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秉德回憶伯父周恩來:沒故居,沒墓碑,我擔心後人會忘記他

2023-12-22歷史

1976年的4月,北京城灰蒙蒙的,乍暖還寒,往年到了這個節令,人們早就穿上了春裝。但這年,由於冷空氣的入侵,大部份人還穿著棉衣。

街上聽不到歡快的笑聲,也沒有車水馬龍的景象,除了高速運轉的宣傳機器,似乎一切都在憂郁中睡著了。

距離周總理逝世,已過去4個月,但這種悲痛仍然蔓延在每個人心頭,本來不喧囂的街頭比往日更加安靜些。

周秉德回憶伯父往事

大概是1974年5月底,剛剛從外地回到北京的周秉德,收到鄧穎超的電話:「中午回家吃飯,我和伯父在家等你。」

不久前,周秉德就知道周總理病重的訊息,本來他回來就是要去看望伯父的,如今收到鄧穎超的邀請,周秉德高興極了。

但周秉德心裏極其難受,她看到行事曆上顯眼的字「星期五」,這也不是周末,為什麽「七媽」會突然邀請自己呢。

會不會是周總理病重?或者是有什麽事情了?周秉德不敢多想,她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為一點:周總理想念自己的侄女了。

其實周總理和鄧穎超十分喜歡孩子,包括周秉德在內,很長一段時間都生活在西花廳,西花廳每日都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周秉德帶著這種簡單的想法來到西花廳,剛進門,鄧穎超就拉著周秉德的手,高興地對廚房的師傅說:「今天秉德來了,加一個菜。」

周秉德十分高興,因為她又聽到了熟悉的聲音,幾十年來,餐桌上的飯菜也從未變過,還是如此簡單,即便是有客人來,周總理也只是多加一個菜,從未改變過原有的選單。

噓寒問暖之際,鄧穎超從屋子裏拿出來一個麪包遞給周秉德:「這是別人送來的,你嘗嘗。」

周秉德咬了一口,又香又脆,十分好吃,她高興地說道:「太好吃了。」

鄧穎超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是鄧小平同誌剛剛從法國帶回來的。鄧穎超說:「你伯伯當年和小平同誌都在法國留學,這麽多年來,小平同誌還記著帶回來幾個麪包,真是有心有了。」

周秉德點點頭,要尋周總理。

「他在忙,等忙完就來吃飯。」鄧穎超脫口而出。

「我想念伯伯。」周秉德倚在鄧穎超身邊,縱然現在已經長大了,但她看著七媽臉上的皺紋,看著七媽頭上的白發,心中心疼無比。

時間接近晌午,周總理在家宴上姍姍來遲,還沒有進門,周秉德就靠在門上等著,看到伯父那一刻,她的淚水奪眶而出。

「秉德啊。」周總理說道。

周秉德擦著淚說:「伯父,您怎麽瘦成這樣子了,臉色也蒼白了很多。」

周總理笑著說:「伯父這身體好著呢,你就別擔心了。」

周秉德雖然在他們心裏只是個孩子,但她有責任讓伯父註意身體,她嚴肅地說:「伯伯,您不是年輕小夥子了,都70多了,不能這麽拼命了。」說著,周秉德又走到鄧穎超面前,挽著鄧穎超的胳膊說:「七媽,你說我說的對不對。」

鄧穎超便順著周秉德的話說:「恩來,秉德說得對,你得註意休息啊。」鄧穎超說在嘴上,痛在心裏,她和周恩來風雨同舟幾十年,周恩來是什麽性格,鄧穎超再熟悉不過了。

但周總理卻不以為然,他說:「你們不知道啊,現在小平同誌出山了,剛在外交上打了個大勝仗,我可以聽主席的話,安心去住院了。」

聽到「住院」二字,周秉德心裏一緊,她趕緊去拉著伯父的胳膊說:「伯父,您必須去好好住院,晚上去睡個好覺,我以後要監督你。」

周總理疾病纏身,癌細胞已經到處擴散,聽到侄女如此一句話,真是死而無憾了。

飯桌上,周總理不知道怎麽的,突然說了一句:「秉德,這次我去住院,以後咱們見面的時間就少了。」

周秉德不知道伯父為什麽突然這麽說,她知道伯父的病情一定很嚴重。

臨走時,周總理又從相簿裏找出來一張照片遞給周秉德,他說:「這張照片是我和七媽去年在大寨拍的,我覺得還不錯,送給你吧。」

照片上的周總理右手叉腰,在日光下皺著眉頭站著,看起來精神抖擻,笑容十分明顯,周秉德把這張照片收藏了很久。

永久的紀念

1975年底,康生病逝,從來沒有對周總理隱瞞病情的警衛第一次對周總理隱瞞了真相,他們擔心這些訊息會讓周總理受到更大的刺激。

鄧穎超曾對周秉德說過當時周總理的病情,大概是1975年9月20日手術後,發現癌細胞已經全面轉移了。

這意味著,周總理的癌癥已經到了最後階段,甚至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在北京病逝。

周總理逝世,舉國悲痛,甚至這個訊息震撼了全世界。

中央馬上開始商討周總理的後事問題,準備為周總理舉辦一場大型的喪禮,但是這時候,鄧穎超的一句話打破了平靜。

鄧穎超對中央說了周總理的三個遺言。第一,不舉辦遺體告別儀式,第二,不舉行追悼會,第三,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入祖國大地。

這三個要求一說出來,很多人當即不同意,尤其是葉劍英,葉劍英認為,這種最高領導人逝世不保留骨灰的先例,從未有過,更不能從周總理這裏開頭。

鄧穎超一再表示,這是她和周總理約定的,兩個人摯愛一生,她去世也不會保留骨灰。

但她的這三個要求,始終得不到大家的同意。

要知道,中國人講究的就是落葉歸根,後輩們紀念祖先有三種方式,一是有故居,二是有墓碑,三是有後人。

在周總理生前,他多次反對他的故居對外開放,不希望成為「紀念地」,所以,如果周總理不留骨灰,意味著這個名字可能會沈浸了歷史中。

作為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德也不希望這樣,周總理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把一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啊。

多年以後,【周恩來年譜】中記載了周總理當年真實的遺言。

原來,周恩來在和葉劍英談話時,就曾說過自己的身後事,他說:「我死以後,要註意鬥爭方法,千萬不能把權力落在他們手中。」

不僅如此,周總理還對醫護人員說:「現在對待癌癥還沒有很好的辦法,你們記住,我死以後,要對我的身體好好解剖,好好研究,可以對中國的醫學事業做點貢獻,我很高興的。」

不知當年醫護人員聽到這些話是何種心情,周秉德以後看到這些話,早已經淚流不止。

鄧穎超對周秉德透露,周總理病重時,尤其是臨終前最痛苦的一段時間,他和鄧穎超倚在病床上,一起吟唱【國際歌】。

對一個患有絕癥的病人來說,誰可以有如此驚人的毅力堅持工作,而且還把身後事交代的如此清楚,想必也正是那時,他對愛人鄧穎超說了那個偉大的遺言。

最後,還是毛主席親自批示,對於周總理的遺言,要保持尊重,但是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要照常開。

就這樣,偉大的周總理,成為了不留骨灰第一人。

周秉德說:「那十年,是伯伯最後十年,也是他一生最輝煌,最無奈,最痛苦的十年。但他靠著驚人的毅力,保持了大局的穩定。」

在周總理的追悼會上,鄧穎超抱著骨灰盒,是哭成淚人,鄧小平同誌致悼詞。

遺憾的是,毛主席沒有參加追悼會。毛主席的秘書張玉鳳回憶,當時她問過毛主席:「您去參加周總理的追悼會嗎?」毛主席撐著身體,想站卻怎麽也站不起來,他著急地拍著自己的大腿說:「我也站不起來了!」

毛主席已經83歲高齡,他面對如此窘境,老淚縱橫。

周總理的身後事

周總理的追悼會後,工作人員按照遺願,把骨灰分成四份,撒在了祖國大地,除了北京密雲水庫和天津,還有黃河入海口等地。

這些,也都是幾十年後才公開的,主要是擔心當時有人把這些地方當成紀念地,這樣就違背了周總理的願望。

1992年,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去世,她的遺願和周總理一樣,也是不保留骨灰,西花廳送走了它的女主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年後,周秉德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名叫【大無大有周恩來】,她看到裏面的一些話,受到了巨大的震動。

文章說,周總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死後不留骨灰的人,而且生前多次告訴故鄉人,不允許遊客去他住過的舊居參觀。

沒有骨灰,自然也就沒有埋灰之處,也就沒有墓和碑了,這種鞠躬盡瘁,只講奉獻的人,自古以來從未有過。

周總理一生幹幹凈凈,就算走,也什麽也不留,敢問誰可以做到如此高尚?幾乎沒有。

這篇文章還寫了這樣一句話:斯人已逝,已是天大的遺憾,一個曾經改變了中國,讓世界天翻地覆的偉人,卻一點骨灰都沒有留下,這種巨大的反差,讓人心中一落千丈。

但是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作者寫道:

雖然後人不能盡續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對於世人來說,無聲的東西更值得懷念,因為這麽多年來,任何後代都可以清楚知道一個偉大的名字,周恩來。他永遠值得人懷念。

周秉德覺得,很多人此前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一如文章中的一個觀點:這是生命的哲學,周總理的名字將會永遠陪伴著中國人。

一如一個詩人說的那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