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紅四方面軍升級最快的軍級幹部,16歲參軍,20歲成主力軍政委

2024-04-20歷史

在我軍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史上,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軍事將領,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立下不朽功勛。

其中,有許多軍事將領很年輕,譬如21歲當上紅軍軍團長的尋淮洲,23歲當上紅軍主力軍軍長的林彪。

在這些人中,陳海松這個名字並不廣為人知,但是他卻是創造了我軍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陳海松創造了一個什麽樣的奇跡呢?

1933年,時任紅四方面軍25師師長的許世友,接到了上級命令:「給你派了一個政委,他很快就要來報道了,你方便的話,要去接。」

許世友有些詫異:「怎麽這麽巧,三年前我有個勤務員,也是叫陳海松。」

那個時候,許世友並沒有多想。

幾天後,上級給許世友發電通知,新任政委中午前到達。

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許世友派人前往20裏外迎接政委,而他則是和部隊的幾位團長在師部等候。

不一會兒,噠噠的馬蹄聲由遠及近,許世友走出了師部,擡頭遠遠望去。

新任政委來到了師部,轉身跳馬,直奔許世友的面前。

許世友看到新任政委,有些眼熟,他瞇著眼仔細看,等陳海松來到他的面前,他想到了什麽,驚訝地開口道: 「三年前,你不是我的勤務員?」

陳海松哈哈大笑,緊緊握著許世友的手:「老營長,是的,我就是您當年的勤務員。」

還好許世友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他壓下了自己心中的震驚,開口道:「你小子,真不錯。」

陳海松是湖北大悟縣人,大悟縣是革命老區,誕生了許多新中國的開國元勛,譬如徐海東大將,周誌堅,聶鳳智中將等,以及數十名少將,除此之外,大悟縣還留下了周恩來,李先念,徐向前等人的大量足跡。

陳海松出生於1914年,少年時期,由於家貧,陳海松吃了不少苦頭,早早就認識到了舊社會的黑暗。

1927年,隨著黨組織在「八七會議」確定的「武裝鬥爭」方針,全國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起義運動。

11月13日,中國共產黨員潘汝忠,戴克敏,鄭位三等人在黃安,麻城兩地舉行了起義,這次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 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 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也正是這次起義,誕生了紅軍三大主力中的紅四方面軍。

大悟縣距離黃安不遠,黃麻起義後,大悟縣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基層黨組織,成立了農民赤衛隊,兒童團等。

陳海松此時已經全身心想要投奔革命,就積極參加兒童團,由於他在村裏是一眾夥伴的「小頭領」,因而他被任命為了兒童團的團長。

對於這個職務,陳海松並不是很滿意,因為他想加入正規的紅軍隊伍。

陳海松的父親深知革命不易,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便想了一個辦法,想要將陳海松的心「栓」在家裏。

這個辦法很簡單,為陳海松娶一個妻子。

陳海松機智果敢,他知道家裏長輩的心意,也就「配合」地待在家裏,積極勞作,幹農活,父親見此情況,很是高興,認為自己的辦法很有效。

實際上,陳父並不知道,陳海松做的這一切,都是「假」的。

幾天後,陳海松告訴父親自己單獨到田間幹活,父親同意,可是陳父沒有想到的是,陳海松這一走,就沒有再回來過,而是參加了紅軍,投身於轟轟烈烈的革命中。

看到這裏,也許有人會說從家庭方面來說,陳海松有些不孝,不過諸位讀者不妨想想,在當時的中國,到處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國家不安穩, 自己的小家就能安穩嗎?如果陳海松留在家裏,那豈不也是對國家「不忠」嗎?

參加紅軍後,陳海松先是做了許世友的勤務員,當時許世友還是營長,他對陳海松印象很是深刻,因為陳海松做事利落,非常聰明,許世友非常喜歡這個勤務員。

後來,陳海松又來到了余天雲的隊伍,當了余天雲的勤務員。

是金子,無論在哪裏,總會發光的。

陳海松似乎天生就是為打仗而生,他聰明機智,做事果敢,為此,陳海松接連受到了上級的信任和器重,1932年,是陳海松參軍的第二年,而這一年,他已經升任為了紅12師36團政委。

不過沒多久,陳海松就遇到了一個糟心的事。

張國燾在紅四方面軍「肅反」時,陳海松被牽連其中,為此雖然保住了命,但是卻被降職,不過,有人沒有忘記他。

沒有忘記陳海松的人,就是徐向前,在鄂豫皖蘇區,陳海松屢戰屢勝,他為此獲得了徐向前的欣賞,

不久,四川軍閥以6萬人向紅四方面軍發動三路圍攻。

徐向前指揮紅四方面軍各個擊破,陳海松率部英勇出擊,激戰於敵人,死戰不退,由於他出色的表現,徐向前為陳海松說話,戰後,陳海松復任團政委。

1933年,徐向前,陳昌浩等人在四川旺蒼縣召開了軍事會議。

這次紅四方面軍主要軍事領導召開的會議,也算是一個「嘉獎大會」,陳海松由於出色的表現,他被任命為了紅25師的政委。

時任紅25師師長的,正是許世友。

許世友是河南少林寺出身,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和尚,參加紅軍後,許世友勇氣可嘉,多次擔任敢死隊隊長,為革命立下卓著功勛,參軍幾年後,他升任了紅25師師長。

當時軍部通知許世友一位叫陳海松的人來擔任新任政委時,許世友還有些感慨,有些懷念自己當年的勤務員陳海松。

可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前來擔任自己政委的,正是當年他的勤務員。

看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許世友和陳海松都在紅四方面軍中,難道兩人就不認識嗎?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紅四方面軍常年戰鬥,每天都有人犧牲,而且兵力也比較分散不集中,因而許世友忘了陳海松,也很正常。

當陳海松再次見到自己的老營長時,也很高興。

之後,許世友和陳海松精心配合,帶著紅25師打了不少的硬仗,惡仗,而紅25師,也成為了紅四方面軍中的一個絕對主力師,這一切,都是許世友和陳海松的功勞。

讓許世友更加沒有想到的是,他與陳海松才合作一年後,陳海松又升了兩級。

1934年,陳海松被任命為紅九軍的軍政委,這一年,陳海松不過20歲,此時的許世友,也不過是紅九軍副軍長兼紅二十五師師長,從級別上來說,陳海松甚至要比許世友高一級。

四年前,陳海松還是許世友的勤務員,四年一過,陳海松居然成為了許世友的上級。

這個反差,讓許多人都感到驚訝,同時,他們也被陳海松的超強軍事指揮能力所折服。

徐向前

陳海松擔任軍政委後,依然是兢兢業業,他非常關心部隊戰士們的業余生活,戰鬥情況,有一次戰鬥,一位連長身負重傷,躺在地上不會動。

敵人攻了過來,紅軍撤了下去。

眼看連長就要落到敵人的手裏,陳海松大手一揮:「突擊隊跟我上。」

隨後,陳海松不顧自己的身份,帶著突擊隊就沖了上去,在紅軍戰士們的英勇攻擊下,敵人再次退卻,這位連長,也被成功地解救出來。

還有一次,有20多位傷員在陣地上沒有撤出,陳海松得知後,立刻訓斥了該部隊的領導,隨後,他又是帶著突擊隊,將這20多名傷員成功救出。

事後,陳海松親自向他們道歉。

也正是陳海松的愛兵如子,使得他在紅九軍成為了絕對的核心,徐向前後來評價陳海松說: 「陳海松是紅九軍的核心首長,紅九軍沒有他不行。」

陳海松英勇善戰,是紅四方面軍的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也正是因為他的年輕,他創造了我軍的一個奇跡, 那就是以21歲的年齡,成為紅軍主力軍的政委(軍級幹部)。

也就是說,陳海松擔任紅軍軍級幹部時,要比林彪還要年輕三歲。

1935年,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毛主席見到陳海松後,也止不住地驚嘆: 「紅一方面軍的幹部也很年輕,但是像陳海松這樣這麽年輕的,卻是沒有。」

毛主席的誇贊,讓陳海松羞紅了臉,畢竟這一年,他也才21歲。

那個時候,許多人並不知道,陳海松的生命,將會永遠地被定格在23歲。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陜北會師,10月底,為了打通與蘇聯的通道,黨中央決定執行寧夏計劃,命令紅四方面軍組成西路軍,西渡黃河。

西路軍出征時,陳海松擔任紅九軍政委兼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委員。

由於沒有補給,再加上敵我力量懸殊,西路軍戰士們盡管消滅了不少的敵人,但是部隊也是減員嚴重。

1937年初,西路軍在倪家營激戰數月後,僅剩3000余人,這些人之後由紅九軍掩護,突圍到梨園堡一帶。

西路軍剛到梨園堡,敵人的騎兵就追了上來。

陳海松立刻指揮部隊占領有利地形,進行反擊,一時間,敵人的進攻並未取得什麽成果,不過,這始終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此時,紅九軍的戰士們由於連日作戰,沒有進食,整支部隊饑餓疲憊,完全是靠著信念在抵抗敵人,陳海松眼看不是辦法,當他得知西路軍主要領導人已經撤離後,便安排部隊撤退。

這個時候,誰都明白,留下來,必定是犧牲,要走,也許還有突圍的機會。

陳海松喊來紅九軍的保衛局局長陳宜貴,要他組織部隊撤退。

陳宜貴一聽陳海松的命令,就知道了,陳海松是在交代後事,他要堅持在這裏,為部隊贏取突圍時間。

陳海松在紅九軍,深受所有將士們的愛戴和尊重,陳宜貴想都沒想,立刻喊道 :「政委,你快走,我留下來掩護。」

陳海松沒想到陳宜貴反駁自己,他當然知道陳宜貴是為自己好,但是在關鍵時刻,他高尚的品格和的黨性告訴他,自己不能走。

陳海松臉色逐漸沈了下來:「讓你走,你就走,不要在這裏給我婆婆媽媽。」

眼看著政委真的發火了,陳宜貴不再堅持,他也明白,此時爭分奪秒,不應該有那麽多的糾結,就這樣,陳海松將生的希望,讓給了其他同誌。

當陳宜貴帶著大部份紅九軍的戰士們後撤時,陳海松為了給大家爭取時間,朝著身邊的幾十名戰士們大喊:「同誌們,跟我沖。」

敵人此時已經緩過勁來,陳海松帶著戰士們英勇出擊,槍裏沒有子彈,就手提大刀上,他們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死戰不退。

陳海松在這次戰鬥中,未能幸免,他身中八彈,英勇犧牲。

最終,陳海松領導的陣地上,只有一個人成功地突圍了出去,這個人,後來將陳海松犧牲的訊息傳給了西路軍的主要領導。

徐向前得知陳海松犧牲的訊息,悲痛萬分,幸存下來的紅九軍戰士們得知自己的陳海松政委犧牲後,個個失聲痛哭,不能自已。

陳海松犧牲時,年僅23歲,可謂是英年早逝。

雖然陳海松離開了,但是黨和人民並未遺忘他,2018年,陳海松 故居在湖北孝感市大悟縣黃站鎮黃站村完工,黨組織在他的故居內布置展廳,以文字、圖片和影像等形式展現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其主要意義就是讓年輕人 銘記歷史,銘記先烈,傳承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