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普法戰爭:德國崛起的生死之戰!深入解析普魯士勝利背後的真相!

2024-02-07歷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土老帽

編輯|t

引言

普法戰爭在歐洲史和世界史上,都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 這場戰爭,對於參戰的普魯士和法國來說,就更是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爭。

此戰普魯士不僅贏得了戰爭,還順帶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並取代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可謂一石二鳥。

那麽普魯士是怎樣贏得這場戰爭的呢?

(戰爭)

一、普法戰爭過程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的格局是,法國在歐洲大陸是最強國家,而普魯士才從封建狀態下走上工業化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普魯士只是德國的一部份,德國還處於分裂狀態。 但是普魯士發展勢頭強勁,已經讓法國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1862年,俾斯麥當上了首相,此人被稱為鐵血宰相 ,他在任期間於1864年聯合奧地利打敗了丹麥,又於1866年打敗了奧地利。

普魯士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攻擊性,讓法國壓力山大。法國決心發動一場戰爭, 打敗這個歐洲大陸的最強對手。

(俾斯麥)

1870年7月19日,法國挑起了戰爭。戰爭雖然是法國挑起, 但是普魯士其實比法國準備更充足,雙方剛一交戰,普魯士接連獲勝。

8月2日,法軍在薩爾布魯根向普軍發動攻擊,兩天後就被普軍擊退,戰爭很快就打到了法國境內。在維桑堡,普魯士的第三軍團大敗法軍,給法軍造成重大傷亡 。8月6日,雙方在禾特再次發生激戰,法軍再遭重創。

初戰失利,讓法皇拿破侖三世急火攻心,一病不起。他只好把軍權交給巴贊元帥,讓他代替自己指揮整個戰爭。但是巴贊雖然是元帥,也並不比法皇內行,他猶豫不決, 最後終於在梅斯等來了普軍。

(拿破侖三世)

9月1至2日,巴贊軍團雖然跟普軍進行了苦戰,最終還是被普軍死死包圍在梅斯。法軍在梅斯周圍的戰事不僅讓法軍損失慘重, 而且使整個法軍軍心大亂。

9月1日,普軍在色當包圍了法國的麥克馬洪軍團,連法皇也被包圍其中,雙方進行了著名的色當會戰,結果法軍數次突圍失敗; 9月2日,法皇被迫向普軍投降。

色當之敗,引起法國政變,國防政府取代了法皇的第二帝國。普軍於是繼續向巴黎進軍。

10月27日,困守梅斯的巴贊軍團堅持不住了,巴贊率領17萬大軍向普軍投降。 普軍得以騰出手來集中力量進攻巴黎。巴黎被普軍重兵包圍。

(威廉一世加冕)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舉行加冕儀式, 從此他成了德國的皇帝,而德國也完成了統一。

1月26日,被德軍包圍4個月後,國民政府不得不向德軍投降。 而投降的條件是賠償巨款和割讓洛林、亞爾薩斯給德國。

二、普魯士的戰前準備

戰前,普魯士在歐洲的地位是趕不上法國的,當時法國是歐洲大陸的霸主,國力軍力都是歐洲大陸的老大,法國根本沒把普魯士放在眼裏,也正是有這樣一種自信,法皇才主動發起了對普魯士的戰爭。 但是戰爭的結果卻出乎法國的意料,甚至也出乎整個歐洲的意料。

(戰爭)

其實法國敗給普魯士並非偶然,法國的強大在當時已經成為了過去時。普魯士堪稱後起之秀,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從俾斯麥當上首相以後,就積極備戰,他打敗了丹麥,又打敗奧地利, 下一個目標就瞄準了歐洲大陸的老大法國。

為了打敗法國,普魯士進行了周密的準備。

首先,在經濟上,普魯士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十九世紀初期,普魯士還是一個封建性很強的國家,經濟十分落後。 但是從三十年代起,普魯士就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改革的結果是開啟了工業化行程。

普魯士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之前雖然也有一定量的開采 。但是五六十年代起,對煤炭的開采量大幅增加,並因此帶動普魯士的經濟發展。煤炭業的發展,還推動了冶金業的發展,而冶金業的發展為普魯士發展各種武器裝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普魯士當年的煤炭生產設施至今保存完好)

在工業化過程中,普魯士的交通業發展迅速。1835年,普魯士只有12公裏鐵路,而1848年,普魯士就擁有了2500公裏的鐵路裏程,已經超過了法國。到普法開戰那年,普魯士的鐵路裏程已經達到了21471公裏。 整個普魯士可以說被縱橫交織的鐵路網覆蓋。

與此同時,普魯士也建設了發達的公路網。發達的交通,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發達的交通為普魯士遠距離輸送兵力和機動兵力創造了條件。戰爭期間,普軍頻繁調動,靈活機動, 成為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先決條件

普魯士還為戰爭做了充足的軍事上的準備。首先,普軍大量采用了先進的武器。德國一個名叫德賴澤的人發明了後裝槍,這種槍的射速是每分鐘6至7發子彈,射程也高達700步,並且可以運用跪、臥、立各種姿勢射擊, 同時可以在行進中裝彈和射擊。

(普魯士後裝槍)

普軍采購了6萬多支後裝槍,大大提高了步兵的戰鬥力。

1865年,一個叫毛瑟的發明家發明了單裝步槍,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可以發射金屬彈殼子彈的步槍,射程達到了1600米。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彈倉 ,一個彈倉可裝8發子彈。很快這種步槍就裝備了普軍。

普軍還裝備了鐵質後撞野炮,比法軍的青銅前撞炮,有明顯優勢。當然法國也有新式武器,特別是有一種李費依機關槍,但是法軍為了保密,在戰前幾天才下發給部隊,但是法軍帶上戰場後,卻不會使用。 總之,普軍戰前在武器裝備上對法軍總體上獲得了優勢。

(普魯士野炮)

普軍還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為了確保兵源,普軍實行了義務兵役制。普軍把總參謀部設為最高軍事機構,使普軍的指揮機構能夠發揮最高效能。同時,普軍還建立總參謀部跟各部隊之間的聯系機制 ,使總參謀部的命令能夠及時順暢地下達到部隊。

國王威廉一世把軍事指揮權全部交給總參謀部。當時的參謀總長是毛奇,毛奇不僅能夠全權指揮軍隊,而且還可以放手對總參謀部進行改組。

毛奇把總參謀部的參謀人員從64人增加到135人,而且他選拔人才也不重視軍銜而是重視才能和品德, 毛奇在戰前就組織起一個十分精幹的總參謀部。

(毛奇)

普魯士還建立了高效的動員機制,普法戰爭剛一開打, 北德意誌聯邦就在10天內把軍隊的數量擴大了3倍,堪稱神速。

三、普魯士勝利的戰場原因

戰爭一開打,普法兩軍的優劣就表現出來。首先普軍建立了一個高效的領導機制。

普魯士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都是政治強人,但是他們卻並不插手軍事指揮,而是把軍隊指揮權完全交給了毛奇總長。反觀法皇拿破侖三世,他在軍事上是一個絕對的外行,但是他卻抓住軍權不放, 只是在病倒之後,才倉促間把軍權交給了巴贊。

但是巴贊在軍事才能上又遠不及毛奇。 所以在領導機制上,法國就輸給了普魯士。

(毛奇)

其次,普軍在毛奇的指揮下,反應非常迅捷。

法國剛剛對普魯士宣戰,普軍就迅速集結到邊境地區。普軍依靠強大的鐵路和公路運輸能力,迅速把三個軍團共計47萬大軍運送到邊境,而且所有部隊裝備齊全。

反觀法國,戰爭是它挑起的 ,直到戰爭開始兩周多,運送到前線的預備役人員才只有一半。

在戰略戰術上,普軍在毛奇的指揮下,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很快就化被動為主動。毛奇提出,不必擔心會擔負侵略者的名聲,只要條件允許,就把戰場推進到法國境內。 開戰不久,普軍就連戰連捷,很快就推進到法國境內。

毛奇的戰術運用已經到了極其純熟的地步。毛奇從來不搞單純的正面進攻, 而總是把正面進攻和側翼攻擊乃至迂回包圍結合起來 。毛奇首先運用包圍戰術把巴贊軍團團團包圍在梅斯。

麥克馬洪急忙帶領自己的軍團前來解圍,毛奇命令第三和第四軍團把麥克馬洪逼到西北邊界。

經過博蒙一戰,迫使法軍退守色當,然後,毛奇又命令部隊包圍色當。透過色當和梅斯兩場圍殲戰, 普軍消滅了法軍主力,迫使法皇投降。

毛奇用兵的時候決斷神速,從不猶豫。他一旦下定決心,就毫不猶豫地執行。而他的各級軍事單位執行力也很強,確保了毛奇軍事指令得到準確而高效的執行。反觀法國,不論是法皇,還是巴贊,乃至於麥克馬洪等都缺乏決斷力, 特別是法國缺乏一個正確的總體指揮。

(法軍投降)

比如當麥克馬洪打算在巴黎附近跟普軍打一場決戰的時候,政府卻下令讓他北上救援巴贊。最終導致他在色當被圍,並最終被迫投降。

再次,普軍後勤補給及時充足。

戰爭一開始,普軍就迅速把部隊運送到普法邊境,整個運兵過程快捷高效、井然有序,部隊運到的同時,各種裝備、輜重也都及時到位。 反觀法軍,後勤保障十分混亂, 不僅出現部隊不能及時輸送到前線的情況,而且出現各種後勤補給跟不上的狀況。

(普魯士的運兵火車)

法軍很多部隊雖然到了前線,但是火炮和武器裝備卻沒有跟上,甚至出現有的法軍部隊連服裝都缺乏, 至於醫護人員和救援物資,就更是跟不上。

很多人看普法戰爭,往往只看到結果,假如研究整個戰爭過程,就會發現,普軍的勝利是必然的, 普軍從戰爭準備,到軍事指揮,到後勤補給都表現得如此出色 ,它打不贏才怪呢!

參考資料

程廣中.19世紀中期普魯士的軍事改革[J].軍事歷史, 1988(6):3.

於兆興.普法戰爭勝敗原因之經濟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