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即將開始之時,史太林臨時所做的一項決定,致使中國陷入極大的困境。
美軍於仁川登陸後,憑借先進的飛機坦克,以仁川為界,對北韓的運輸補給線及大後方展開狂轟濫炸,持續進行破壞。
如此一來,北韓半島局勢出現轉折,北韓軍隊出現大範圍失利,隨後只得向北撤退。
1950 年 10 月 1 日,金日成致函毛澤東,籲請中國出兵。同日,史太林亦致電毛澤東,期望中國應允金日成之請求,並表明蘇聯將全力給予中國支持。
經研討,中國於當月5日決定出兵援助北韓。
做出決策後,接下來需集結軍隊。鑒於當時中國亟待發展,毛主席遂派周總理與林總為代表,前往蘇聯同史太林洽商援助之事。
當月八日,周恩來總理、林彪一行搭乘飛機赴蘇聯。他們首抵莫斯科,旋即不辭辛勞,又即刻啟程前往距莫斯科千裏之遙的高加索。
當時,史太林在黑海的療養院中休憩度假。
最終,當月 10 日,周總理及其隨行人員與史太林會面,並展開了首次會談,此次會談重點在於商討蘇聯對中國出兵的援助事宜。
其中,涵蓋援助武器與裝備,並且在誌願軍進入北韓後,蘇聯實施空軍掩護等事宜。
然而,首次會談不甚順遂,彼時周總理向史太林闡明新中國當下所遇的切實困境,並且指出,倘若蘇聯能夠給予相應援助,中國出兵援助北韓便不成問題。
史太林對周總理的一番言論頗為不滿。
他彼時表示,其認為中國已然決定出兵援朝,然而未料到直至今日,竟仍在與其「談條件」。
故而,首次會議未能商討出任何結果。
次日,即 10 月 11 日,展開第二次會談。於此會談中,史太林正式向周總理等宣稱,蘇聯能夠給予武器裝備等方面的援助,然而,空軍掩護則無法提供。
當然,史太林表示,空軍掩護當下無法予以提供,預計需待兩三個月之後方可實作。
並且,他進一步指出,即便屆時蘇聯給予空軍掩護,其亦不會直接在北韓半島境內投入戰鬥,至多在鴨綠江周邊提供炮火援助。
對此,史太林所給出的緣由為,蘇聯不願讓美國借此由頭,進而致使美國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得悉此結果後,周總理等人深感驚愕與惱怒。
史太林的言論,從表面來看,的確難以辯駁,然而事實上,蘇聯此般行徑,全然是為自身謀求後路,要知道,當時美國的戰鬥機持續在蘇聯邊境進行挑釁,此行為實質就是對蘇聯的警示。
站在史太林的角度,他做出此決定無可非議,然而卻使中國深受其害。
需明確,針對中國是否抗美援朝這一問題,展開了多輪探討。起初,諸多人士指出,中國遭遇諸多困境,且美國持續進行威懾,故而不少人反對向北韓出兵援助。
其後,毛主席在重重壓力之下,力駁眾議,最終頗為艱難地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策。
毋庸置疑,此決定意義重大,蓋因一旦發動戰爭,所牽涉的不單是國際形勢,更關乎中華兒女之安危。
故而,作出此決定著實不易。
然而,當毛主席承受壓力決定抗美援朝,委任彭德懷為帥出征,並制定出精準出兵計劃之時,蘇聯卻有此舉動。
眾所周知,1950 年的新中國,兵員充足,且具備驅逐並戰勝敵人的堅定意誌,然而,重武器匱乏,飛機大炮之類則尤為短缺。
倘若我方得到蘇聯空軍的掩護,便能降低無謂的傷亡,且可加速戰爭行程。
故而,毛主席、周總理,還有作為統帥的彭老總,深切明了空軍掩護的關鍵意義,因而極其期望蘇聯應允此訴求。
然而,在開戰前夕,史太林竟突然宣稱延緩提供空軍掩護。
如此情形下,若無空軍予以掩護,我誌願軍入朝作戰,勢必會面臨更為嚴重的人員傷亡情況。
因此,蘇聯是否實施空軍掩護,直接影響到中國誌願軍是否出兵援助北韓。
當察覺到史太林態度這般堅決時,周總理雖對其「言而無信」之舉感到憤怒,但也清楚在短期內,恐怕難以扭轉這一局面。
當下最為緊迫之事,乃是將此訊息即刻傳達給毛主席。
當晚得知訊息後,毛主席徹夜未眠,於中南海辦公室內往復踱步,香煙一支接一支地燃著,其腦海中盡是周總理自莫斯科傳回的電報內容。
蘇聯空軍掩護缺失的情況下,此仗是否應繼續?
彼時,身處丹東的彭老總,獲知了此訊息,面對這一重大變化,彭老總起初亦略顯茫然。
誠如所懼,事竟成真。
身為久經沙場的職業軍人,彭老總對有空軍掩護與無空軍掩護的差異極為明晰。若有空軍掩護,作戰方式為一種;若無,則為另一種。
尤為關鍵的是,倘若存在空軍予以掩護,那麽,這對戰場上的推進以及降低傷亡情況,均極為有益。
中國軍人無懼戰事,若條件特許,亦期望降低非必要的傷亡。
然而當下,形勢驟變,蘇聯言而無信中途反悔,此種情形應怎樣應對?原先制定的戰術規劃,又該怎樣調整?
然而,在短暫的茫然過後,彭老總內心湧起一股力量。
往昔我軍狀況遠遜當下,諸般艱辛皆已歷經,然而依舊挺過難關,且將敵人擊潰。
故而,即便缺失蘇聯空軍的掩護,戰事依然需進行。
在此刻,彭老總心中所念並非困難與退縮,而是奮勇向前的氣魄。故而,他即刻定下心神,著手召集參謀研討作戰計劃。
當彭老總專心致誌思考應怎樣調整戰術之際,北京傳來電話。
聶榮臻參謀長來電,其聲音於狹小的作戰室內頗為洪亮,室內眾人幾近皆可明晰聽聞。
「中央原定規劃有所變動,主席望你即刻返京」
此通來電使彭老總瞬間驚愕,方案有變?究竟何種變化致使聶榮臻親自致電,並且主席還責令他即刻返京?
中央對於是否出兵的決策是否有所改變?
未及深思熟慮,彭德懷元帥連夜自丹東啟程,待其抵達北京時,方知曉中央正在重新考量是否出戰這一問題。
當月 13 日,毛主席組織召開的一場軍事會議正在展開,會議所探討的核心問題為,倘若無蘇聯空軍掩護,是否發起作戰,以及發起與不發起作戰各自的利弊所在。
會議中,與會人員紛紛發表各自觀點,對於是否采取行動存在不同意見,就在眾人討論得如火如荼之時,彭老總抵達。
當他抵達現場,毛主席即刻做出示意,令彭德懷元帥闡述自身的見解。
畢竟彭德懷元帥乃自己親自任命的主帥,而主帥的理念對一線全軍意義重大,故而,毛澤東主席亦甚為期望聆聽彭德懷元帥的看法。
經過短暫思考,彭老總表明了自身的態度。
我覺得,中國誌願軍仍需赴朝參戰……美國肆意吞並北韓,勢必對中國國防構成威脅……當下不戰,日後在鴨綠江邊仍需一戰……相較在鴨綠江邊被迫應戰,不如當下主動出擊。
與此同時,彭老總提及了他同參謀們擬定的初步作戰規劃。他表示,我誌願軍完全能夠擊潰南韓軍隊。此外,據聞美軍的作戰主動性欠佳,戰鬥力亦有所削弱,因而在士氣方面,我軍處於優勢地位。
此外,對於缺乏制空權的問題,彭老總給出了具體的應對之策,例如增添高射炮等。
最終,彭德懷元帥指出,困難誠然存在,然而不能因困難存在便放棄作戰,況且困難能夠透過想辦法予以克服。
總之,參與戰事益處甚多,若不參與,則弊端甚重。
彭德懷元帥的一番言論,令在場眾人激情滿懷,毛澤東主席亦屢屢頷首,他著實沒有看錯,此乃縱橫沙場的彭大將軍。
最終,歷經多輪研討,當年10月18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會議,確定誌願軍入朝作戰的時間。
1950 年 10 月 19 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第 42 軍率先自輯安(今集安)跨越鴨綠江,投身北韓半島的戰鬥。
至此,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役正式開啟。
在戰爭初始階段,美國始終覺得中國不會派兵參戰,甚至在當年 10 月 15 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與麥克阿瑟會面時,麥克阿瑟向杜魯門斷言,中國軍隊出兵的概率極低。
另一方面,因我軍行動頗為隱秘,渡過鴨綠江後,於10月25日,彭老總憑借敵方未察覺之契機,果斷展開了入朝後的首次作戰。
在此次戰鬥中,我誌願軍第40軍第118師,耗時僅一小時,成功奪取位於清川江下遊的溫井這一戰略要地。同日,我誌願軍的一個團,將南韓的一個加強營部予以殲滅。
此開局頗為良好,能獲此戰績,一方面源於毛主席、彭老總此前對於入朝作戰的長遠規劃,另一方面則歸功於彭老總入朝後積極主動地搶占先機。
在缺乏先進武器且無蘇聯空軍掩護之時,中國人民誌願軍憑借毛主席與彭老總的緊密協作,於北韓戰場使美國領略到中國軍人的強大。
盡管我們一時處於弱勢,但抵禦一切來犯之敵的決心堅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