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和平」切割地球(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外交戰

2024-01-25歷史

太平洋颶風浪潮

日本從1931年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就沾滿了中華民族的鮮血而不能自拔。希特勒對蘇聯背信棄義的進攻,更加激發了日本帝國的戰爭狂熱。德國人的勝利就像烈酒一樣,進入日本沙文主義者的頭腦。「大東亞共榮圈",向往著海外廣闊的地平線。而英、法、荷的殖民帝國以及美國人擋住了它的去路,在外交上努力拼搏與爭吵,最後向太平洋心臟開刀。掀起本來就不太平的太平洋颶風浪潮。到頭來一波三折,自食苦海。

(一)建立「東亞新秩序"

遠東慕尼黑政策。日本政府奉行幣原外交,調整日本以美英在中國和亞洲的矛盾沖突,實行「協調主義"與「和平主義",以改善在遠東同美國爭霸中所處的被動地位。英國也要參加「遠東建設",於1939年7月締結了「有田——基利奇協定"是日英帝國犧牲中國利益的公開勾結。這一時期美國的外交措施是堅持遠東政策的基本原則,在「門戶開放"的幌子下,與日本分贓,共霸遠東。美英在對日關系上采取的慕尼黑政策也給西方國家帶來了痛苦後果。日本當局在中國損害美國財產案件就達800起。英美多次抗議和聲明。沒有任何實質措施。

「南進"方針。德國軍隊占領法國和荷蘭,英國陷入災難性的處境。美國又不願意阻擾日本的侵略企圖。這一切為日本實作南侵計劃創造了良好條件,為盡快在印度支那取得經濟和戰略優勢,在海防登陸。1940年5月荷蘭投降,殖民當局對德宣戰。英國和法國認為自己的軍隊,有理由在那裏登陸,將荷屬印度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希特勒軍隊在史太林格勒城下的潰敗,打敗了日本統治集團希圖在德國的援助下,侵占遠東、東南亞和大洋洲的迷夢,使太平洋戰場的局勢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9月30日,日本政府透過了一項「戰爭指導大綱",在東京召開「大東亞代表會議"。擺脫英美統治,「建立自存、自衛和建設大東亞的體制進行合作"。然而日本的這一政策都不能阻擋由於戰爭行程、發生根本轉折而日益高漲起來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

(二)向太平洋「心臟"開刀

日美矛盾。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略中國後,觸犯了美英等西方國家在中國的殖民利益,引起美英多次抗議。日本開始南進,奪取南洋戰略資源,又使它同美國的矛盾加劇。此外,菲律賓是美國在遠東的重要軍事基地。新加坡是英國在東方的重要基地。針對日本的侵略,美國采取了一些經濟措施,宣布【每日通商航海條約】失效,采取"道義禁運″,「出口特許制","經濟禁運"等措施,限制飛機、航空器材、軍事器材等戰略物資輸往日本。就日本而論,盡管美日矛盾日趨尖銳,但他在經濟上還是依賴美國,懼怕美國的海軍艦隊。這使得日本統治集團也故作姿態,希望調整日美關系,企圖利用美國迫使蔣介石投降,穩定南進時的後方。日本希望美國同德國先交戰,使美英的兵力從太平洋西調被牽制在大西洋上。

假談判,真備戰。德國進攻蘇聯的同一天,日美之間的談判便開始了。很難說雙方是否有誠意,也許只是為了蒙蔽對方,拖延時間。日本陸海軍制定的【帝國國策綱要】確定了侵略的總方針。美國諜報機關破譯了東京給日本駐華盛頓大使的秘電,其內容"與目前談判討論的精神相違背"。從這時起,美國一方面在華盛頓進行假談判,一方面真備戰。東條等人磨刀霍霍,批準了帝國國策實施原則,采取各種外交手段,努力貫徹帝國要求,立即下決心對美英荷開戰。日本陸海軍參謀部詳細制定了進攻珍珠港和南洋地區的攻擊計劃。10月17日,日美談判進入最後階段。

外交麻痹,刺美「心臟"。東條上台後,大耍兩邊手法。一面揚言繼續外交談判,一面加快透過對美戰爭的決定。由於美國情報機關破譯日本秘密電碼的「魔術",也在外交上耍了花招。美國與中英荷奧等國使節磋商後,由赫爾制定了一個綜合方案,也叫″赫爾備忘錄″,經羅斯福批準。美國知道了日本護衛艦隊沿中國海岸行駛,但不知去向。12月6日晚東京拍給野村的照會電文,說"日本政府表示遺憾",總統對身邊的特別助理說"就是戰爭"。一小時後,赫爾召集陸海軍部長會議。決定預先通知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駐防部隊。

12月7日,日本的轟炸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襲擊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該艦隊是美國海軍主力俗稱太平洋「心臟"。日本向太平洋艦隊開刀,達到戰爭初期制勝效果。美國國會緊接著作出了對日宣戰的決定。英國政府宣布″進入戰爭狀態"。12月11日,希特勒向美發照會,接著是意大利對美宣戰。軸心國簽訂了補充三國公約的軍事條約。對於美國來說,同日本作戰,及隨後的對德意的戰爭,加速並鞏固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行程具有重大意義。

(三)太平洋外交風向

日本的太平洋方針。還在1941年11月時,日本政府透過了一項結束"對美、英荷、中戰爭的戰略方案",歸結為兩點,即摧毀美英荷在遠東的根基地,以德意合力迫使英國投降,從而使美國喪失繼續作戰的意誌,造成第三帝國釆取對日本有利的立場。

太平洋戰爭第一階段,日本傾其全部艦隊,孤註一擲進攻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隨後侵占了超過本國國土的9倍多的大片領土。日本外交當局面臨的任務是創造一個便於進一步擴張的良好外交局面,首先鞏固於德國和意大利的關系,簽訂三國軍事協定。東條英機等軍國頭目被初期的戰爭沖昏了頭腦,決定利用初期戰果,以持久戰贏得最後勝利。外交任務是″"離間蘇英美三國關系"。

6月,山本海軍上將率領的聯合艦隊,發動了巨大規模的攻擊中途島的戰役。由於美國情報機關成功的掌握了日本的戰略意圖,"貓捉老鼠"。在此戰役中,日海軍飛行員全部戰死。中途島的失敗和美軍在瓜達爾納爾島等幾次登陸,使日本軍政界產生了政治危機。這就意味著日本政府決心繼續執行既定的持久戰方針。

美英的太平洋政策。日本打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後,給美英在太平洋上造成的嚴重局勢,要求英美盟軍協調其在歐洲和遠東地區的軍事戰略和外交政策問題。在華盛頓會議第一次會議上,宣讀了英國關於盟軍在太平洋上戰略備忘錄,在建立一個以英國將軍韋維爾為首的四國駐太平洋西南部和東南亞聯合司令部。由於各國都控制著自己的部隊,聯合司令部沒起到作用。1941年12月19日,在重慶召開的美英中三國軍事代表會議,任務是尋求三國武裝力量協調行動的途徑。在美國壓力下,中國提議派遣11個中國師支援駐緬甸的兩個英國師,美國也指望在中國的支持下能夠保衛這條交通線。日本利用英國的困境和英美之間的矛盾。加速南進攻勢。英美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觀望戰略,盟軍在東南亞的失敗及在利比亞的失利,使美英領導人不無根據的擔心德軍會闖入中東、日軍將穿越印度。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被蘇德戰場上的蘇聯武裝力量所粉碎。日本在戰略上已喪失主動權,而還在蘇聯邊境集結兵力,使英美在太平洋戰場占優勢,但是沒有利用這一有利局勢,在太平洋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是力圖把自己的力量保存到戰爭的最後階段迫使參戰國接收利於美英帝國的和平條件。

(四)日本的"和平″策略

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失敗和太平洋戰爭的根本轉折,日本只得放棄入侵蘇聯的計劃。1943年開始,太平洋戰場的軍事行動權在盟國手中,美國加快了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進攻速度。日本統治集團決定把人民對戰爭的憤怒導向日本首相東條政府,7月18日,東條政府辭職。

日本為蘇德停戰說客。日本對外政策的首要戰略任務是把美英軍隊的主力從遠東引向歐洲的對德戰場,在蘇聯和西方四國之間打進一個楔子。1944年4月,日本政府重新提出派代表團赴莫斯科,目的是建立蘇日之間的和平,遭蘇聯政府拒絕。9月15日,在戰爭最高指導例會上,日本外相把他擬定的名為「必須對蘇聯采取的外交措施的初步計劃"送出討論,對蘇聯應立即采取堅決果斷的外交行動。任務是建立德蘇之間的和平,改善蘇日之間的關系。主要目標是透過和蘇聯締結和約的辦法,使德國免遭損失。日本這些外交策略是以保證有利的條件下結束侵略戰爭。1944年9月間,日外相向蘇聯政府提出派遣特別代表去莫斯科商討任何有關與希特勒談判單獨締結條約的建議,最終被蘇聯政府拒絕。

日本與英美試探媾和。1944年秋,日本透過中立國瑞典,就與英國媾和問題進行外交試探。如果它以英美達成協定定會受同夥希特勒德國的打擊。於是,指示柏林的經濟代表處到瑞士說明日本對媾和的條件,其中可能包括中國的東北歸還給原來的國家。只求保留台灣和北韓。無論英國和美國都堅持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則,拒絕日本人的建議。

日本對中國的和平條件。日本外交當局在對蘇英美采取「和平策略″的同時,又致力於和蔣介石政府媾和,企圖利用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分歧,在中國發動秋季攻勢的戰果向蔣介石施加壓力。日本召開的戰爭最高指導會上,透過了「對重慶采取政治行動"的決議,提出媾和條件是日本軍隊撤出中國,把統治中國(滿洲裏外)的權利轉給蔣介石政府,並同意在中國東北建立一個中立區。由於國際形勢的發展,已經不能指望重慶政府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