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大戰役順序

2023-12-12歷史

三大戰役是指發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具備戰略性的戰役,作戰地點位於:東北、華北、華東三個地區。

三大戰役歷時共142天,人民解放軍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共150多萬人,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變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余人,三大戰役為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

遼沈戰役

遼沈戰略決戰的序幕是在山東戰場上揭開的,遼沈戰役是9月12日在北寧路打響的。

作戰時間為:1948年9月-11月。

作戰雙方:由林彪、羅榮桓指揮的東北解放軍與範漢傑、廖耀湘領導的國民黨軍隊作戰於東北戰場。

1948年秋,東北戰場上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東北解放軍控制了主要的鐵路幹線,對該地區有86%-97%左右的主導權。

國民黨軍隊均分布於:長春、沈陽、錦州等孤立的地區內,軍隊人數規模雖有55萬人,但過於分散沒有集中,交通運輸中斷,只能靠空運補給,這是處於被動的狀態。

因此,在全國各地東北戰場的形勢是最占據優勢的,具備了戰略性決戰的基本要素。遼沈戰役於1948年9月12日打響,蔣介石從華北及山東緊急海運7個師到葫蘆島,會同錦西、葫蘆島原有的4個師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自錦西增援錦州,從沈陽抽出5個軍11個師組成「西進兵團」,自沈陽西進援錦。

東北野戰軍在定下攻錦的決心後,其5個縱隊及炮兵縱隊主力共約25萬人,在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的指揮下,於10月9日發起錦州外圍作戰。

10月10日,阻止了錦西通往錦州的「東進兵團」東進路線,同時,這也就牽制阻止了彰武、新立屯一帶的「西進兵團」南進方向。

在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的指揮下,於10月13日,肅清錦州外圍守軍,次日,開始攻城,10月15日,全殲10萬余人,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接著,國民黨守軍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於10月17日率部起義,19日新七軍投誠,10月21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率殘部放下武器,解放了長春。

10月18日,蔣介石攜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第三次飛赴沈陽,企圖挽救東北全軍即將覆沒的命運,命杜律明為東北「剿總」副司令,重新命令「東、西進軍團」企圖南北夾擊,南下搶占營口,以控制從海上撤退的通路。但中共中央軍委得到這一情報後,立即批準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提出的建議,放棄對錦西、葫蘆島的戰略,將矛頭對準廖耀湘的「西進兵團」,采取誘導策略,誘至新立屯、黑山地區予以圍殲。

東北野戰軍經過五天的阻力,在黑山、大虎山,成功地阻止了廖耀湘兵團的前進。並於10月26-28日完成對廖兵團的合圍和分割,擊潰了號稱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俘兵團司令官廖耀湘,於11月2日占領沈陽、營口,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人數47萬人左右,並解放了全東北。

自此,歷時52天的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在質素、數量均取得了優勢,軍事形勢也有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差距,11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指出:「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是在遼沈戰役之後,時間是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解放軍參戰部隊有:華東、中原兩支野戰軍和華東、中原兩軍區,以及晉冀魯豫軍區的部隊,總人數約60萬左右。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指揮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對峙國民黨杜律明、黃百韜、黃維等人。

濟南戰役後,國民黨在徐州集結大量部隊,企圖占據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為增援路線,阻止解放軍南下。11月,杜律明被任命為徐州「剿總」副司令兼前進指揮主任,指揮黃百韜、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四個兵團,和馮治安、李延年、劉汝明、周碞的四個綏靖區部隊,連同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兵力總人數規模多達近80萬人,均為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和「精銳部隊」,國民黨軍隊人數仍處於優勢。

攻占徐州的計劃也就成為了中央軍委和前線指揮員的重點關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即向中央軍委提出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主張進攻並殲滅淮陰、淮安和海州、連雲港地區的國民黨軍隊,為奪取徐州創造條件。

中央軍委於10月11日發出【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指示,首要殲滅國民黨軍劉峙集團右翼勁旅黃百韜兵團,其次,牽制加以阻擊東面和北面威逼徐州,使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不敢全力東援,10月22日中原野戰軍在攻取鄭州後,東進全力配合華東野戰軍,對徐州采取孤立。

淮海戰役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時間為:11月6日-22日,華東野戰軍在碾莊圩地區,擊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擊斃人數約10萬人。11月8日,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領2萬人左右起義,扭轉了局勢。11月15日,中原野戰軍攻克宿縣,並聯合約華東野戰軍切斷徐蚌線,包圍了徐州。

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時間為: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自確山東援的黃維兵團約12萬。杜律明的三個兵團,30萬人西突圍時,被華東野戰軍主力殲滅了孫元良兵團兩個軍,約4萬人左右。

淮海戰役的第三階段時間為: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為了穩住平、津國民黨軍隊,使其不迅速決策南撤,停止了對杜律明采取進攻的策略,進入修整,采取政治攻勢。恰逢入冬季節,空運不便,杜律明糧草斷絕,饑寒交加,軍心動搖,部份人開始投誠,但杜聿明等高級將領仍頑固抵抗拒絕投降。19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於1月10日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約20萬人,俘杜聿明,擊斃邱清泉。到此,淮海戰役勝利告終。

淮海戰役,歷時66天的戰鬥,殲滅國民黨軍隊55萬人左右,是三大戰役中在戰場兵力對比上敵占相對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一次戰役,解放了長江以北中下遊地區,標誌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地區的瓦解,同時,為解放軍渡江戰役展開了良好的基礎。

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是在1948年11月29日發起的,至1月31日,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自此,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作戰部隊是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為主要指揮員領導東北解放和華北解放軍對峙國民黨的傅作義、陳長捷等人。

參加平津戰役的部隊有東北野戰軍約80萬人,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約13萬人,連同東北、華北軍區華北軍區地方部隊,共約100萬人。於11月29日,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和東北野戰軍率先對平綏路平張段及張家口的國民黨守軍發動進攻。直至12月15日前後,殲滅了傅作義的「五個師」切斷了西扯路線,並圍困於張家口、新保安地區。

12月12日-21日,陸續完成了對平、津、塘國民黨軍隊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阻斷塘沽南逃的路線,進一步為殲滅國民黨軍隊創造了優勢。

21日往後,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攻克了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殲滅了傅作義的一大部份主力。西路線線順利的打通,只剩東線的塘沽,因地形復雜,不利於軍隊的作戰開展,重新經過周密的部署攻打天津。

但是,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仍舊頑固抵抗拒絕投降,被人民解放軍「四種」聯合作戰方式擊潰,即:步兵、炮兵、工兵、裝甲兵聯合作戰的方式,於1949年1月14日對天津發起總攻,全殲國民黨守軍13萬余人,俘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天津由此得到解放。

天津解放後,孤守北平的傅作義部25萬人已完全陷入絕境。最終透過多條渠道的溝通,傅作義接受並采取了北平的「和平解決」方案,1949年1月21日,雙方簽訂【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定】。1月31日國民黨撤離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人左右,解放了華北全境。並使華北、東北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平津戰役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這三大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在中國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為此,國民黨的主力軍隊基本被消滅,這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