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退台時還有多少軍隊難以接受的事實

2024-02-08歷史

蔣退台時還有多少軍隊?難以接受的事實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感興趣,可以點選右上角的「關註」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將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我們致力於為您提供優質的閱讀體驗。

請註意,蔣介石最後的據點已經曝光!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期望,執意發動內戰。然而,當時他可能並未意識到,背離民心的國民黨最終走向了覆滅。

在解放戰爭後期,落荒而逃的蔣介石曾在心中抱有反攻大陸的幻想,因此在逃跑前他帶走了大量的軍隊。那麽,他在那個時候手中究竟還有多少軍隊呢?

說出來可能會讓你感到難以置信。 至於他為何會選擇台灣作為自己的最後避難所,這在三大戰役結束後引起了國民黨內部的激烈爭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並穩定軍心,蔣介石采取了許多措施,例如遷都。然而,他並沒有考慮過台灣這個地方,甚至立下了「絕不前往台灣」的決心。

他深知,台灣只能讓他暫時茍延殘喘,但如果他選擇去台灣,他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回大陸了。因此,他的心中充滿了猶豫和掙紮。

然而,隨著戰爭的臨近,蔣介石已經預見了自己的未來。他意識到,這已經不再是想去哪的問題,而是剩下的立足之地還有哪些。

蔣委員長心中思緒萬千,開始竭盡全力為自己規劃後路。起初,他為自己設定了三個撤離地點:西昌、海南和台灣。

其中,西昌和海南同樣具有顯著優勢。那麽,他最終為何會選擇逃往台灣呢?主要的原因是:那時他已經別無選擇。

蔣委員長自然明白另外兩個地方的好處:如果他將國民黨的軍隊撤到西昌,那麽他就可以以西昌為據點,在西南廣大地區建立起根據地,繼續他的美夢。

如果選擇海南,那麽他就可以以海南為基地,在東南沿海地區繼續頑強抵抗。

蔣介石清楚地認識到,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士兵們惶恐不安,已經像散沙一樣無法凝聚起來。即使他選擇西昌和海南,也無法扭轉戰局,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無法逃脫,成為俘虜。

因此,他經過深思熟慮,選擇了台灣作為自己的最後避難所。

蔣介石深諳台灣的風情與民情。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就親自踏上台灣的土地,體驗並欣賞台灣的美麗景色。1946年10月21日,蔣介石乘坐的飛機順利降落在台北。

台灣之行讓蔣介石對台灣人民印象最深刻。飛機剛一落地,他就感受到了台灣人民的熱情款待。他們的熱烈歡迎讓蔣介石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因為在抗日戰爭剛剛結束的那段時期,蔣介石在人們心中的聲望非常之高,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威望的巔峰。然而,蔣介石自身的問題相當多,他剛愎自用,任人唯親。

「上梁不正下梁歪」,國民黨內部的貪汙腐敗行為極為嚴重,但蔣介石對此卻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國民黨失去民心,蔣介石聲望下滑,但在台灣,人們對蔣的評價依然較高,他被視為一個高大的形象。蔣的台灣之行讓他對台灣的工業基礎和經濟發展十分滿意,特別是台灣的經濟發展獨立且沒有共產黨的組織。

蔣介石對台灣贊不絕口,稱其為「幹凈土」,並表示如果擁有台灣,就等於擁有一切。因此,他決定將台灣建設成為「全國模範省」。

除了這兩個原因外,台灣的地理位置也令蔣介石感到滿意。台灣風景如畫,自然資源豐富,且與中國大陸之間隔著台灣海峽。

蔣介石認為解放軍缺乏海軍和空軍,因此很難抵達台灣。

蔣介石對於台灣的控制一直未曾放松,即使在他最終敗逃到台灣之前,他也堅持加快將財富轉移到該地的步伐。那麽,他是如何成功實作這一目標的呢?

這些金銀財寶又是從何而來呢?這種轉移財富的行為無疑是蔣介石的汙點之一。在1948年,當蔣介石意識到局勢對自己不利時,他選擇了堅持而非投降。

在此期間,他一邊與敵人進行頑強的抗爭,一邊在暗中秘密地向台灣轉移金銀財寶。然而,這個過程並不輕松。

面對李宗仁的針鋒相對,蔣介石開始暗中策劃轉移財富。1948年初,他與台灣省的魏道明會面,聊天過程中始終圍繞財政和經濟話題。

這次會面讓蔣介石堅定了向台灣撤退的決心,並加快了對台灣的各項部署。

蔣介石計劃前往台灣,因為他認為在大陸已經無法為國民黨尋找到發展的機會,而台灣可以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他對於國民黨內部的散漫和腐敗感到憤怒,並認為許多幹部無能。

他相信,只有在新的環境中,國民黨才能得到根本的改變。他將台灣視為這個新環境,但他明白,去台灣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需要詳盡的規劃和準備,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

1948年12月24日,蔣介石任命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為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全面掌管台灣事務。

不久後,他下令將國庫中的黃金、白銀、外匯等財產轉移到台灣,同時在兩岸之間設定了一條「海上封鎖線」,以對大陸進行封鎖。

此舉旨在與大陸殘存的國民黨勢力聯合,進行最後的抵抗,並為日後的反攻做準備。

蔣介石在為國民黨軍隊尋找出路的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因為國民黨軍隊此時已是強弩之末,投誠的投誠,覆滅的覆滅,剩下的只是一些不成氣候的殘兵敗將。

在這個時候,有人看到了蔣介石的困境,開始打起他的主意,企圖逼迫他下台,取而代之。這個人就是李宗仁。李宗仁認為,蔣介石正處在需要人才的關頭,而他自己又十分有能耐,於是便開始對蔣介石進行要挾。

李宗仁要求蔣介石交出在台灣的財富並放棄權力出國,展現了他強烈的野心。然而,蔣介石的野心也不容忽視。他沒有接受李宗仁的要求,反而借此機會將他排擠出權力中心。

這兩位老朋友雖然表面上平靜,但實際上已經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他們都非常了解對方,但都堅決不讓步。

李宗仁對於蔣介石的計劃,態度是堅決要將他擠下去。而蔣介石則想要把李宗仁作為擋箭牌,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

為了削弱李宗仁的權力,蔣介石加速了黃金、白銀、外匯的轉移速度。他嚴格要求必須看到自己的親筆簽名,任何行動都需要得到他的批準。

由於他在台灣安排了自己的人,所以李宗仁只能看著卻無能為力,無法幹涉台灣的任何舉動。最終,狡猾的蔣介石向台灣運送了大量的黃金、白銀和外匯,總價值幾乎相當於800萬兩黃金。

這些財富的來源是什麽呢?它們幾乎都是國民黨在大陸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每一筆、每一毛都凝聚著人民的辛勞。

除了豐富的財富,蔣介石逃走時還帶走了龐大的軍隊,其數量令人震撼。而這些軍隊大部份都是被蔣介石威逼利誘的人。

1949年,蔣介石逃往台灣時,不僅帶走了大量金銀財寶,還帶走了大量軍隊。但軍隊中大部份人並非自願前往台灣,而是被蔣介石欺騙和逼迫,最後在恐慌中被他帶到了台灣。

蔣介石逃離大陸時,究竟帶走了多少人?數量之多,令人驚嘆。抗日戰爭結束後不久,他不顧一切地撕毀「雙十」協定,發動了內戰。

在解放戰爭開始之前,他春風得意。因為那時的國民黨有著太多的優勢,他們不僅裝備精良,而且人數遠多於中國共產黨。

國民黨的軍隊中,有數百萬士兵。此外,他們還擁有豐富的物資和土地。

蔣介石曾自信滿滿,認為國民黨能在短時間內贏得戰爭,甚至揚言三個月內就能擊敗解放軍。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沈重一擊,國民黨最終潰敗,被打得狼狽不堪。

到了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的士兵數量已經嚴重不足,只能依靠一些殘兵敗將。看到這種情況,蔣介石十分憤怒,他命令手下去抓壯丁,以增加士兵數量。

國民黨強行征召壯丁加入軍隊,將他們置於最前線,充當「炮灰」角色。盡管這些壯丁為國民黨擋住了槍林彈雨,但他們並未得到應有的回報。

因此,他們對國民黨及其領導人蔣介石充滿怨恨,甚至不惜逃跑或投誠。盡管國民黨一直在征召新兵,但其軍隊人數並未因此增加,反而逐漸減少。

蔣介石決定逃往台灣時,許多國民黨的士兵選擇留了下來。他們不願意的理由顯而易見。首先,蔣介石的連連失敗和大勢已去在很多士兵心中已失去了威望。

其次,對於故鄉的深深眷戀深深地刻在了很多人的心中,他們知道如果去台灣,可能就再也無法回到家鄉。最後,很多人本是被迫加入了國民黨,讓他們去台灣,比殺了他們還要痛苦。

國民黨為了將士兵們騙往台灣,進行了各種手段。他們以被就地槍決為威脅,恐嚇不想去台灣的士兵,並告訴他們留在大陸不會有好下場。

然而,當這些手段都無效時,國民黨又開始欺騙士兵,告訴他們國民黨很快就會回到大陸。最終,多達60萬的士兵被迫跟隨國民黨前往台灣,加上他們的親屬與家眷,跟隨蔣介石到台灣的人數達到了200萬。

盡管這200萬人之中,多數並非心甘情願,但他們每天在台灣都深深懷念著大陸和故鄉,期盼在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台灣回歸祖國。

然而,他們在無法歸鄉的遺憾中,很多人遺憾地走完了人生。

結語:當蔣介石逃離台灣時,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大陸的幻想和野心。他試圖帶著大量的財富和軍隊,希望能有一天重返大陸。

然而,歷史證明,蔣介石的美夢只是他的癡心妄想。失去了人心的國民黨最終註定了失敗的命運。雖然今天的台灣仍未回歸,但流離在外的人們終將回到祖國的懷抱。

台灣回歸只是時間問題,那些思念故鄉的人們總有一天會回到祖國的懷抱。我們都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台灣一直是我們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你對台灣有什麽想說的?參考文獻:[1]俞風流.蔣介石為何選擇台灣為最後的生存之地?[J].鄉村科技,2010(09):44.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10.09.042.[2]楊天石.蔣介石當年為何選擇了台灣[J].領導文萃,2010(17):52-55.[3]詹特芳.蔣介石政府是如何轉移黃金、白銀、外匯去台灣的[J].世紀行,1995(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