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我軍預留4個兵團番號,為何沒有啟用?哪些人可能當司令

2023-12-10歷史
1949年初,我軍整編為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
按照總部的規劃,四大野戰軍的排名是這樣的:

一直戰鬥在黃土高原的西北野戰軍(抗戰時期賀老總120師班底),為一野,以「橫刀立馬」的彭總為統帥;轉戰晉冀魯豫、大別山、淮海流域的中原野戰軍(抗戰時期129師班底),為二野,以「當代孫吳」和「軍神」劉伯承為統帥。

匯集了華中新四軍、山東八路軍的華東野戰軍,為三野,以「詩人元帥」陳毅為統帥,粟裕為副手;雲集了五湖四海精銳部隊(抗戰時期115師班底)的東北野戰軍(前身東北民主聯軍),為四野,以「紅軍之鷹」和「戰神」林總為統帥。

此外,華北軍區部隊也替代一野,成為直屬「禦林軍」。

華北軍區部隊,前身是抗戰時期的晉察冀軍區部隊和晉冀魯豫軍區一部,統帥是「當代魯智深」聶榮臻,副手是從劉鄧所部轉隸而來的「布衣元帥」徐向前。

全軍整編以後,野戰軍下面一級的作戰單位是兵團。

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分別下轄2~4個兵團,全軍總共組建了16個兵團,並預留4個兵團的番號。按照各個野戰軍的序列,16個兵團的司令員分別是:

一野彭總麾下16萬人,1、2兵團司令員分別是王震、許光達。

二野劉鄧麾下28萬人,3、4、5兵團司令員分別是陳錫聯、陳賡、楊勇。此外,還為二野預留了一個6兵團的番號。

三野陳粟麾下58萬人,7、8、9兵團司令員分別是王建安、陳士榘、宋時輪、葉飛。此外,還為三野預留了一個11兵團的番號。

四野林羅麾下103萬人,12、13、14、15兵團司令員分別是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鄧華。此外,還為四野預留了兩個16兵團、17兵團的番號。

華北軍區聶徐麾下24萬人,18、18、20兵團司令員分別是徐向前、楊得誌、楊成武。

這16個兵團的司令員,1955年大授銜時上將起底,有1位元帥徐向前,3位大將許光達、陳賡、蕭勁光,其余12位元兵團司令,除程子華轉入地方工作其余都是開國上將。

由於渡江戰役進展順利,預留兵團的番號一直沒有啟用。

如果這4個兵團能夠組建,還有哪些名將能躋身兵團司令員之列?

首先看二野預留的第6兵團,這也是4個兵團中最接近成立的一個。

抗戰勝利和,129師部隊和晉冀魯豫野戰軍兵強馬壯,也曾一度取得連戰連捷。但是在挺進大別山後,劉鄧大軍被拖得實在偏瘦了一些,以至於淮海戰役圍殲兵力相當的黃維12兵團打得極其艱苦,就連劉伯承也坦誠是「瘦狗拉硬屎」。

三大戰役後,二野任務也非常艱巨:既要配合三野發起渡江戰役,又要在上海戰役防備美英等國幹涉;還要解放和經略大西南,消滅90萬殘余的敵軍主力。

所以,第6兵團的籌備最充分,一旦渡江戰役受阻馬上成立。

按照劉鄧首長的統籌安排,第6兵團來源是幾個二級軍區部隊,江漢軍區、桐柏軍區和鄂豫軍區。這些部隊都是當年留守大別山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縱地方化的結果,如果再次整編為主力兵團,也算是回到了自己「娘家」。

第6兵團8萬余人都源自10縱、12縱、1縱和6縱。所以,兵團司令員的人選也有了眉目,那就是老資格的紅四猛將王宏坤,參加過黃麻起義,參與組建過6縱、10縱。

但是,計劃不如變化快,渡江戰役出乎意料的順利。

而且在我軍多次嚴正聲明下,美英等國也放棄了武裝幹涉我軍解放江南的行程。英海軍「紫石英」號驅逐艦遭到我三野炮兵打擊以後,丘吉爾雖然嘴上不服但鞭長莫及。

接下來的「席卷大西南」作戰,二野有四野7個師的加持,還有秦嶺賀老總18兵團的戰略策應,胡宗南、宋希濂等困守大西南的幾個主力兵團,很快就作鳥獸散。

所以,二野第6兵團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直沒有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這幾個軍分區劃入湖北軍區,隸屬於林總的中南軍區。

第三野戰軍預留的第11兵團,成立的前提條件和二野第6兵團相似,就是一旦渡江戰役不順利,或者解放東南沿海的過程中遇到較大挫折,馬上升級山東軍區的地方部隊,

在華野主力南征以後,山東境內的主力部隊只剩下一個2.3萬人的32軍,在許世友指揮下解放了美軍軍艦撤離的青島。除了譚希林的32軍,山東境內還有5個警備旅7萬余人。

按照華東軍區的計劃,一旦11兵團成立由許世友任司令員。

由於南線戰事進展非常順利,第11兵團的番號也沒有啟用。譚希林和32軍也被調歸人數較少的葉飛第10兵團,擔負福建地區剿匪以及沿海一帶的防衛敵軍登陸作戰任務。

和二野、三野相比,林總的四野家底最為殷實。

在兵力編制方面,林總的四野一直是碾壓各兄弟部隊的,不要說一個兵團只有七八萬人的一野、二野和華北軍區部隊,就是一個兵團10萬余人的三野,和四野也沒法比。

全軍整編時,三野4個兵團16個軍不過58萬人,每個軍4萬人左右;而四野4個兵團12個軍就有100多萬人,平均一個兵團25多萬人,一個軍在7萬人上下。

四野在4個兵團的基礎上,計劃擴編增加16、17兵團。

但是,由於二野、三野發起渡江戰役,長江中遊的桂系白崇禧集團,就成為右翼的一大威脅。於是,主席命令林總的先遣兵團立即出動,以保障渡江部隊側翼安全。

蕭勁光先遣兵團,有40軍、43軍和1個炮兵團、2個工兵營12萬人。

如果四野16、17兵團能夠組建,哪些名將有機會成為司令員呢?

除了原有四大兵團司令員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鄧華,四野在第一次大授銜時,有2位元帥、3位大將、18員上將,能夠擔任兵團司令員的著名戰將可以說大有人在。

比如12兵團兩位副司令員陳伯鈞、韓先楚,都可以扶正擔任司令員;13兵團第一副司令員李天佑,14兵團兩位副司令員黃永勝、劉震,以及15兵團的第一副司令員洪學智。

如果16、17兵團成立,司令員大概率會是李天佑和黃永勝。

因為在4位元第一副司令員當中,李天佑 和黃永勝是比較能打仗的。而陳伯鈞傭兵打仗偏傳統,洪學智和已經調到後勤領域的開個大將黃克誠一樣,更擅長後勤保障工作。

當然了,4個兵團的3位第二副司令員韓先楚和劉震,也完全可以擔綱兵團軍事主管,而且他們在白山黑水帶出來的40軍和39軍都是「東野五虎」中的佼佼者。

如果出身紅25軍的韓先楚和劉震同時上位,真就創造了紅25軍一個奇跡:一個班裏的兩個小兵,紅軍時期才是營長,抗戰成為團長、旅長,解放時期擔任過縱隊司令、軍長、兵團司令員,而且同時在第一次大授銜時被授予上將軍銜。

由於民心所向、大廈將傾,我三大野戰軍4大兵團的番號都沒有被啟用。

或許,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無論古今中外還是朝代更叠,起決定作用的往往不是金戈鐵馬,而是養育了一流軍隊的沃土和背後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