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北邊防軍五位主官,為何無人在誌願軍任職

2024-04-06歷史

大家都知道,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開戰之初,北韓人民軍勢如破竹。三天攻克漢城,一個月內攻克南韓「臨時首都」大田,重創韓軍和美第24師,俘虜美軍師長迪安,兵鋒直指釜山,於洛東江和美第八集團軍和韓軍4個師展開激戰。

9月1日,人民軍突破洛東江防線,先頭部隊一度打到北緯三十五度線。此時人民軍已經拿下了南韓92%以上的土地,解放區人口占南韓總人口的95%,勝利似乎就在眼前。

北韓半島上打得如火如荼,中國領導層時時刻刻關註戰爭動向。當聽到人民軍在前線節節勝利,領導人誓言8月解放全境的訊息時,主席憂心忡忡地說:「形勢不容太樂觀。美國派軍隊參加作戰,會給北韓人民帶來許多困難。我看這場戰爭有可能擴大為一場中美交兵的戰爭,還是未雨綢繆的好。」後來事情的發展也證明了主席的高瞻遠矚。

根據主席「未雨綢繆」的指示,7 月7日,總理主持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討論北韓形勢和加強國防問題。朱總司令、總參聶總長、總政羅主任和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領導人林總、肖華、肖勁光、劉亞樓、楊立三、李濤、許光達、滕代遠、譚政、萬毅、蘇進、賀晉年、趙爾陸等出席了會議。

會議討論並透過了三項決議:一是調整部署。調38、39、40、42軍和炮1、2、8師,限7月底全部調往安東、輯安、本溪等地集結。二是建立東北邊防軍,充實指揮機構。三是命東北軍區提前做好後勤工作準備、兵員補充準備和政治動員工作。

7月底,從關內調來的四個軍和三個師均已在指定位置集結完畢,軍委發表了東北邊防軍的人事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肖勁光為副司令員,肖華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聚奎為邊防軍後勤司令員。8月初,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改由高碩卿代理。

1950年10月8日,東北邊防軍改稱中國人民誌願軍,由彭總任司令員兼政委。誌願軍正式出國作戰後,組織架構也進一步完善:彭總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和北韓樸特使任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任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杜平任政治部主任。

有細心的讀者就發現了,東北邊防軍粟裕、肖勁光、肖華、李聚奎、高碩卿等五位主官,居然沒一人在誌願軍中任職。這是為什麽呢?

先說說第一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大將。粟大將的軍事才能可以說毋庸置疑,林總曾說粟裕盡打神仙仗。解放戰爭時期,粟司令員指揮或參與決策了蘇中七戰七捷、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豫東、淮海等戰役,幾乎都是以少勝多,五大主力被吃掉了三個。

特別是孟良崮戰役,有兩個沒想到之說:一是南京的校長沒想到,自己的五大王牌之首僅三天就完了。二是轉戰陜北的主席沒想到,華野居然能從敵人密集的陣型中取上將首級。

因此,粟裕大將無疑是主席心目中抗美援朝戰爭的總指揮。在7月7日的國防會議中,與會的將軍們也一致同意讓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準備入朝參戰。並向粟裕提前透了氣。粟裕得知這一訊息後,也積極立即著手籌劃戰事,特地派人從上海、南京、香港訂購了許多關於美軍的資料。

但是在7月10日,粟裕的高血壓、腸胃病和美尼爾氏症候群同時發作。原因是南昌起義部隊南下途中曾與國軍展開一場惡戰,粟裕頭部被子彈擊中,幸而大難不死,但彈片卻永久留在子彈裏。戰爭年代粟裕老是指揮以少勝多的惡戰、險仗,神經高度緊張,對大腦和身體也有一定損害。

經批準,粟裕轉到青島進行治療,到青島後,粟裕認為自己身體條件不能到東北和北韓開展工作,特地建議軍委重新考慮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人選。然而主席依舊希望粟裕能統帥東北邊防軍。7月底邊防軍主官任命下達,仍以粟裕為一把手。

直到8月1日,羅瑞卿大將到青島探望粟裕,發現粟裕身體狀況並未好轉,且一直在為去東北和北韓的事情而焦慮,影響康復,才建議軍委換人。

粟司令員無法上任,但東北邊防軍必須有人統帥,這時,主席只能先讓東北軍區司令員高碩卿代管邊防軍。8月上旬,高碩卿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代司令員兼政委。

高碩卿是陜北紅軍出身,武功高強,曾一人搏鬥打死兩個反動士兵,但在紅軍中長期從事的是政治和地方工作。抗戰時期在陜甘寧邊區黨委書記、西北局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局副書記、東野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也是從事地方黨政管理工作,對軍事指揮經驗較少,不適合指揮部隊出國作戰。

而且雖然高碩卿本人精力充沛,是個工作狂,但東北軍區和東北邊防軍兩頭也難以兼顧,因此讓其代管東北邊防軍,是出於暫時性考慮,等待真正一把手人選的確定。

副司令員蕭勁光,紅軍時期當過紅五和紅七軍團政委、幹部團上幹隊隊長,算是資深將帥。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遼東軍區司令員,指揮部隊打了四保臨江戰役。遼沈戰役時統一指揮長春圍城。四野大軍南下,蕭勁光指揮12兵團在衡寶殲滅了桂系精銳。1949年12月受命組建人民海軍,任海軍司令員兼第一海軍學校校長。

既有政工經驗,又有參謀經歷,還當過軍區和兵團一把手,指揮過以少勝多的戰役和大兵團殲滅戰,蕭勁光無疑是非常合格的入朝部隊副司令員人選,事實上,軍委已經確定將蕭勁光調離海軍,任東北邊防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

可是,當時人民海軍幾乎是從零起步,1950年2月和蘇聯簽訂的艦艇訂貨協定要落實、海軍總部機關要完善、國軍起義人員要安排到合適崗位、得從陸軍中挑選合格人才補充海軍……這一系列事情千頭萬緒,很多工作在蕭勁光布置下已經開了頭,如果這時直接調走蕭勁光,海軍很多業務就無法繼續進行,這並不合適,於是這一調令就這樣擱置下來,直到誌願軍組織架構健全後才不予考慮。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華,大家也很熟悉了,紅小鬼出身,是紅軍最年輕的師政委——17歲擔任少共國際師政委,也是最年輕的紅軍主力師政委——19歲擔任紅一軍團紅一師政委。抗戰時期任343旅政委,率部東進山東,開辟魯西根據地,被稱為娃娃司令。之後長期擔任115師和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主管山東根據地部隊政治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跟隨羅帥到東北,先任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指揮部隊取得了新開嶺大捷,後在最艱難的時刻擔任南滿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協助指揮四保臨江戰役。遼沈戰役時參與長春圍城戰。建國後調任總政副主任。

作為三紅一(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紅一師)出身的軍政雙優人才,蕭華擔任東北邊防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是非常靠譜的。可當時總政機關剛建立不到半年(1950年4月建立),副主任只有分別代表紅一、二、四方面軍的蕭華、甘泗淇、傅鐘等三人,工作任務非常煩劇,蕭華根本抽不開身,於是這一調令就這樣擱置下來,直到誌願軍組織架構健全後才不予考慮。

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李聚奎,大家也很熟悉了,平江起義出身,紅軍時期曾在紅三軍團、紅一軍團、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西路軍第九軍待過,可以說是經歷豐富了。抗戰時期待過386旅、山西新軍決死隊。解放戰爭時期幹過冀熱遼軍區參謀長、軍調部執行處副處長,後來和黃克誠一道為東野前線搞後勤。

讓李聚奎任副司令員,主要就是管後勤,因為李聚奎曾具體組織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四野南下中南等重大軍事行動的後勤工作,天津戰役時曾跟劉亞樓拍胸脯,你要打多少發炮彈都行,我這沒問題。

實際上,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李聚奎也是一直在負責誌願軍出國作戰的後勤工作。但因為開戰之初,我方沒有考慮到抗美援朝戰爭後勤工作的復雜性,只是下令誌願軍所有後勤工作由東北軍區具體負責。

然而,入朝作戰三個月後,後勤工作的艱巨性大大超過所有人預料:運動戰階段連續幾次戰役間隙時間非常短,部隊戰術手段多變,前伸迅速,運輸線急劇延長,而且入朝參戰兵力猛增,後勤力量增長不大。這些都使後勤保障任務大大加重。

其次,誌願軍入朝作戰時正值隆冬,氣溫低寒,傍山、盤山公路常常為冰雪填塞,而且北韓半島三面臨海,地形狹長,道路布局既不利於由北及南的供應運輸,又不便於東西兩線的相互支援。

再次,敵人依仗海空軍優勢,對我運輸線狂轟濫炸,給我方後勤造成了巨大壓力。

四次戰役後,李聚奎去誌願軍總部匯報工作,提出將國內和北韓後勤工作分開,由他本人負責國內後勤,出國後由誌願軍成立單獨的後勤司令部負責,並提議洪學智擔任誌願軍後勤司令員。就這樣,李聚奎也沒能在誌願軍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