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國軍起義第一人,長征是浴血奮戰,52年被毛主席認出:你去哪裏了

2024-01-25歷史

國軍起義第一人,長征是浴血奮戰,52年被毛主席認出:你去哪裏了

1952年,中國人民邁入了建設時期,當時黃河泛濫導致中國大片地區深陷水災,多地遭受災害。

為了應對此問題,毛主席決定親自前往黃河視察。

毛主席沿黃河上遊一路巡視,仔細觀察各地情況。

當列車抵達開封時,毛主席下車並在迎接的官員中發現了一個熟悉的面孔。

毛主席邁向他,握住他的手說:「這難道不是井岡山上的特務營的營長嗎?這二十年,你去了哪裏?」

這位特務營營長是誰呢?他和毛主席有怎樣的故事呢?

畢占雲的經歷這個受到毛主席親自牽掛的人名叫畢占雲。

畢占雲生於1903年,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成長在一個農民家庭。當地的豪紳為謀取利益,經常對他們進行剝削。

畢占雲的童年生活充滿悲慘,他在兩歲時失去了父母,只能寄居在伯父伯母家中。

那個時代的農民鮮有富余的糧食,因此畢占雲從小就過著貧困的生活。

從小受地主的常年剝削,畢占雲對這個階級充滿了深深的仇恨。成年後,他毅然加入了一支綠林隊伍。

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畢占雲成為了隊伍中一位傑出的指揮官,贏得了地位的提升。他們的行動以打劫地主和豪紳為主,從未觸碰普通百姓,這讓他們在當地贏得了一定的聲譽。然而,隨著國民黨軍隊對匪幫的打壓,畢占雲的隊伍也成為攻擊目標,最終不得不解散。

畢占雲感到深深的迷茫,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最終,對貧苦農民的生活心生憐憫,他決定投身軍隊,反抗當地的軍閥。

1922年,畢占雲加入了川軍向成傑部。當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北伐戰爭也由此拉開帷幕。

畢占雲成為北伐隊伍的一員,憑借自己的經驗迅速嶄露頭角,最終擔任了一個營長的職務。在他的手下,有兩位共產黨員的連長,與他們的接觸給了畢占雲極大的震撼。

他們頻繁在隊伍中傳播共產黨思想,向隊員灌輸馬克思主義,這一切都落在畢占雲的眼中。然而,他選擇了保持相對的不幹涉。

畢占雲隨後領導著自己的隊伍,與國民黨一同參與各項戰役,希望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隨著蔣介石的反革命政變,共產黨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昔日的朋友如今卻被通緝,這使得畢占雲內心備受煎熬。

1928年,畢占雲接到上級的命令,他們發現了自己隊伍中兩個人是共產黨成員,命令畢占雲執行他們的槍決。

畢占雲坐在軍營裏深思熟慮,隨後召集了那兩個連長。

本以為他們將面對死刑,然而發現畢占雲手中並沒有任何武器。

畢占雲緩慢地轉身,對他們說道:「共產黨是好是壞,我心中有數。但如今上級下達命令,你們兩個不能再留在這裏了。」

桌子上,畢占雲一把將自己兜裏不多的幾塊大洋攤開,對著兩位共產黨員說道:「拿著這點錢,快點離開吧。我的俸祿有限,這點路費只能幫你們這麽多了。」

「可是營長,如果我們走了,上面追查下來,你怎麽辦呢?」

「放心吧,你們既然是兄弟,我會處理好的。」

兩位共產黨員激動得淚流滿面,跪地謝恩:「感謝營長的恩情,我們一定會記得的。」

畢占雲走上前扶起兩人,握住他們的手,勸慰道:「趕緊離開吧,時間緊迫,被發現了對我們都不好。」

兩人匆忙離開了軍營,畢占雲望著他們的背影,嘆了口氣,心情復雜。

第二天,前來處理兩位連長的「執法官」來到畢占雲的陣營,卻發現兩人已經不在了。

他們開始質詢:「畢占雲,你手下那兩個所謂的‘共匪’去了哪裏?」

「報告,我毫不知情!」

無論追問多少次,畢占雲始終只是一句「不知道」,讓對方束手無策。

盡管畢占雲最終逃脫了死亡的威脅,但師長對他的信任已經跌至谷底,他的職務被降級,從營長降為連長。更甚者,他們還削減了畢占雲隊伍的軍餉,不再提供物資支持。

這讓畢占雲的內心感到極度矛盾,因為他深切理解貧苦農民的苦楚,無法忍受對百姓的掠奪,但是長此以往,他的部隊只會變得越來越虛弱。

內心動搖不已。

1928年8月底,畢占雲率領自己的隊伍抵達桂林,旨在阻止紅軍進入湘南。

隨後,他的部隊與紅軍發生多次激戰。在一次交戰中,畢占雲的幾名戰士被紅軍俘虜。這幾名戰士原以為將受到殘酷拷打,但事實上,他們卻受到了紅軍的善意對待。

這讓他們感到十分疑惑,於是詢問身邊的紅軍戰士:「你們抓住了我們,為何不迫問情報,反而如此友好地對待我們?」

「我們都是中國人,如今外敵臨頭,為何要讓自己同胞相互殘殺呢?」

經過幾天的政治教育後,這幾名官兵被紅軍釋放回畢占雲的陣營。

他們回來後,在軍營內傳播這幾天受到的友好待遇,揭露了國民黨內部對共產黨罪惡企圖的虛構。他們在軍隊內部大力宣揚紅軍的正面形象,講述紅軍的種種優點。

在軍營中,一名俘虜兵情緒高漲地談論著朱德和陳毅對四川老鄉的特殊關照:「老鄉就是老鄉,朱德、陳毅對我們四川老鄉格外的好!」

畢占雲聽到這番言論,並沒有制止軍營內部的宣傳。他的內心在動搖,考慮是否要加入共產黨的陣營。曾經為了在國民黨內部站穩腳跟,他曾殘酷對待紅軍戰士。對於自己過去的行為,他心中仍存在疑慮,不確定共產黨是否能原諒他的過錯。

畢占雲並不清楚自己的隊伍中有多少人向往紅軍,他必須保持冷靜。他決定等待輿論在手下中醞釀,等到適當的時機再做出決定。

正在思考之時,一聲呼喊打破了他的思緒:「營長,這裏有你的一封信。」

畢占雲頗感疑惑,是誰會給他寄信呢?不久前剛剛收到家書。

當他開啟信封,看到信上竟然有朱德和陳毅的名字,他立即吩咐下屬外出。

「蔣介石對你的手段應該是心知肚明的。你現在的行動對他有利,但對你們卻毫無幫助。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而奮鬥,而國民黨卻在倒行逆施。希望你認真考慮起義的計劃,加入紅軍。」

陳毅和朱德在湘南回井岡山途中,成功找到了畢占雲所在的一個班子。透過詳細了解後,確認這是畢占雲的隊伍。

兩人早已聽聞畢占雲的事跡,知道他是一位出色的同誌。在與當時的中央領導進行匯報後,毛主席、陳毅和朱德三人一致決定,對畢占雲采取懷柔政策,讓他投誠於共產黨。

於是,一封富有改變的信件誕生了,深深影響了畢占雲的內心。

這封信讓畢占雲下定決心,他註視著周圍的士兵,仔細詢問了他們的看法。

「小張,你對紅軍有什麽看法?」

「紅軍很不錯啊,之前被俘虜的同伴都說紅軍的待遇好,如果我們能抓住紅軍,不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就太可惜了。」

畢占雲點了點頭,然後向其他人詢問,得到了對紅軍的一致好評。

這讓畢占雲堅定了起義的決心。於是,他派遣自己的親信前往江西遂川,與當時的紅軍建立聯系,共同策劃起義的大計。

收到手下報告後,畢占雲召集了自己的軍隊。

「國軍對異己進行排斥,采取一系列剝奪軍餉等措施。在這危急時刻,竟然甚至對同胞揮舞屠刀,何其可悲?如今我已與紅軍達成友好協定,決定起義。想要加入起義的,請留下。」

畢占雲註視著隊伍,有幾個人逐漸結束,離開了這個場地,畢占雲沒有追究,任由他們離去。

然而,畢占雲沒有想到這幾個離開的人竟給他帶來了麻煩。國軍得知畢占雲起義的訊息後,派遣隊伍準備對畢占雲進行打擊。

得知訊息後,畢占雲為了確保起義的成功,決定立即行動,帶領隊伍向井岡山進發。

再次踏上井岡山的土地,陳毅親自迎接了畢占雲。他緊握著畢占雲的手,臉上洋溢著微笑:「歡迎你,畢占雲同誌。」

畢占雲此刻感到一陣慌張:「對不起,之前曾經殺害了許多同誌。」

「過去是敵人,現在我們是同誌了。」

陳毅親自領著畢占雲踏入井岡山的革命根據地,畢占雲註視著正在鼎盛發展的紅軍,內心湧現出無比豪情壯誌。

紅軍的征程在畢占雲眼中展開。來到紅軍後,畢占雲得到了毛主席的親自接見,因為他的隊伍是第一個完整編隊起義並加入紅軍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隨後,畢占雲的隊伍被編入特務營。毛主席經常親臨特務營,關心戰士們的狀況,給予了特務營極大的鼓舞。

隨著紅軍開始長征,畢占雲被黨中央調往新兵團,負責帶領新軍團與紅軍主力匯合。

然而,在湘江地區,國民黨的強大反擊讓畢占雲的隊伍陷入困境。他與國民黨的軍隊交戰,一邊打一邊撤,但面對龐大的敵軍規模,他的隊伍漸漸被包圍。

畢占雲保持了冷靜,深刻地審視周圍的戰局,堅定指揮著隊伍進行反擊,毫不慌亂。

然而,隨著敵軍的猛烈進攻,紅軍戰士在裝備上逐漸處於劣勢,畢占雲明白不能再拖延時間。

在面臨敵軍猛烈進攻的壓力下,畢占雲做出了勇敢的反擊決定。此刻,他們只能奮起一搏,背水一戰。

畢占雲率領著隊伍與敵人激戰了兩天兩夜。他毫不畏懼,奮勇沖鋒在最前線,不因身邊戰友的倒下而有所後退,而是堅定地向前推進。

隨著時間的推移,隊伍中犧牲了許多勇士,但畢占雲依然奮戰不息。他的堅持激發了整個隊伍的鬥誌,為湘江戰役的勝利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兩天過後,接到撤退命令的畢占雲帶領著隊伍離開戰場。在接下來的長征中,畢占雲與隊伍一同不斷成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畢占雲來到冀東軍區,負責處理內戰事務,為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

淮海戰役爆發時,豫蘇皖戰區面臨沈重壓力,畢占雲親自赴前線,積極籌措物資以支援戰事。戰局升級導致後方物資匱乏,整個戰區陷入困境,畢占雲深感焦慮,擔心影響前線戰局。

面對這一困境,畢占雲經過深思熟慮,制定了當時的戰略,成功完成對淮海戰役的有力支援。戰爭末期,鐵路修復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畢占雲迅速調動手下隊伍,實行24小時輪班工作,最終成功完成了隴海鐵路的建設。

在淮海戰爭的關鍵時刻,畢占雲的決策提前25天使隴海鐵路通車,為後續戰爭的基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至1952年,韓戰進入後期,毛主席得知前線勝利,決心更好地建設新中國。在黃河下遊視察工作時,他在開封驚訝地發現人群中一位熟悉的面孔。

「這不是當年的特務營長嗎?一別二十年,你的工作怎麽樣了?」毛主席對畢占雲充滿敬意,二人進行了深入交談。

1977年2月27日,畢占雲在鄭州辭世。

結語畢占雲的一生光輝璀璨,明確看到了共產黨勝利的必然,毅然放棄國民黨的優越待遇。為了中國人民的勝利,他艱苦奮鬥,是一位出色的同誌,讓我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