功勞。而朱棣則是順利招降了乃兒不花,立下大功。

朱棢十分忌憚朱棣的功勞,便在太子朱標的面前說朱棣的壞話,不聽從自己的節制,率兵犯險。朱標便將此事告知了朱元璋。在朱棢與朱棣都返回南京時,朱棢不僅在言語上直接冒犯朱棣,而且還在暗中派人看著燕王府,想要找出朱棣「背叛大明」的證據,以此來扳倒朱棣。

然而一直到朱棢病逝,都未能如願。

不過因為朱棢多次在太子朱標面前說朱棣的壞話,導致每次燕王回到京城,太子的態度大變,二人之間已經形成劍拔弩張之勢。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在前往洛陽回到京城後不久便病逝了。

按照正史的說法,太子朱標病逝後,孝慈高皇後馬氏所生嫡子還有秦王朱樉、晉王朱棢、燕王朱棣、周王朱橚,若是按照長幼順序的話,自然是秦王朱樉是最合適的儲君,然而朱樉殘暴,朱元璋自然不會將大明的天下交給這樣的皇子手裏。

但若是直接越過秦王朱樉,將晉王朱棢或者燕王朱棣封為太子的話,勢必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滿。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再加上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偏愛,最終聽從劉三吾的建議,還是決定將皇位傳給朱標一脈,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封為皇太孫。

並且為了皇太孫朱允炆能坐穩皇位,而發動藍玉案,牽連一萬五千多人被殺。朱元璋之所以除掉這些功勛之臣,就是因為擔心太孫仁厚,控制不了他們。

在朱元璋所有的兒子中,朱棢是與太子朱標關系最為親密的,對於朱元璋而言朱棢便適合幫助太孫朱允炆坐穩皇位的人選。所以朱元璋便將昔日藍玉的心腹、關系交好的悍將們趕去了山西。朱元璋此舉目的很明顯,就是想自己在京城對藍玉動手的同時,朱棢能夠將這些人除掉。很快洪武二十六年,朱棢奉旨將三位侯爵淩遲處死:

懷遠侯曹興

宣寧侯曹泰

東平侯韓勛

此三人均是藍玉的心腹

就連朱棢的嶽父謝成,也沒有逃脫被藍玉案牽連的命運,洪武二十七年被處死。

藍玉案後,朱棢便成為「九大藩王」中最受重用的一位,而朱元璋之所以如此重用朱棢而非燕王朱棣,是因為相對燕王朱棣而言,朱棢心思單純,雖然桀驁不馴但是胸無城府,更好駕馭一些。是一位輔佐太孫登基的好藩王,而朱棣呢?

或許連朱元璋有時候也未必能猜得透他到底在想什麽,更何況朱棢是皇三子,序齒在朱棣之前,自然朱元璋更加以朱棢為先。

朱棢的一個部下曾侵犯朱棣的封地,並且掠奪了朱棣封地的財物。此時作為一國之君的朱元璋又怎麽會不知道呢?但朱元璋並未過問,朱棣忌憚三哥的勢力,也沒有計較。

朱棣確實有深厚的心思,但是面對深得父親信任的朱棢,也不得不暫且隱忍。

04

藍玉案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的障礙基本已掃除幹凈,朱元璋在內為孫兒挑選文臣來治理天下,比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在外則是讓九大藩王各司其職、盡職盡責地守護好大明的北部邊塞,另外除了九大藩王外,朱元璋還將其他的兒子都冊封為藩王,希望自己剩余的二十幾個兒子,能夠輔佐皇太孫安穩做到皇位上。

朱元璋之所以不擔心藩王會造反,是因為朱元璋認為自己的部署已經達到了眾位藩王互相牽制的局面,尤其是晉王朱棢可以牽制燕王朱棣。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病逝後,晉王朱棢便是實際上的長子,朱元璋對其更加器重。

洪武三十年正月十二,朱元璋下令:諸位藩王必須要按照他的已經規劃好的三北山河圖本來行事。半個月後,朱元璋繼續親自傳授給朱棢自己年輕時放牧的經驗,等朱棢學會以後,便可以教給衛軍如何牧羊,如何調教小馬的習性,如何利用空閑的時間來修築城池.....

其實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朱元璋便在山西行都司又增加了東勝左衛,東勝右衛等十七衛;並且將9萬多民丁全部份別安置在這十七衛,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太祖皇帝又在山西都司屬衛增加兩萬多官民築城屯田。

如此一來,朱棢在九大塞王德實力便是數一數二的。

太祖皇帝親自教授朱棢如何牧羊、如何築城屯田等,還讓東勝左右衛的哨馬能夠出的遠些,並且下旨朱棢制造戰車等,如此便可見朱元璋對朱棢的期望有多高。

然而上天又跟太祖皇帝開了一個玩笑,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朱棢病逝。

朱元璋得知兒子去世的訊息十分傷心,趕緊派禮部前往太原為晉恭王治喪。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年過七旬,忍不住嚎啕大哭:

晉王在年輕的時候確實殘暴,但是慢慢長大後不僅變得溫文爾雅,而且十分忠誠,對我是忠心耿耿,從無二心。我打算將晉王留給太孫朱允炆做股肱之臣,然而他卻突然病逝,叫我怎麽辦呢?

朱元璋雖然傷心,但是他很清楚自己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緊接著,在晉恭王朱棢病逝的次月,太祖便讓其嫡長子朱濟熺承襲王爵,並且下令孫兒朱濟熺率兵東移,在燕王封地的周邊排兵布陣。而且左軍都督楊文更是直接率兵進入燕王府,名義是「參贊燕王府事」。即便是如此,太祖仍舊不放心,多次下詔朱棣讓其回京城。

然而,朱棢去世兩個月後,太祖皇帝也在南京病逝。

雖然太祖在病逝前便已經下詔燕王朱棣回京城,但是一直到病逝都未等到燕王的到來。

如此我們便可以看得出,其實在太子朱標病逝後,太祖便已經在布局如何牽制燕王朱棣,將晉王朱棢扶持的勢力更加強大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棋;然而朱棢的病逝,卻再次將太祖的棋局打亂,太祖在自己僅剩不多的時間裏盡可能為皇太孫的安穩繼位做安排。

但終究沒有那麽的時間給太祖,雖然朱濟熺承襲父親的晉王爵位,但終究沒有父親的能力。

建文帝登基後,在東宮伴讀黃子澄的勸說下,先後將五位藩王削掉,燕王朱棣自然很清楚自己很快便會城建文帝下一個削藩的目標,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先建文帝一步,起兵靖難。

歷經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率領燕軍進入南京城而結束。

朱允炆嘆息道:

若是三叔在的話,我何至於削藩啊!

若是朱棢在的話,便可以與燕王朱棣互相牽制,只要有朱棢在,朱棣便不敢輕易造反。對於朱允炆而言,便可以在忠心耿耿的三叔輔佐下,徹底坐穩皇位。然而朱棢的病逝,讓燕王朱棣失去了制衡,建文帝對其如此忌憚也在情理之中。

結語

我們不可否認,朱棢在一開始確實不是一位安分守己的藩王。但是在太祖的震怒之下,朱棢痛改前非,成為一位文武雙全、頗有智謀的藩王,而且對太祖與太子(太孫)忠心耿耿。再加上他心思單純,是太祖皇帝為太孫挑選的最合適的輔佐人才。

再加上朱棢在九大塞王之中的實力,對於燕藩而言起到了很好的牽制作用。

若是有朱棢在的話,建文帝確實不需要削藩,最起碼不需要剛登基便迫不及待削藩。

但歷史不能假設,只能可惜朱棢死得太早。

第二代晉王朱濟熺跟自己的父親一樣忠心於朱允炆,一直對朱棣的登基耿耿於懷,再加上他的弟弟朱濟熿不斷詆毀兄長,永樂十二年朱棣將侄兒朱濟熺的爵位削掉,讓其為父朱棢守墳。改由朱濟熿承襲晉王爵位,而朱濟熺被囚禁十年後才被救出,宣德十年病逝,被追謚為「晉定王」,並且在這一年,朱濟熺的兒子朱美圭承襲了晉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