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華野連戰連疲,毛主席卻點名要華野打上海,為什麽不調近的二野?

2024-01-24歷史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的清晨,仿佛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上海市的很多居民仍然躲在自己的家裏,不敢開啟窗戶看一眼,生怕被流彈擊中。

只見不遠處的房屋外,道路上,無數的解放軍戰士正躺在地上休息。從寧滬杭解放開始,這些來自北方的山東漢子們,身上的布衣被南方的雨水打得泥濘不堪,鞋子、膝蓋都磨破了。從外面看去,就像是一群乞丐。

這是華野剛剛從上海解放出來的士兵,很多人都是曾經欺壓百姓、欺壓百姓的軍人,充滿了怨恨和憤怒。但此時此刻,在這條安靜的街道上,你根本找不到「解放戰士」的身影。就好像他們本來就屬於這個偉大的團隊一樣。

在上海解放之前,華野一直在跟敵人周旋,先是殲滅了國軍的王牌74師,然後又在淮海戰役中擔任了主力。渡江戰役之後,二野向華南挺進,將浙贛線直接截斷,為華野進一步推進奠定了基礎。

但是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四野渡江之後,為了對付白崇禧,直接向西南挺進,按理說,應該讓已經吃了虧的華野和四野一起向西南挺進,二野則繼續向寧、滬、杭進發。但事實上,主席偏要把離上海比較近的二野調回來,協助四野包圍大西南,而華野則繼續作為解放上海的主力部隊。這是何意?

二野真的很不容易。

「野戰軍」這樣的組織形式,是在抗日戰爭末期才開始的。他們的目標就是聯合多個基地的力量,給日漸衰弱的日本侵略者以沈重的打擊。

同時,這種不同於以往「化整為零」的大規模整編,也是為防止國民黨伺機而動,企圖吞並和瓦解我軍。「野戰軍」的建立,標誌著我軍戰略思想開始由小規模遊擊戰向大規模兵團運動戰轉變。

在這些地區中,八路軍位於晉冀魯豫,也就是劉鄧的根據地,稱為中原野戰軍,即二野。與其他部隊相比,中原野戰軍可以說是命運多舛了。在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已經把大量兵力集中到晉冀魯豫軍區,這時,因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我們的部隊也有一部份復員了。此外,晉冀魯豫根據地長期采取化整為零、遊擊作戰的方針。當國民黨軍隊向中原根據地發動進攻的時候,中原軍區根本無力應付這種規模的進攻,只好突圍而出,把根據地交給國民黨。

突圍之後,中原軍區只剩下百分之八十四左右的兵力,刨去一部份去開拓根據地的民軍,大概只剩下三萬七千人左右,而國民黨包圍中原的軍隊卻有三十多萬。

當蔣介石正式撕毀【雙十協定】,向我們發動戰爭時,中原野戰軍在鄂豫皖一帶,也被敵人的優勢兵力長期壓制。

中原野戰軍陷入一種惡性迴圈,每當敵人大舉進攻的時候,駐紮在這裏的士兵都會分散開來,然後分散開來,然後分散開來,分散開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對抗日戰爭中的戰鬥經驗不正確地采用了。

這個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再加上以前的抗日遊擊部隊,由於國民黨的第一次進攻,吃了大虧,從此就被其他地方的軍隊拉開了距離。

一九四七年,我們的處境仍然很不利,因為鄂豫皖根據地以前一直被日本人占領,人口和資源都很緊張,生產很難開展,兵員的補充也比較緩慢。再加上國民黨軍隊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他們繼續留在這裏,勢必會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中央決定,將劉鄧大軍合並為一,重點突破敵人兵力薄弱之處,直搗中原,此為魯西南之戰之始。

視角轉至華野

為什麽中央就這麽確定敵人一定會露出破綻?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在孟良崮。

一九四七年五月孟良崮之戰,蔣軍集結了大量精銳,想要直接吞下華野,結果被粟裕巧妙而精準地擊潰。華野在敵軍重重包圍中,一記黑虎掏心,全殲了國軍最精銳的美軍74師,這對國軍來說是一個沈重的打擊。

就這樣,敵軍的兵力由之前的大舉進攻轉為以華野為主攻方向,此次進攻國軍動用了整整二十四萬兵力,卻為劉鄧大軍提供了機會南下。

蔣介石畢竟是黃埔軍校的校長,他很清楚自己的弱點在哪裏,但是他已經做好了準備。蔣軍在孟良崮之戰之前,就已經做好了防備劉鄧大軍來援陳粟的準備。蔣介石為了填補冀魯解放區的空白,終於記起了他在花園口所犯下的罪孽,派人堵住了花園口,讓黃河重歸古道,用滾滾黃河擋住了劉鄧大軍的去路。

但到了這個時候,無論蔣介石怎麽做,南方的攻勢都是不可避免的。不過,這並不是最好的時機,五六月是雨季,黃河上水流湍急,敵人可以利用這一點。

客觀上看,國民黨在黃河防線的兵力的確不足,給了劉鄧大軍逐個擊破的機會。大雨不但給我軍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也極大地阻礙了國民黨軍隊之間的支援,宋瑞珂在羊山集一戰中,以一敵三,苦苦守住劉鄧大軍兩個星期,而王敬久和王仲廉兩部相距不過十裏,卻遲遲不來增援,使宋瑞珂鬥誌全無。

與此同時,陳粟的軍隊正在執行南麻臨朐之戰,為了配合劉鄧大軍,陳粟打算重演孟良崮之戰,將胡璉的軍隊一網打盡。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以及黃百韜的及時支援,卻是讓這一切都成了泡影。

南麻臨朐之戰,對於華野來說是一場巨大的失敗,或許是因為之前殲滅了74師的緣故,華野的士氣有些低落。反觀中野,一直處於下風,魯西南一戰之後,中野軍團終於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然而,下一個訊息,卻讓所有人的心都沈到了谷底。

中央有危險!後方的事情不用管了!

鄧小平糊劉伯承在魯西南戰役結束後一天,就接到了中央發來的一份絕密電報。

「陜北的情況很不妙,我們必須放棄後方,直接離開大別山!」

這時,胡宗南的大部隊已經包圍了陜北的中央地區,中共中央則散布在陜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同敵人周旋不休。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卻是危機四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困在裏面。毛主席打來的電報,就是要劉鄧大軍堅決南下的決心。

既然中央不需要後方,那麽,作為前線的將軍,就應該以身作則。

可是,想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過了黃河之後,劉鄧大軍繼續向南,沿途有大河沙河,有渦河,有汝河,有淮河,甚至距離都達到了「千裏」。再說,他們要搬到新的地方去,就必須把所有的東西都帶走,一個不小心,就會像湘江戰役一樣,而國民黨的空軍,也比現在強大得多。

當然,對中路而言,最大的困難還在後頭。

從土地革命時期開始,大別山就是紅軍的根據地,長征後幾十年,當地居民經過國民黨還鄉團、白崇禧等「精耕細作」後,所剩不到十分之一。現在解放軍打到了,他們不敢,也無法給解放軍以任何形式的援助。

由於不能把傷病員托付給當地老鄉照顧,劉鄧大軍又要在大別山中隨時攜帶傷員,機動能力大打折扣,更是雪上加霜。中野在白崇禧的壓力下,在大別山又損失慘重,進山前近十四萬人,下山時只剩六萬余人,且全部重裝備都丟了。

淮海之戰

中野在大別山一戰中,雖然損失慘重,但更多的是因為武器和裝備的不足。實際情況是,中野方面分出相當一部份兵力去支援國民黨軍隊的後勤補給。

相較之下,華野如今已經打下了堅固的城防濟南,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大炮。與開戰之初的中野部隊不同,華野所在的山東相對穩定,而且還有兩座兵工廠,能夠穩定地生產炮彈。後來的淮海戰役,也是華野主動出擊,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雄厚的家底。

淮海戰役的情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復雜,都是機緣巧合之下發生的,國軍沒想到華野的胃口這麽大,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只有黃維一人趕到了徐州。

當時黃百韜被圍,徐州剿總命令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前去營救,卻始終沒能攻破華野的援兵防線。如果黃百韜被殲滅了,徐州也是很有可能的。幾番聯絡下來,只有黃維能夠及時趕到支援。而且黃維的第十二師也是一支精銳部隊,他們的裝備可以說是豪華到了極點,僅次於廖耀湘的第九師。

有了這樣一支完好無失真的生力軍加入,淮海的局勢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自告奮勇去徐州南線的中野,第一個沖了上去。面對裝備簡陋,人員不全的中野,黃維囂張地全速前進,一頭紮進了中野的包圍圈中。

不過,對付這樣的鐵王八,還是要掉幾顆牙齒的。戰敗後,黃維為了突圍,甚至下令在中野陣地上投放了毒氣彈。這一戰,中野損失慘重,最後還是華野的增援部隊趕到,才讓中野完成了任務,全殲了黃維軍。

嚴明的紀律使這支軍隊倍受尊敬

中野雖然在淮海戰役中吃了大虧,但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參加了渡江戰役,並且在南京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後,鄧小平起草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此後繼續向浙贛鐵路挺進,並配合華野,將白崇禧和湯恩伯兩股力量分割開來。

此時,華野雖然在與黃百韜的戰鬥中損失慘重,但也接收了不少投降的士兵。華野現在對中野的實力還是很有優勢的。

因此,軍委根據這樣的形勢和進攻上海的復雜情況,最後決定讓疲憊不堪的華野來做這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