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明削藩就可以當個富家翁,為什麽吳三桂還是鐵了心要造反?

2024-02-03歷史

康熙二年(1663年),隨著永歷帝被弒殺,清廷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信,著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這引起了吳三桂的不滿,認為清廷在卸磨殺驢。

但從歷史大勢下,削藩是王朝穩定後必然采取的行動,從漢朝開始的任何一個王朝,只要自己能夠管控地方,是絕對不允許異姓諸侯王存在的。

三藩之亂

能和郭子儀一樣功成身退安享晚年的已經少之又少了,更何況郭子儀受到的苛責也不少,但郭子儀都忍了下來,可以說除了亂世,基本沒有誰可以安安心心當個裂土封王的異姓王的。

熟讀史書的吳三桂應該知道清朝穩定後,必然會走上削藩的道路,但吳三桂沒想到會這麽快,好歹等自己入土了再說,而他也有一個野心,就是想讓自己後代成為世襲罔替的擁有實權的平西王。

而他之所以有這個念想甚至起了奪取天下的野心,說白了,就是認為這麽多年和八旗軍接觸下來,他們也不過如此,之前清軍天下無敵的戰鬥力不過是謠傳罷了。

自明末以來,隨著明軍在戰場上的接連失利,清軍戰鬥力越傳越誇張,什麽滿人不過萬,過萬不可敵等等,仿佛八旗兵各個都是超人,一度讓很多明軍將領提不起任何戰鬥的勇氣和意誌,紛紛成建制的投降。

南明初期

比如守衛揚州的李本深,明明掌握數萬的精兵,但卻直接選擇投降,更別說其他將領了。

但投降後他們發現這些清軍也沒什麽特殊的,自己琢磨了一下就學會了,甚至戰鬥力遠超這些清軍。

比如高傑部下的李成棟,看到清軍來了,想都沒想直接剃發投降滿清,而他投降後發現自己原來這麽能打,攻打南明戰無不克,甚至擒殺了隆武帝朱聿鍵和紹武帝朱聿鐭,自信心瞬間爆棚。

以至於一些投降清朝的降將如金聲桓、姜瓖等人內心不服清軍,紛紛反叛,就連李成棟也是如此。

但很快就被打臉,又被清軍打的到處跑,就連他們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

套用今天的一句話,其實他們就是錯把平台當能力了。

明朝和清朝是兩個不一樣的平台,明清之際,南明內部依舊紛亂不堪,互相給對方挖墻腳,而清朝作為新興王朝,上下一心,給南下的大軍穩定的後勤供應、賞罰評定和人才的選拔。

南明內訌給了清軍不少「助力」

離開了這個平台,即便學會了清軍的打法,但沒有清朝穩定的後方平台,只能繼續慘敗,可以說戰術可以快速學習,但背後的穩定的政治平台不是短時間內就學的了的,這也是為何這些反正得將領敗的如此快的原因。

吳三桂比他們聰明了許多,明白了清軍能夠善戰的原因,在雲貴深耕發展,有了穩固的後勤和充足的人才,加上學習了清軍的戰法,自己憑什麽不能擁立一方?

更何況入關多年後的清軍戰鬥力已經遠不如當初了,而且南方也沒什麽八旗軍,就連滿清內部的將領也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

曾經能打的老將幾乎都死了,也沒看出什麽能打的新人,除了嶽樂還能讓自己高看一眼,而他當年的戰績還不如自己,其他不過爾爾。

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自己,怎麽輸?這就是吳三桂自信的來源。

說實話,不止吳三桂一個人這麽看,其手下將領也是這麽快,這才鼓動吳三桂起兵。

吳三桂地盤

而且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多次轉換陣營的王輔臣、和吳三桂沒啥淵源的李本深等人也跟著吳三桂一起反叛,而他們如今的地位已經是地方大員,究其根源,也是存了和吳三桂一樣的心思。

可惜吳三桂看到了平台的重要性,但沒有意識到雙方平台還是有很大的差異,雲貴雖然地盤大,自己耕耘了多年,但無論是戰鬥動員力還是人才儲備,亦或是資源方面是無法和龐然大物的清廷相比的。

能夠呼叫的物資接觸也不是吳三桂等三藩可以力及的,而且可以源源不斷的造血,吳三桂有什麽呢?

因此一旦吳三桂不能快速取得決定性優勢,那麽陷入拉鋸戰的吳三桂遲早要敗亡。

有人說吳三桂不反叛下場就是死,這句話過於武斷了。

看看同樣反叛的尚家和耿家就知道了,雖然尚家和耿家也有人跟隨吳三桂造反,但沒有參與謀反的子弟一點事都沒有,反而享盡了榮華富貴。

比如尚可喜三十多個兒子,僅參加反叛的尚之信和三個弟弟被誅殺,其余都在漢八旗裏做著高官,這麽說吧,尚家是清兵入關之際混得最好的一家,整個清朝除了一百五十位高官,甚至到了清末還有尚其亨這樣的封疆大吏。

三藩之亂

值得一提的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也是尚可喜十二世孫。

耿家雖然不如尚家,但也過的不錯,除了反復橫跳的耿精忠。

到了雍正乾隆時代,清廷統計漢軍旗八家,尚家和耿家位居前二,要是吳三桂不反,他們家將會是漢軍旗絕地的第一人,這也是當初清廷給出的條件,可惜吳三桂的野心太大,所求甚多。

既然談不攏,那就開打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