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林徽因晚年:肺結核晚期,飽受折磨,臨終前呼喊:「思成,思成」

2024-03-01歷史

在歷史的長河中,林徽因如一顆璀璨的明星,閃爍於中國建築的黃金時代。她與梁思成共同繪就建築的壯麗畫卷,為中國建築史留下深刻的篇章。然而,這位建築女神的人生軌跡並非平坦,其飽經波折的一生既是成就的寫照,也是痛苦的詩篇。

林徽因的一生仿如一部史詩,始於1904年杭州。父親林長民赴日留學,她與母親和外祖父母相依為命。父親的來信裏,不僅有對時弊的針砭,更滲透著對文學藝術的熱愛。這或許是她早期接觸藝術的原點,激發了她對建築和文學的雙重熱情。

隨著父親日本留學歸來,林家也由杭州遷至上海,最終在北京安家。林徽因逐漸認識到家庭的復雜,尤其是父親對母親的冷淡。這種家庭背景成為她後來對婚姻的深刻思考的源泉。

1920年,16歲的林徽因隨父親赴歐洲考察。在法國、意大利、德國等國家,她對藝術和文學有了更深的體驗。在與女房東的交往中,她初次接觸到建築的魅力。這段經歷成為她學習藝術的起點,也為她未來的職業選擇奠定基礎。

然而,她的人生並未如此順利。在與徐誌摩的情感糾葛中,她展現出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對婚姻的堅守。盡管徐誌摩的追求未能得到她的答應,但她的結束並未阻止徐誌摩與妻子離異。這段經歷成為她一生中情感的一道坎,也是後來謠言纏身的原因之一。

直至遇到梁思成,她才領略到愛情的真諦。梁思成是梁啟超之子,文化修養與家世使他們相得益彰。兩人在國外深造,共同學習、助力,感情日漸深厚。回國後,他們共同為中國的建築事業奮鬥,為東北大學建立建築系,為中國建築史書寫新的篇章。

然而,命運並非總是眷顧。在政治運動的巨浪中,林徽因與梁思成的信仰和事業受到嚴重打擊。梁思成的批判使他黯然傷神,而林徽因的健康問題更是雪上加霜。在疾病的折磨下,兩位建築家無法如願以償地共渡晚年。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林徽因仍然展現出堅韌不拔的品質。在同仁醫院的病榻上,她對藝術的執著不減,為亞太和平會議代表們準備禮物。這一畫面,如同一位堅持追求卓越的藝術家的最後的華麗演出。

1955年3月底的深夜,北京同仁醫院的病房裏傳來林徽因的呼喚聲:「思成,思成。」她渴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見到梁思成,然而護士的攔阻讓這一渴望成為永遠無法實作的夢想。林徽因在51歲時辭世,結束了她輝煌而坎坷的一生。

林徽因的去世,使中國失去了一位傑出的建築家和藝術家。在她的墓碑上,詩意的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仿佛為她的一生劃下了完美的句號。

梁思成在林徽因離世後,繼續堅守信仰,但他的事業也受到了政治運動的沖擊。批判的浪潮中,他黯然失落,與妻子相隔千裏。這場運動使得兩位傑出建築家的晚年生活飽受困擾。

回首林徽因的一生,她如同一顆流星,劃過中國建築史的夜空。她的建築貢獻、藝術成就和對文學的熱愛,構成了她豐富多彩的人生畫卷。然而,命運的起伏和個人情感的波折也使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在建築領域,她與梁思成攜手譜寫了輝煌篇章,為中國建築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然而,在感情的世界裏,她的堅守和放棄,與徐誌摩的曲折糾葛,都成為了話題。

這位建築女神的故事,既是一段時代的縮影,也是一個女性在專業領域中闖蕩的典型。她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為中國建築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同時她的個人生活也為後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生動展示了一個女性在婚姻、事業和家庭之間所作的艱難抉擇。

在歷史的長河中,林徽因的光輝不會被磨滅。她留下的建築遺產、藝術品和文學作品,如同一座座豐碑,屹立於時光長河。而她個人的坎坷經歷,則成為我們深思的源泉,讓人們更加珍惜今日的自由與機遇。

最終,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墓碑相鄰,他們在死後仍然緊緊相依。他們的一生,如同建築中的楔石,相互扶持,共同構築了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座座宏偉建築。這對建築夫妻,雖然在世俗的風浪中顛簸,卻依然為後人樹立了崇高的榜樣。在歷史的冊頁上,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