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榮壽固倫公主:恭親王嫡長女,讓慈禧又愛又怕,清朝滅亡余威在

2024-06-02歷史

在清朝的後期,皇室中誕生了一位極其特殊的公主。她的出身尊貴非凡,是恭親王嫡長女,從小就被慈禧太後視為掌上明珠,寵愛有加。然而,與此同時,這位公主也敢於直言不阿,常常就慈禧太後的某些做法直言進諫。在帝後矛盾激化的光緒年間,她更是努力調和雙方沖突,力保清室基業。清朝滅亡後,這位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公主又將走向何方?她最終的命運如何?

一、公主初現,榮壽固倫名號由來

道光二十四年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恭親王府的小格格終於迎來了世界第一縷曙光。這個出生在春天的小公主,自打呱呱墜地就註定了不平凡的際遇。

她的父親恭親王奕訢,當時已是權傾朝野,母親瓜爾佳氏則是同治帝皇祖母康慈皇貴太妃的幹女兒。作為道光帝的嫡長孫女,這位小公主自然受到了皇室中人的高度重視與寵愛。

鹹豐帝更是對這位外家侄女賞識有加。這位昔日被父親視為"蠢驢"的皇帝,在當政之初便陷入了一連串的內憂外患,最令他悶悶不樂的就是無子無嗣的窘境。鹹豐帝自幼英年失學,後宮眾多佳麗也付之闕如。眼見權傾朝野的奕訢都已經當上祖父,他心裏自然羨慕嫉妒恨。

是以,每當有了空閑,鹹豐帝總會親自造訪養母皇貴太妃的宮苑,看望這位外家的長孫女,順便也希望能招來自己的弟弟。鹹豐帝對小公主的喜愛溢於言表,更是憐她無兄弟相伴,不時會派遣宮人隨從前來陪伴她嬉戲玩耍。

轉眼間,小公主七歲那年,發生了著名的辛酉政變。姑蘇城內的槍炮聲乍現,頓時驚動了整個紫禁城。僵持了數月之後,奕訢最終憑借手中掌控的綏靖大員和滿洲旗人武力,將朝中親英派逐出紫禁城。他也因此被慈禧、常年賜予"鐵帽王"和"爭大員王"的雙重尊號。

面對權傾朝野、爵位加身的奕訢,兩位太後也有所顧忌。她們明白,要想將江山牢牢掌控在手中,與其將這頭雄獅驅趕出外,不如將其束縛於身旁。於是,太後下旨將奕訢的嫡長女納為養女,賜名"固倫公主"。

盡管事後奕訢誠懇請求,才將女兒的名號改為"榮壽公主",但其意圖已是昭然若揭。不過,無論是固倫還是榮壽,在當時的京師都絕對是最引人註目、最讓人艷羨的。畢竟,能得兩宮太後垂青寵愛,恐怕是很多同齡公主都做夢也望塵莫及的事了。

二、年少成婚,早早守寡

次年春天,剛過了十三周歲生辰的榮壽公主就面臨了改換夫家的重大事宜。據傳兩宮太後不僅親自挑選了女婿人選,更是斟酌再三才將這個責任重任交到了富察氏誌端手中。

誌端出身名門,其曾祖便是當年著名的孝賢皇後的侄兒,明瑞公更是位高權重的世襲一等勛爵。而他的父親景壽,則不僅襲封了明瑞公的世襲勛爵,更曾於顧命期間擔任過駙馬,後被蔭恩加銜,最終成為內閣大臣。

景壽與公主的關系也算是親上加親。他的夫人正是恭親王奕訢的同胞姐姐壽恩固倫公主,意味著誌端不僅是榮壽公主的表哥,更是她的舅甥。按理說,表哥與表妹的婚配或多或少還是有些親疏問題的,但對於如此高門大戶來說,彼此早就是"熟門熟路"的關系了。

也正因為雙方並非陌路人,榮壽公主在擇婿時就毫不猶豫地點了誌端的名字。對於這位剛過了十三歲的小女娃來說,能娶一位既有聲望、又頗受寵眷的表哥做夫婿,無疑是再好不過的了。

婚期一定,兩宮太後自然也要將這門親事辦的隆重熱鬧。為了彰顯對外孫女的喜愛,兩位太後不僅賜予了誌端頂戴花翎的榮耀,就連女婿的親事用度也十分慷慨,整整達到了驚人的八十萬兩白銀的數目。

婚後不久,兩口子就搬離了紫禁城,遷居到了景壽在京師的私第之中。然而好景不長,轉瞬之間五年時光就這樣飛逝而過。公主十八歲那年,誌端因病去世,她就此蛻變成了一代公主中難得一見的守寡女子。

面對嫡親早逝的不幸,兩位太後自然心疼萬分。於是在公主十九歲生辰這年,她們便將女兒重新接回紫禁城,與自己作伴左右。不過,此番重新入宮的公主與往日身份已然不同,她的生活圈子變小了,行動範圍也受到了諸多限制,可以說基本上只能在宮中與園中活動了。

眼見女兒常年守寡,體弱多病,兩位太後自然是分外掛懷。為了給女兒延年益壽,她們不僅在公主的飲食起居上格外上心,就連禦醫都時常在公主的宮中候診。這樣的貼身伺候之舉,即便是當朝皇帝也很難得享此等殊榮吶!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經過數年的調養,榮壽公主的身體終於有了復原的跡象。盡管仍有舊疾纏身,但只要稍作留神就不會有大礙了。

三、清末政治中心風雲

隨著時光流轉,榮壽公主漸漸步入了人生的黃金季節。然而這一時期,卻正值清王朝走向終點的最後十余載歲月。面對日益嚴峻的時局,公主亦難以置身事外。

當年,慈禧太後在練習槍術時突然中風,為避嫌,她不得不將政務權柄暫時移交給了光緒帝。然而在新政實施不到百日便被徹底叫停後,太後徹底喪失了對這位年輕皇帝的信心。為了防患於未然,她再度扳回了朝政大權。

面對權柄旁落的現狀,光緒帝自是懷恨在心。他借著太後去世時宴請宗親的機會,暗中策劃了一場政變以取代慈禧。但這場謀反很快就被厲鹿傳發覺並對外公開,光緒帝也因此遭到了軟禁在中旨殿。

此事聞思在宮中,榮壽公主深感皇權不彰,於是前往懇談慈禧太後,力陳朝綱日非之理。她直言道:"陛下即位多年,應當聽從諫爭之言,而不應完全聽信私人私語。皇權喪失,江山將不保!"

面對外甥女的進諫,慈禧心中自是有所忖度。但想到兩宮之爭已是箭在弦上,她心中終究無法妥協。因此太後並未采納公主的建議,反而加大了對光緒帝的約束力度。

不過公主並不因此而氣餒。趁著珍妃等宮女被囚中旨殿之際,她竭力為之開脫辯護,終使她們暫時免遭牢獄之災。盡管如此,公主依舊無力挽回這股潰逝的大潮,最終珍妃仍被勒令自盡。

不過,榮壽公主也並非完全沒有建樹。正是在她的不懈遊說下,兩宮太後才勉為其難,將軟禁已久的光緒帝調回到了養心殿。雖然光緒帝仍未能重掌朝綱,但總比被囚禁在偏僻陰冷的殿宇之內要好太多了。

而在晚年的日子裏,公主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帝後之間的矛盾。事實上,當慈禧太後臥病期間,公主更是親自負責監視養心殿的安全,時常前去與光緒帝交談閑話,勸諭他耐心等待。

四、光緒帝崩,大公主掌喪儀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九日,光緒帝在養心殿因肺癆病逝,終年三十七歲。此時,慈禧太後已年過八旬,政務繁重,自然無暇親自料理後事。為此,她便將掌管喪儀的重任托付給了當時在紫禁城中最有威望的幾位宗室之一----榮壽固倫公主。

作為恭親王嫡長女,固倫公主自是清室貴胄中的翹楚。加之她自幼受到慈太後的寵愛有加,這份重任自然是責無旁貸。不過,別看公主年過知交,可她在主理這場皇帝喪禮時的鎮定果敢,著實讓許多老臣都感到驚訝。

喪儀伊始,公主首先便奉旨將攝政王載沆召來,斥責他對已故皇帝的失察守衛,致使喪儀混亂失序。接著,她又親自前往養心殿巡視,將一切從頭到尾重新整頓。無論是後宮嬪妃的服喪儀式,還是君臣百官的吊唁程式,公主都一一操切。

事實上,除了親自監督兩殿的守靈外,公主更是將後事的大小細節全盤掌控在手。禮樂陳設、喪儀行頭、靈柩制作、臨時頓殿等等,無一不出自於公主的親筆手諭。能夠親自插手皇帝喪儀,著實是榮宗耀祖的大事。

而在整個喪儀籌備過程中,公主最為上心的便是考究祭祀的每一個環節。當大臣們請示燕服儀節時,她徑直傳諭道"凡燕服衣冠、執事人等,皆遵成祠禮"。而在制訂"行吊"程式時,她也是細細裁衡了遺體運靈的路線和等候宮人的人數後,方才咨稟奏定。

為了讓喪儀舉止莊重肅穆,公主也對百官妃嬪的儀節頗為講究。她堅持認為一切人等沐浴更衣時,務必精潔莊嚴,不得有絲毫疏漏。即使是宮中最不起眼的雜役,她也格外吩咐要整飭齊潔,切勿面目狼狽。

除此之外,公主也對行殮和行禮的細節安排了一應俱全。她規定當先斬的肉食上供時,務必"剪去蹄爪、琳蒲及臍",格外註重祭品的幹凈整潔。而將遺體移柩時,公主也考慮周全,不但明令襯布的遺物要恭敬吉利,更要求供品必須新鮮無疵,確保一路香火不斷。

在公主的大力監督下,一切行事規矩都嚴絲合縫、周延完備。人人只覺公主辦理得既莊重有禮,更是謹慎用心。當時許多大臣都對她由衷贊嘆,紛紛感慨她辦事能力超然,喪事儀程倍臻完善。

就連攝政王載沆本人,也為公主的主理有方感到敬佩和折服。當年公主喪事之始便曾斥責載沆失察,如今見她如臂指揮,親自操持這一復雜的皇家大典,內心自是充滿了敬意。

公主自是知道,許多老臣都對她頗有微詞。畢竟她固然是親王之女,可兒皇裔的身份終究不及世祖,更何況她還是慈禧太後的養女。因此她格外留意,辦事切忌有絲毫驕矜之態,待人也萬分和氣謙遜。正是這份虛心求教的態度,方才換來了諸多老臣的理解與支持。

就這般,在公主的精心布置與主理下,整個喪禮歷時長達六個月之久,最終於次年夏季祭奠完畢。從前期籌備以至後期執行,公主無不親力親為,熟稔條理,為清室蓄積下了千古佳話。光緒帝自然也是心服口服,臨終前更是托孤賜予了"榮壽固倫"這一嶄新的尊號,以報答她的忠心耿耿。

五、中和之年,大公主乘駒西去

喪事將畢,慈禧太後年事也漸至高垂。為求托孫延續香火,她遂傳召榮壽公主前往儀鸞殿,宣布要為她擇一旺世之夫。

對於重新納妃一事,公主自然充滿了期待。畢竟她自幼便在兩宮太後的呵護下長大,如今能為慈太後分憂是她應盡的孝道。更何況,僅憑通衢大公這一個名分,又怎能彰顯榮壽之稱呼呢?

慈太後斟酌再三,最終將目光落在了前朝宗室之中。而她最終選定的,便是繼室赫舍黎克特制家族的公子-----嘉親王載泰。

載泰生於嘉親王世孫,即故載垣十一世孫。他身世幹凈,家世顯耀,而且年歲尚輕。如此一來,納他為婿著實是再合適不過了。

定下親事後,慈太後親自為兩人挑選了一對吉祥如意的喜酌。她期望公主能與之相濡以沫,並為其衍添香火。而公主自然也感恩戴德,再三保證一定會孝順有加地侍奉賜婚。

婚期一定,紫禁城中便立刻熱鬧非凡。兩宮太後不但親自主持喜笄之禮,還為新郎官擺下了盛大的親事筵席。又有榮祿親王殷殷付囑禮儀規程,顯得格外隆重而不失典雅。

酌婚之日一到,新郎新娘便乘坐八擡大轎,沿著錦衣街舉行了盛大的入門儀式。途中,慈太後更是格外俯視三路,觀摩典禮的一應景象,以示分外喜愛。

婚後,兩口子便一同遷居至前所陳設的新宅中。據聞,這所所謂的瓊華園別苑,不但富麗堂皇,更是極盡巍巍華麗的程度。園內不僅遍植奇花異木,就連池塘假山也都設計精巧別致,可謂是獨具匠心。

有趣的是,入住後的公主還格外囑咐園工,不惜重金遍種各種名貴藥材。名貴的牙皆、左力子、一線蓮...無一不是上品珍品。聽聞,公主之所以如此執著於園中藥圃,竟是托孫希望的緣故。

除此之外,公主對於居家生活也頗為講究。她不但請來畫師塑石匠作陪,還僱用了大批才女掌勺修蝶。就連最不起眼的饢撇勺姑,她也一概要挑選上乘的巧手。

於是,在公主精心打點下,瓊華園別苑裏便形成了一股生機盎然的氣息。一時之間,園中不僅凝練了眾多才女佳人,就連名工巧匠也盡在其中。

自然,有此種良辦,兩宮太後也是樂見其成。她們還趁機納入皇家貢物,每年資助數百萬兩的俸祿銀鈔,定能使公主的瓊華園別苑持續繁華昌盛。

然而轉眼二十余載就這樣一晃而逝。光緒二十四年的春日裏,慈禧太後已是年過九旬高齡,加之她日漸衰老,無法久留人世。於是便在彌留之際告示公主,年老體衰,已是不久於人世的時候了。

聽聞這番話,公主當即淚如雨下。她萬分悲痛,請求上蒼保佑太後永世長青。可是天意難違啊!最終慈太後還是於當年圓寂,享年九十有五。

送別慈太後之時,公主的悲慟可想而知。此刻守喪吊孝也就罷了,可是頤養天年的太後沒有了,她自然也沒有了最大的依靠。於是在人生的最後幾個年頭裏,公主也是頗為孤苦伶仃。

喪畢之時,她便毅然決然離開了京師,乘駟馬車往西路而去。終年七十六歲的她,就此永遠地離開了那片世人癡迷不已的紫禁城,從此在故鄉過上了隱居安養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