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繡殺了曹昂和典韋,為何投降後未被曹操所殺,反而獲得了優待?

2024-07-23歷史

在漢末三國時代爭霸天下的諸侯中,曹操在現代具有龐大的粉絲群,在很多文化節目中都成為學者們推崇的目標。他一生征戰天下,平定了東漢末年北方諸侯混戰的局面,一統北方大地,與劉備和孫權三足鼎立,為三國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然而在曹操的一生中也有不少的敗績,其中最為遺憾的就是宛城之敗。在這次失敗中,他失去了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心腹猛將典韋也戰死沙場,可以說是他一生少有的慘敗。他的對手張繡卻也因為這場勝利在歷史上留下了諾大的名聲,宛城之戰也稱為後世三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

可是讓人疑惑不解的是,張繡在這場戰爭中對曹操造成了如此大的損失,可曹操後來在張繡走投無路時卻收降了他。曹操對張繡不但沒有報復其宛城之戰的仇怨,反而對其非常器重,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並封張繡為揚武將軍。曹操這種放棄私人恩怨的做法得到了後世學者的贊揚,也有很多人感到不解。以曹操多疑且睚眥必報的性格,對於張繡這樣的大仇人為什麽會網開一面呢?要知道張繡殺死的可不是一般的人,不論是長子曹昂,還是猛將典韋,這可都是曹操的心頭肉,也在曹魏陣營內部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要解釋曹操善待張繡的原因,則需要先回顧一下宛城之戰的過程,以及曹操當時所面臨的戰略局勢。宛城之戰表面上看是曹操和張繡的戰爭,但從本質上看卻不是,而是曹操和劉表的戰爭。張繡當時是作為劉表的盟軍存在,和劉表聯合起來抵抗曹操的南侵。張繡出身於西涼武威張氏,是西涼軍中的一方豪族。他是西涼軍校尉張濟的侄子,張濟在董卓軍中服役,受到董卓的器重。張繡最早是縣吏,在邊章、韓遂之亂中率領本地豪傑殺了金城的麹勝,於是在涼州聲名鵲起。又因為叔叔張濟的緣故,逐漸在董卓軍嶄露頭角。

董卓在長安被殺後,張濟與李傕、郭汜等人率軍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張繡跟著張濟出戰。這場戰爭中張繡表現很好,因功升至建忠將軍,封宣威侯。此戰之後長安被李傕和郭汜占領,張濟被任命為鎮東將軍,被調到弘農郡屯兵。由於李傕和郭汜爭權,長安出現內亂,張濟不得不返回長安勸和。

最終三方互換人質,約定護送漢獻帝東歸,張繡便是人質之一。在東歸過程中,李傕和郭汜反悔,率軍劫持漢獻帝車駕,與楊定、楊奉、董承等率領的軍隊發生沖突,進而發展成一場混戰。混戰中李傕和郭汜的軍隊大破漢軍於曹陽,漢獻帝只能渡河逃到安邑,然後派人向李傕請和。

雙方和解後,張濟將劫掠到的公卿、婦女、乘輿全部送到安邑。漢獻帝在安邑沒住多久就遇到蝗災和旱災,糧食出現危機,便在楊奉、董承、韓暹等人的護送下前往洛陽避難。在前往洛陽的途中漢軍再次出現內訌,周邊諸侯紛紛爭奪漢獻帝的皇駕。在內鬥中失勢的董承秘密召兗州牧曹操西進,以進貢之名靠近洛陽。曹操進入洛陽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並追究韓暹、張楊挾持天子之罪。此後曹操掌握了朝政,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並促使漢獻帝遷都許昌。然後曹操在許昌重建了朝廷制度,被拜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

與在許昌透過挾持漢獻帝而掌控朝廷大權的曹操不同,在張濟軍中的張繡日子並不好過。張濟先是屯兵弘農,後來因為旱災和蝗災,他不得不帶兵南下尋找糧食充沛的地方棲身。當時劉表所占的荊州不缺糧,於是張濟率軍進入荊州,並於劉表的軍隊發生沖突。此戰張濟大敗,中流矢而死,剩下的殘兵被張繡接管。聽到張濟的死因後劉表主動講和,收留了張繡及其軍隊,把他們安置在荊州北部的穰城。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令各方非常不滿,荊州劉表作為劉氏宗親成為曹操首先討伐的物件,於是劉表便與張繡聯合抗曹。

曹操進攻宛城,兵臨淯水,張繡先降後叛。曹操防備不足,被張繡打了個措手不及,在宛城之戰中大敗而歸。此戰中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猛將典韋戰死。曹操暫時退兵舞陰,張繡引兵追擊而至,被曹操擊退。於是張繡退兵防守穰城,再次與劉表達成聯盟。曹操退兵後,原先投降的南陽、章陵諸縣紛紛投靠張繡,加入了張繡和劉表的聯盟。後來曹操派曹洪南下爭奪南陽諸縣,都被張繡打敗,最終鎩羽而歸。第二年曹操卷土重來,當時袁紹聽說曹操南下,便乘虛而入出兵許昌,使得曹操不得不半途而歸。

張繡得到訊息後從穰城出兵追擊曹操,他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先敗後勝,將曹操的軍隊逐出了南陽各縣。官渡之戰爆發後,曹操和袁紹都派人拉攏張繡。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回絕了袁紹的使者,加入了曹操的陣營。曹操對張繡非常器重,專門設宴迎接,讓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並封張繡為揚武將軍。後來張繡隨曹操參加官渡之戰,因擊敗袁紹有功而被封為破羌將軍。此後曹操一直器重張繡,在攻打袁譚,遠征烏桓中都作為重要助手。曹操給張繡的封邑特別多,達到了兩千戶之多,遠超其他將領。

曹操對張繡算得上是以德報怨的,但這並不符合曹操一貫的行事原則,所以讓很多人感到不解。對於曹操在宛城之戰的失敗,【三國演義】采納了【三國誌】的說法,認為是曹操對張濟的遺孀下手,激怒了張繡,所以張繡才舉兵反叛的。但在別的史書中對此並不認同,他們有其他的說法。其中西晉名士傅玄在自己寫的【傅子】中認為,曹操收買張繡手下胡車兒行刺張繡,因為計劃泄漏而迫使張繡起兵反叛。而三國時代東吳國史【吳書】中則認為是張繡聽從賈詡的設計,以詐降計騙過曹操,遷移軍隊時突然襲擊曹營而獲勝。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曹操在此戰中的損失的確是令人驚心的。尤其是曹昂之死,讓曹操和丁夫人之間還鬧出了長久的分居。以曹操睚眥必報的性格,讓他對張繡以德報怨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迫於官渡之戰的形勢,他需要拉攏張繡避免後顧之憂,但事後報復也是很有可能的。但面對張繡,曹操居然轉了性,不但在官渡之戰中對其重用和厚待,後來還多加賞賜。即便是張繡死於征討烏桓途中後,曹操對他的兒子張泉還百般照顧,讓他繼承了爵位和封地。從這些行為看,曹操實在是不太像奸雄的形象,反而更像是劉備才做的事情。

因為曹操對張繡長期的厚待,說曹操因為官渡之戰的緊迫才善待張繡就不太成立了。畢竟在官渡之戰後,曹操依然對張繡器重有加,這是難以自圓其說的。曹操為啥不計前嫌,如此厚待張繡呢?綜合當時的史料和戰略形勢分析,這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要目的。

「挾天子以令諸侯」靠的真的是天子的權力和威儀麽?從曹操的行為來看並不是,他不需要依靠漢獻帝的任何權力,就能夠以自己的軍隊來平定北方。那麽他為什麽還要堅持奉漢獻帝為皇帝,而不自己稱帝呢?這器重的奧妙就在於漢獻帝的存在不僅僅是皇帝的權威,更重要的是國家的影響力。

漢獻帝不只是代表了皇帝和皇權,更代表了漢朝的國統。只要漢獻帝在位,漢朝的國統就存在。漢朝在當時的影響力是無以倫比的,盡管朝廷已經虛弱不堪了,但在地方和域外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本質上是借用國家的影響力,拉攏於地方豪強,打著正義的名號攻打其他的諸侯。所以歷史上曹操打的旗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將自己處於大義的位置上。在這種政治背景下,曹操如此操作的目的是吸納更多的地方豪強,以壯大自己的勢力,而他打的漢獻帝的旗號就是維系與地方豪強關系的重要抓手。

張繡的投降不僅僅是作為解決官渡之戰後顧之憂的存在,而是拉攏地方豪強必要的手段。曹操雖然占據中原,又劫持了漢獻帝,但整體勢力是不如袁紹的,而且地勢非常吃虧。中原交通四通八達,但也因為如此遭到了四面攻擊。北方的袁紹和南方的劉表都是大敵,張繡正好在劉表和曹操之間。之前張繡投靠劉表,和劉表聯合出兵,曹操幾次南下都鎩羽而歸,還把兒子都丟了。在面對占據河北、幽燕、青州等大片地方的袁紹時,他再與張繡打仗,這就是腹背受敵。一旦某一條戰線被突破,他很可能面臨這全盤崩潰的局面。

曹操收降張繡,對其多家善待,使其在官渡之戰中能夠鎮守南部防線,避免劉表趁人之危,和袁紹聯合發起攻擊。同時曹操能用這種方式表現自己的大度,以招攬其他在袁紹和劉表麾下郁郁不得誌的豪強,增加自己陣營的勢力。而且張繡在諸侯中有個特殊性,他是殘余的董卓勢力中最大的一部份。在呂布、李傕、郭汜相繼被殺後,董卓的西涼軍已經不多了。但在這些軍隊中卻是人才濟濟,又代表著西涼的各大家族和豪強。如果能把這些勢力納入麾下,不但壯大自己的勢力,而且關中之地也暫時無憂。

在政治手段上,曹操與劉備有著類似的特質,喜歡用政治手段拉攏敵人,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殺了張繡只能泄一時之怒,曹操卻要面對袁紹和劉備的南北夾擊,也絕了拉攏西部的關中各軍的機會。如果收降並善待張繡,曹操以東漢朝廷的正義性,便能拉攏和忽悠更多的地方豪強。如此操作不但自身實力得到加強,而且削弱了敵人的勢力。如此一來,反對曹操的死硬派必然被孤立,大量的地方豪強因為國家名義和利益向曹操靠攏,這更有利於他快速統一北方大地。可以說從政治上的較量看,曹操的這招比袁紹、馬騰之輩高明的多。

曹操的野心和報復是很大的,他的目的是統一全國,而不只是個北方諸侯。所以他的所有行為都是站在全國和全域的高度來考慮,對於一時的得失並不是第一位的。張繡雖然只是極小的勢力,但是他占據的重要的戰略位置,又與西涼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還是西涼豪強的代表。如此多重身份,曹操必須要從政治上考慮對其的處置。如果單單一個人恩怨而決策,必然是得不償失的。這也是為何曹操能一統北方,袁紹卻人越打越少的原因。袁紹連自己兄弟袁術都容不下,他又豈能容得下其他的地方豪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