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老蔣為何寧願用平庸的劉峙,也不讓薛嶽去指揮80萬國軍

2024-04-13歷史

淮海戰役期間,國軍的悍將黃百韜曾在私下場合裏,將自己的頂頭上司劉峙戲稱為「豬將」。無獨有偶,另一位手下邱清泉,也在公開場,合用德語降維嘲笑這位長官。可見,作為徐州剿總司令官的劉峙,在能力上還是不能服眾。

那麽,為何老蔣明知道劉峙不行還是讓他上呢?

其實,老蔣剛開始想用的是白崇禧,但奈何白崇禧最後時刻撂挑子不幹,所以只能用劉峙。

可又有很多人問,哪怕是白崇禧不上,國軍還有另一位戰神——薛嶽。

為何老蔣寧願用能力平庸的劉峙,也不肯用名將薛嶽呢?

戰績並非主因

可能很多人會說,薛嶽在解放戰爭初期,在華東和我軍作戰時屢戰屢敗,這是老蔣不讓他去指揮的原因。

誠然,這是一個因素,薛嶽對上我軍確實是勝少負多。

1946年。

國軍為了加強對我軍的壓縮和進攻,在關內主戰場成立了鄭州和徐州兩個綏靖公署(戰區級),其中薛嶽擔任對華東方向進攻的徐州綏靖公署主任。

在戰爭初期,薛嶽在蘇中對上粟裕,其手下大將李默庵的12萬大軍,在蘇中卻被粟裕的華中野戰軍,以3萬劣勢兵力拖住,在蘇中戰場「七戰七捷」,出師不利的薛嶽成為了粟裕封神之路上的墊腳石。

可以說,剛開始從對日作戰,再到和我軍交手,多少還是有不適應的。

到了1947年。

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並為「華野」之後,薛嶽的主要對手就變成了粟裕,可是在這一年對於薛嶽堪稱是災難。

1月份的宿北魯南戰役,他命馬勵武孤軍深入我根據地,被迂回作戰的華野抓住戰機,將馬勵武的整編26師和一個快速縱隊,全部送給我軍。而正是憑借這個勝利,華野一戰繳獲20輛坦克,90門大口徑榴彈炮(大部份為美制105mm),400輛汽車,以及400多門其他火炮,而靠著這個繳獲,華野成為了四大野戰軍中,最先組建特種兵縱隊的戰區。

在萊蕪戰役中,薛嶽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指揮(實際指揮是陳誠),但之前制定進攻臨沂的作戰部署卻是他一手策劃的,可李仙洲集團在萊蕪戰役中卻在不到三天裏面損失殆盡,1個綏靖區、2個軍部合計5.6萬人,被華野全殲 。

李仙洲本人也成了我軍俘虜,而當王耀武在得知戰報之後,還大罵

「就算5萬多頭豬,華野三天三夜也抓不完……」

這一仗也讓整個徐州國軍集體被老蔣痛批一頓。

而不出意外,薛嶽也因為李仙洲集團的覆滅,徹底讓老蔣失望,在戰役結束後,老蔣取消了鄭州和徐州兩個綏靖公署,以顧祝同為司令官,成立了徐州陸軍司令部,統一指揮之前的綏靖區部隊。

失去職務的薛嶽,也只能回到南京擔任閑職,成為看客。

這麽一想,確實薛嶽對上粟裕,有天然的戰績壓制,不讓他上也是有一定道理!

但細想一下又不太對?

以上和華野的交鋒,薛嶽確實一直處於敗勢一方,但就當時淮海戰役的候選名單中,又有誰說是對我軍保持全勝的呢?

頭號種子選手白崇禧,在大別山圍剿中讓劉鄧閃轉騰挪,弄的一頓狼狽,自己國防部長的職務都讓老蔣給擼掉了,劉峙自然不用多說,在解放戰爭初期,就是我中野大軍的經驗包,在中原戰場是屢戰屢敗。

因此從擔任徐州剿總這個角度上來說,大家都是敗軍之將,哪怕薛嶽不如白崇禧,總要比「福將」劉峙要強吧。

同時,且不說徐州這邊,在之前爆發的遼沈戰役,老蔣讓杜聿明出任冀熱遼司令官去指揮東北的國軍,在這之前他可是在東北輸給過林總很多次戰役。

因此,很多人的說的薛嶽敗給過粟裕多次,所以老蔣不讓他去指揮淮海戰役,這個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

那麽,既然是不是能力問題,那很顯然就是「場外因素」。

薛嶽觸碰到了老蔣的底線

那麽到底是什麽場外因素導致薛嶽會被老蔣棄用呢?

其實,在他被老蔣打發到後方的活軌跡就能察覺出一二。

離開前線後,當時薛嶽最想去的是回廣東。

畢竟本身就是粵系出身,自然也想回到自己的發跡地,而且當時廣東省主席正是羅卓英,企恰巧陳誠去東北需要其當助手,本來以為羅卓英離任的空缺將會由同為陳誠的親信薛嶽頂上。

但奈何當時從國民政府被老蔣趕出來的的宋子文也想找個落腳點,同樣盯上了廣東,於是對比背景,薛嶽這個旁系,又怎能和老蔣的大舅哥相比呢,於是倒黴的薛嶽,只能作為這場省主席競爭的失意人……

那麽既然廣州回不了,那薛嶽也只能留在南京任職了。

在當時老大哥陳誠的運作,以及他老婆方少文的好友蔣夫人(同為海南文昌人)的幫助下,1947年薛嶽就任了國民政府參軍長一職,到了1948年11月離開,薛嶽一共在這個職務上擔任了將近有1年半時間,而他離開當月淮海戰役正式打響,不得不說是一個巧合。

話說回來,國民政府參軍長,這又是個什麽職務呢?

早些年,參軍長是國民政府參軍處的話事人,可以說是位高權重,在大革命時期非親信之人不得擔任,通俗的講就是老蔣的參謀處,當時參軍處下設「軍務」和「政務」兩局,老蔣外甥俞濟時就是軍務局的局長。

不過抗戰結束後,隨著參謀本部和國防部的成立,參軍處的權利被稀釋,很多時候老蔣會賦予「軍務」和「政務」兩局話事人更多權利。

因此參軍長職位高卻並無實權,說白了參軍處就是老蔣對外的一個招牌而已,甚至這些職務都是為了安置前線失敗的將領而設的,(三人參軍長商震、孫連仲和薛嶽,都是敗軍之將)。

對於這個職務薛嶽打心底裏是非常不滿意的,但苦於沒有實權部門也就只能勉強擔任。

而擔任閑職的好處就是——有多的數不完的時間,當然老蔣也是想透過這個來暫時安置他,待到有合適的時機,就將其重新提拔,從這裏來看,因為陳誠和蔣夫人的關系、以及抗戰的貢獻,老蔣還算將薛嶽看成自己人。

不過剛一升任,薛嶽就經歷了兩次打擊,一個是老大哥陳誠在東北慘敗被政敵清算自身難保,另一個就是夫人方少文去世,導致了他失去了蔣夫人這個靠山。

而在沒有了後台的情況下,薛嶽也開始為自己尋找後路,可戰神薛嶽畢竟打仗可以,玩ZZ卻是一個稚嫩的新手。

在參軍長期間,薛嶽幹了兩件觸碰到老蔣底線的事,也成了被徹底放棄的導火索。

第一件事就是:他常與粵籍要人、陸軍總司令余漢謀和閑居上海的張發奎等面晤。

這幾人會晤,如果說敘敘舊,喝點廣東下午茶聊表思鄉之情也就算了,但他們卻一直討論時政,甚至還提出了一個「粵人治粵」(這個方針國父曾經的提出過)

要知道老蔣對於地方派系將領,特別是兩廣將領都是出了名的警惕,何況,這些人中有北伐時期一直反對他的張發奎,還有擔任陸軍總司令的余漢謀(顧祝同接替陳誠成為參謀總長)。這幾人在兩廣和湖南都有不俗的影響力,這些人在一起聚會,本身就讓老蔣很不爽,心想合輒是討論讓我下野?

你說你聚在一起也就算了,還搞出個什麽:「粵人治粵」的地方主義?

在前線戰事吃緊(當時我軍已經開始反攻)的情況下,還想讓他老蔣後院失火,搞這種小動作,要是桂系的黃紹竑來個「桂人治桂」、李品仙「皖人治皖」、楊森、劉文輝「川人治川」、盧漢「滇人治滇」,那地方主義一擡頭,又回到北伐之前,別說和我軍決戰,南方各省這麽一搞,老蔣內部就得先垮掉……

當然,到此時老蔣對於薛嶽歲不滿,但尚且能忍。

可第二件事:副總統選舉風波,讓老蔣對他就徹底失望了。

在1948年4月,薛嶽和與張發奎等粵系將領一起抱團,為孫科(粵籍)競選副總統統籌經費、拉選票。

當時一起競爭副總統的還有桂系李宗仁,湘系老革命黨人程潛。雙方為了副總統寶座可是下了血本,桂系等幕僚和媒體,紛紛攻擊太子孫科的私生活,而惱羞成怒的薛嶽、張發奎、香翰屏等代表直接親自到【救國日報】(桂系媒體)前大鬧,於是就出現了一群國民政府上將們在報社前耍潑打滾的狼狽一面。

而競選的最後,前期優勢明顯的孫科也敗給了李宗仁。

很多人可能將其當成一個笑話或者高官的逸聞,但老蔣對這件事想的更多。

薛嶽在孫科競選事件上出力最多,儼然有一副粵系軍方老大身份自居的意義在裏面,這是老蔣所不能忍的,要知道早在1933年歸順老蔣之後,薛嶽就被打上陳誠嫡系的標簽,屬於中央軍系,之前張發奎他們聯絡感情,他尚且能忍,但這次競選「粵系」所表現出來的團結,是讓老蔣想不到的,他自然不可能的允許有這個團結的團體存在,因此對於薛嶽老蔣從「信」變成了「防」。

再回到淮海戰役來看,要知道當時徐州剿總可是掌握80萬大軍,那是老蔣在關內的最後精銳部隊,對於這樣 一支部隊,用一個一直提防之人擔任司令官,真當老蔣是楞頭青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