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楊家將的後代去哪了?一支竟割據地方600年,歷經宋元明三朝

2024-01-08歷史

前言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一支家族,他們的名字深深紮根於戰亂和變革的土地,書寫了一篇輝煌的家族史。這支家族就是楊家將的後代。

想象一下,600年的時間,數百年的傳承,他們是如何在歷經宋、元、明三朝的滄桑巨變中,屹立不倒,譜寫自己的獨特傳奇?

播州崛起:楊氏勢力蔓延之初

楊昭,當年宣撫使之位,本該屬於楊繼業。這位五代名將本欽佩昔日同僚楊知遠的威名,卻不想最後反敗為功。一朝權勢易代,新君登基之時,楊繼業功成身退。處理邊疆之地多非池中物,楊繼業明哲保身,只得避讓風頭,退居幕後。

一別數十年,楊昭已是播州之主,臂助新君,實則握有舊部眾心。猛聽知遠去世訊息,楊繼業悲從中來。登時命人認其子楊延昭為義子,延昭之弟楊延圭亦過繼與昭為兄弟。兩家自此情同骨肉,播州之地,成為楊氏一族之影響範圍。

延昭少年便任驍勇善戰,楊繼業欣慰之余,亦憂心忡忡。老將軍雖歷練風浪,卻不願兒子跋山涉水征戰沙場。他以宋廷信賴為戒,時時告誡延昭莫得權傾朝野,免招禍端。延昭心中領悟,奏請調任幕僚。楊繼業這才放心,兩口子遂攜手整理文稿及戰報。

延昭屢建奇功,楊家威名遠揚。楊繼業欣慰之余,晚景更是淒涼。曾幾何時,遼兵一提他的名字就失魂落魄,如今他卻在宮廷中遊離落寞。想起昔日督戰的身影,白發蒼蒼的楊繼業不禁飈下激動的淚水。

盛世蟄龍:楊氏權傾一方

延昭深諳大義,繼任宣撫使之職後藉播州之勢振興邊疆。此時的他已是人父,楊氏第三代傳人漸成氣候。楊文廣襟懷坦蕩,頗得祖父真傳。然其性格過於穩重,偏守己見,幾次在朝堂公事上與同僚產生分歧。

文廣視野短淺,難免招致非議。朝中大臣早對楊家避如蛇蠍,此刻趁機譏諷譖害,繼業在天之靈似有所感,不試身軀已然虛弱。延昭日夜守在床前,牽掛老父離世之時。忽一日,繼業命人點了熏香,喚來廣在側,語重心長地說了幾句話,便含笑而逝。

楊家兩代鑄就的人望,在文廣手中漸行漸遠。 的兒子楊允孚雖也頗得寵信,奈何無大望,淪為權貴門閥爭相拉攏、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傀儡。楊家欲扭轉頹勢,內憂外患,道阻且長

數年後,允孚於邊郡駐軍,一場馬踏藏獒引發腥風血雨。當夜,延昭四子楊續資力保允孚脫離險境,此舉令楊家再度聲名鵲起。楊昭之孫楊德旺深感佩服,私下聯絡續資,表示願與楊氏結為親家。續資心中一動,讀書人望遠大似海,權貴只是浮雲。轉念又想,昔年祖父母情深意重,今日播州、家兩地財富可結為連理。於是二人成親,自此漸漸步上權力高峰。

一代梟雄:楊氏稱霸三朝

續資篤守祖訓,深得民心。德旺得兄長恃撐,玩世不恭。幸而楊氏強大之勢,令德旺不敢造次。兩家聯手收復失地,權勢傾一方。元初貴族爭奪政權,德旺暗通歐陽信,約定雙方瓜分鄰州。訊息走漏,激起其他武將不滿,紛紛舉兵嘩變。此時兩家後院起火,楊氏內部陰謀已經醞釀多時的政變一觸即發,續資不得不分心應付內憂。德旺趁機占據河北要地,雙方分庭抗禮。

就在兩軍對壘之時,朝廷新政府建立,元世祖實行懷柔政策,成功分化瓦解地方勢力。楊德旺轉而袒護朝廷,最終獲得播州牧地方長官一職。

楊氏雖名義上服從中央,實則透過德旺之手操控全境。以楊氏武勇,朝廷不敢輕舉妄動。於是這塊土地就成為楊家數百年的食糧來源。祖孫二人各領風餐露宿,建立起遼闊的聯系網絡,加強了對地方的管制,奠定楊氏世襲特權的基礎。

德旺一系樂享權力帶來的金錢與美色,漸漸忘卻胳膊肘向外拐的道理。楊昭系則家教嚴謹,深得鄉賢信賴。兩系暗自較勁,互不交流。久而久之,兩地方言產生不同,民風亦迥異。但即便這樣,楊氏一族誰也不敢率先破壞表面和平相處的局面。

三朝滄桑:楊氏劫數

明初朝廷為安撫各地勢力,冊封楊氏為播州守護。然而此舉更助長了楊氏勢力的膨脹。在楊宏時期,楊氏家族的軍事地位已超過朝廷禁軍。由於明初重文抑武的政策,朝廷對楊家務必防範警惕,施加許多政治約束,試圖削弱其勢力。然而楊宏憑借其在地方的強大影響力抵禦住了這些政策。

楊宏偏安一隅,並未對朝廷構成實質威脅。真正讓朝廷憂慮的,是楊宏的兩個侄子,楊昂和楊讓。兩兄弟從小便誌向迥異。

昂性豪邁,夢想重振楊家武功。讓則深謀遠慮,具有政治家風度。朝廷忌憚楊氏力量日盛,終於找準機會解散了楊家的禁軍。楊昂大怒,率軍馬開赴京城討個說法,半路遭遇伏擊,不幸戰歿。

楊讓之弟楊應龍剛剛襲位為主,年輕氣盛,欲一鳴驚人。他認為此乃上天賦予楊家的機會,楊氏天生就是立國之材。明廷內外交困,又逢日本倭寇來襲,天時地利一應俱全。楊應龍果斷出兵迎戰倭寇,一舉擊潰。

他的威名鵲起,更令明廷敬畏三分。然而好景不長,倭寇復仇之戰很快再起,楊應龍自恃有功,輕敵怠慢。此戰楊家大敗,元氣大傷。楊應龍意欲重新整軍準備再戰,卻發現明廷早有準備,一場圍剿等待正在醞釀。

眼見楊家江山日暮途窮,命運難逃一劫。楊應龍思前想後,突然下定決心孤註一擲,他要率領手下五萬大軍,直攪金陵!明廷深惡痛絕地方勢力蒸蒸日上,這次決心要解決掉這個心腹之患。兩個大軍負隅頑抗,播州之戰不可避免爆發。楊應龍深諳兵法,料敵制勝。然而大勢已去,楊家三百年基業就此灰飛煙滅。

結語

楊應龍壯烈成仁,楊家余孽不再被明廷所容。他們四散奔波藏匿山間小村,或者出海謀生。辛德勤勞,安分守己。卻也難掩心中對榮光的眷戀,時常互相講述長輩當年風光無限的故事。故裏的鄉親們也時常把他們當成驕傲的資本,吹噓自己鄉土出過國中名門望族。

時過境遷,草木一季春秋,人事已非昔比。楊家英雄,不再是讓遼兵聞風喪膽的噩夢;宋江好漢,更不會為他們的傳奇嘆息神往。楊家興衰成空,真假難辨;忠奸榮辱一場空,撲朔迷離。

楊家後人終究難逃塵煙,他們的足跡漸漸湮滅在茫茫歷史長河中。那些轟轟烈烈的往事,連同他們的姓名,都被湮沒在時光裏,再無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