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兩會」探源·河北銘印(下)丨人民政協:從河北大地發端

2024-02-29歷史

1948年5月1日出版的【晉察冀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發了「五一口號」。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供圖

【閱讀提示】

2024年,是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

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

河北與人民政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在這裏,中共中央釋出「五一口號」,發出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

在這裏,在黨中央領導下組建的華北人民政府,為新中國協商民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做了有益嘗試;

在這裏,中國共產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強調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多黨合作的思想理論基礎。

河北省協商委員會及省政協機關駐保定時會址。 河北省政協文史館供圖

「五一口號」的誕生地

「‘五一口號’,向世人鮮明傳遞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見解,協商建國的序幕由此拉開。」2024年2月21日,在阜平縣城南莊的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順著紀念館講解員高宗雯的手指,參觀遊客的目光齊刷刷地看向展板上的一張老報紙。

這是一張1948年5月1日出版的【晉察冀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釋出「五一」勞動節口號】的文章,公布了「五一口號」。

「‘五一’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節日。按慣例,中共中央每年都要利用這一時機,透過新華社對外發表宣言、口號,舉行集會、遊行,刊發文章、社論。」高宗雯介紹,但不同於以往,1948年的「五一口號」卻受到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不僅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又稱「城南莊會議」)透過,還經毛澤東主席親自修改。

在這份珍貴的文獻中,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聯合全國知識分子、自由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和其他愛國分子,鞏固與擴大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鬥。」

其中最引起民主人士註目的是第五條:「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作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這是由毛澤東主席親自修改添加的。

1948年冬,部份民主人士在李家莊。 河北省政協文史館供圖

「‘五一口號’全文只有23條,卻鮮明提出和回答了要建立一個什麽樣的政權,怎樣建立政權,誰來建立政權等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的宣言書、動員令、路線圖。」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資料科科長栗靜介紹,「五一口號」中關於召開新政協,討論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鮮明號召,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誠意和決心,在中國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發展史上、在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發展史上都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事實上,這並不是「政協」這一概念第一次出現。

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重慶談判時國共雙方簽署的【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雙十協定),蔣介石在全國人民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於1946年1月,在重慶召開了有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史稱「舊政協會議」),透過了關於政府組織、國民大會、和平建國綱領、憲法草案、軍事問題等五項協定。

時隔不久,國民黨反動派撕毀政協協定,悍然發動全面內戰。

「城南莊會議討論和研究了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的問題,雖然從形式上看,是恢復了1946年1月政協會議的名稱,但其歷史背景、內容和性質卻大不相同。」栗靜表示。

1948年上半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處於戰略進攻階段,國共兩黨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逆轉;另外,國民黨策劃和制造了「下關慘案」「李聞血案」等一系列鎮壓民主運動、迫害民主人士的暴行,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使民主黨派一些人士從「第三條道路」的幻夢中清醒過來,願意同共產黨團結合作,一起推翻國民黨獨裁政權,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的新中國。

在這種背景下,願意真誠團結民主黨派的中國共產黨向他們發出邀請,「五一口號」應運而生。

1948年5月1日,毛澤東便就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事宜,致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和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沈鈞儒。

同時,中共中央也致電上海局和在香港的華南分局,對邀請各民主黨派及重要人民團體的代表來解放區開政協會所要討論的事項、邀請人員名單以及征詢意見等作出明確指示。

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下,以「五一口號」為起點,掀起了一場全國範圍的、持續一年多的,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以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為主體的,以籌備召開新政協會議為核心內容的,以推翻蔣介石國民黨統治、建立新中國為目的的民主運動,即新政協運動。

「1948年5月,中共中央釋出‘五一口號’號召成立民主聯合政府,而蔣介石卻於當月,在國內外一片反對聲中就任總統,企圖繼續國民黨獨裁統治。」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二處處長王林芳表示,「五一口號」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根本原因在於它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反映了中國革命行程的一種最強的時代聲音。

「五一口號」是新政協的起點,從此刻開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實作了從同情和傾向中共到贊成、支持、擁護並公開自覺接受中共領導的根本轉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模式由此初步奠定。

人民政協事業,就這樣在河北大地發端了。

毛澤東同誌修改「五一口號」手稿復制件。 河北日報資料片

新政協籌備的「指揮中心」

河北不僅見證了人民政協事業的開端,也同樣在人民政協的籌備、成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解放戰爭後期,中共中央由陜北轉移到河北,這裏是指揮中國革命走向全面勝利的神經中樞。對於新政協的籌備來說,這裏,同樣也是最核心的指揮中心。」王林芳表示,在這裏,中國共產黨不僅形成了關於多黨合作的思想理論基礎,也為新中國民主協商進行了有益嘗試。

從1948年4月到9月,中共中央就協商合作工作做出一系列指示。在九月會議上正式提出準備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隨後,將中央城工部改名為中央統戰部。10月,擬訂了【關於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草案)】。11月25日,中共中央同在哈爾濱的民主人士達成【關於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的協定】。

從1948年的12月30日到1949年的2月16日,毛澤東同誌先後撰寫六篇文章,就召開新政協、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徹底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行了系統闡釋。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勝利召開。會上批準了由中共發起並協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民主人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新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聯合政府的建議。

這次會議,強調了統一戰線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的必要性。針對黨內一些同誌流露出的一些不利於合作的言論,毛澤東同誌在會上進行了批評並指出,為了革命的徹底勝利和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國共產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

「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文章關於人民民主專政的系統思想,創造性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學說。」王林芳表示,毛澤東同誌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和【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成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所透過的、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曾經起了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理論政策基礎。

「五一口號」的釋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海內外立即引起強烈反響。在中共地下組織的周密安排下,大批民主黨派領袖和民主人士,毅然踏上了奔向解放區、參加新政協的光明之路。

平山李家莊,就是中共中央安排的民主人士接待地之一。

李家莊與革命聖地西柏坡直線距離不到10公裏,是當時中央統戰部駐地。

組織接送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及各界知名代表到解放區,搞好接待,起草有關檔,反映、傳達各種資訊等,正是當時中央統戰部的重要工作。

為了將民主人士安全及時接送到解放區,當時中共中央制定了南、北兩條接送路線。南線是乘船經水路到東北,北線就是上海、天津、北平的民主人士先到達石家莊,再到李家莊。

在國民黨嚴密封鎖和白色恐怖籠罩下,翦伯贊、劉清揚、符定一、吳晗、周建人、韓兆鶚、楚圖南、田漢、胡愈之、費孝通、雷潔瓊等20多位民主人士先後輾轉來到李家莊。

當時,這些遠道而來的民主人士被稱為「特客」(意為「特殊的客人」),受到了中共領導人、中央統戰部和解放區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

當時民主人士的夥食全部按小竈標準供應,在住宿方面,民主人士全部被安置在較好的民房或是專門新蓋的土木平房裏居住。

在李家莊,民主人士很快便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和中央統戰部的具體組織下,參與商討召開新政協的各項事宜。

1949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華北局和華北人民政府在李家莊舉行盛大的歡迎會。歡迎會上,民主人士紛紛發言表示擁護毛澤東【關於時局的聲明】,擁護共產黨,將革命進行到底。

在實踐上,被譽為「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雛形」的華北人民政府,也為新中國民主協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多黨合作作了有益的嘗試,成為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預演。

華北人民政府成立過程中形成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參政制度,初步形成了新中國多黨派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實到代表542人,其中民主人士有166人,占近1/3。大會主席團成員33人中,民主人士有14人。在27名華北人民政府委員中,民主人士有8名,有些人還擔任了領導職務,如藍公武任政府副主席兼民政部部長,邢肇棠任水利委員會主任,陳瑾昆任人民法院院長。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

人民政協與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一起登上歷史舞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由此確立。

自21日開幕到30日閉幕,這次會議為新中國成立做了大量的工作。會上透過的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立了新中國的國家政權制度,包括國體和政體,明確提出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奠定了新中國初期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

「從1949年人民政協成立到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人民政協具有雙重性質和職責,它的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它的全國委員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系統一戰線組織和協商機構。」河北省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馬一超介紹,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協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動社會改革,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揮了獨特而重大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會址。 視覺中國供圖

從河北省協商委員會到政協河北省委員會

1950年6月,全國政協作出【關於地方委員會的決定】,規定在普選的省、市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由各省、市人民代表會議所產生的省、市協商委員會代行其職權。

根據這個決定和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的規定,1950年11月,河北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簡稱「河北省協商委員會」)由選舉產生。

當時的河北省協商委員會,由河北省中共、政府、青年團、自然科學、軍隊、工會、青聯、婦聯、學聯等23個方面的代表組成。75名委員中,中國共產黨黨員32名,占委員總數的42.67%,非中國共產黨黨員43名,占委員總數的57.33%。

河北省協商委員會,是1954年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組織形式。該委員會同時履行政協地方委員會職責,是政協河北省委員會的前身。

從1950年11月成立到1954年8月結束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能的使命,河北省協商委員會在4年的履職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團結和推動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學習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法令,在全省政治生活中發揮了特殊的歷史作用。

為推動全省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河北省協商委員會常務會第一次會議即決議:為響應政協全國委員會和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以聯系各組織、動員人民開展抗美援朝愛國運動為河北省協商委員會的中心任務。

1952年6月,河北省協商委員會與河北省抗美援朝分會合並辦公。在開展抗美援朝宣傳教育活動方面,河北省協商委員會協同有關部門組織發動6萬多名教師和5萬多名學生的宣傳大軍,動員廣大人民支援抗美援朝。

針對當時我省土改任務大多已經完成的實際情況,省協商委員會大力推動全省開展工農業愛國增產競賽運動,還選派90名機關幹部組成政協土改工作團去江西支援土改運動。

在市級層面,自1949年12月到1952年9月,當時的4個省轄市透過召開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市協商委員會。市協商委員會組建後,在協助市人民政府執行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決議,協商並提出對市人民政府的建議,協助市人民政府在動員人民投入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恢復國民經濟和進行文化建設事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1952年11月統計,河北省已有民主黨派人士65人,其中民革29人,民盟14人,民建13人,民進4人,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3人,九三學社1人,台盟1人。這些成員主要分布在保定、唐山、張家口等地。

1954年8月,河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河北省協商委員會代行地方人大職權宣告結束。

1955年1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當時的省會保定召開,政協河北省委員會正式成立。

人民政協從發起到成立,與燕趙大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協商民主制度,前所未有地開創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極大豐富了民主形式、拓寬了民主渠道、加深了民主內涵。這項制度來源於偉大的歷史實踐,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和巨大優越性,必將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發揮特殊重要作用。(河北日報記者 周聰聰)

關註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