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逝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高如琴:希望和平時代大家都能平安地生活

2024-06-02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幸存者照片墻上,又有一盞燈要暗下了。那原本是為高如琴點亮的。

1937年12月13日,3歲的高如琴跟著家人逃命,卻在途中遇見了幾個日本兵,兩聲槍響之後,高如琴活了下來,卻也失去了疼愛她的外婆。

失去至親的余痛漫長。在紀念館、在受訪時,在許多不同的場合,她一次又一次講述自己的悲痛。她曾經說過,希望在這樣的和平時代,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生活。

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官微訊息,5月23日上午,高如琴去世,享年90歲。截至目前,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的在世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34人。

2020年11月16日,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高如琴接受新京報專訪,向記者講述幼年的記憶。 新京報記者 李陽 攝

「哎呦一聲,當場就倒下死了」

無論多少年過去,1937年12月13日那天,都被高如琴清晰地記在心上。

那一年她還不到4歲,父親是手工藝者,以織緞子為生,家裏只靠父親一個人維持生活,條件比較困難。1937年侵華日軍進城時,父母帶著高如琴和她的哥哥姐姐搬到了外祖母家。

外祖父做毛筆生意,外祖母曹氏60多歲了,平時幫別人洗衣服、做勤雜工。外祖母家在南京中華門附近,靠近秦淮河。1937年12月13日,家裏人看見三四個日本兵從隔壁一戶人家的正門進去,便趕忙從自家後門出去,後門正對著秦淮河,一家人沿著河邊向西逃。

突然,兩名日本兵從那戶人家後門闖出來,扛著長槍,看見高如琴一家準備逃走,就站在河堤上朝他們射擊。

年輕時的高如琴。 受訪者供圖

「砰!」第一聲槍響,子彈射中了高如琴母親的大腿,看沒有死人,日本兵又開了一槍,子彈正中高如琴外祖母的胸口。「她‘哎呦’一聲,松開了我的手,當場就倒下死了。」侵華日軍看打死了人,便不再開槍,揚長而去。

「如果他們再開槍,就輪到我了。」生前接受采訪時,高如琴說。後來,父親和外公趕了過來,把外祖母的屍體擡到大門口,他們不敢多留,只能把外祖母隨便安葬,第二天就到了難民所,一路上看見遍地屍首。

母親的腿被打傷了,但也沒有機會去治,幸運的是沒有傷及骨頭。在難民所,高如琴一家就住在二樓地板上,每天靠發放的救濟稀飯活命。不知道過了多久,一直等到外面不再開槍殺人了才回家。

「外公家前面三間瓦房都被燒了,只剩後面靠河邊的那一間,我們一家就住在那。」高如琴生前回憶,自己那時雖然年紀小,但幾十年來,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暴行一直記在她心裏,永遠都不會忘記,更不用說她還失去了疼愛自己的外祖母。

「外婆很喜歡我,看到外婆死了,我非常痛心。」2020年,高如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至今,我都沒忘記外婆臨終前的‘哎呦’聲。」

工作中上進,生活裏體貼

高如琴的丈夫向寧觀告訴新京報記者,二人婚後的前三四十年,他從沒聽過妻子高如琴講過這段經歷。

他們經人介紹,相識於1956年國慶日。24歲的向寧觀還在服役,第一次見到高如琴,就覺得對方很客氣,待人接物十分妥帖,相較之下,常年在部隊的自己就顯得有些「笨拙」,完全不懂怎麽挑起話題。

結婚也是樸素的,1957年年初,兩人成為了夫妻,沒有婚紗照,也沒有酒席,甚至因為工作,兩人都沒有額外請假。

那時的高如琴在制藥廠工作,在向寧觀的眼裏,妻子很上進,也很能幹,從材料工做起,慢慢學習,成為統計員,有時候還在廠裏兼著其他工作。

高如琴曾經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講過,小時候,自己看到有錢人家的孩子都去讀書,很是羨慕,可惜經濟條件不允許,9歲才上小學,而自己的重孫不到3歲就會說英語了。新中國成立後,她去讀夜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後來工作,在工廠裏也堅持讀書。

高如琴獲得的獎狀。 受訪者供圖

1962年,28歲的高如琴從南京市工業幹部學校成本會計班畢業,又在上世紀80年代陸續參加過【統計學原理】電視廣播講座、「工業統計基礎知識」培訓班學習等。直到現在,家裏還保留著高如琴工作時獲得的獎狀,從上世紀70年代起,幾乎每一年,高如琴都被評為先進生產(工作)者,一直到1987年退休。

高如琴對家人也始終細心、體貼且包容。

生活裏,一般的家務事難不倒向寧觀,洗衣服、打掃屋子,他都能做,唯一不會的就是烹飪。但高如琴手藝好,向寧觀覺得妻子做出的飯菜味道像媽媽,自己不喜歡吃魚、雞鴨等帶刺、帶骨頭的肉,高如琴都能記得住。孩子們的喜好她也記得清楚,後來兩個孩子長大成家,高如琴時常買些孩子們愛吃的菜,做好留給他們。

向寧觀很少見她生氣或難過,他們幾乎沒吵過架。「她脾氣很好的,也不考慮自己,我不及她對我好。」 向寧觀說。

講出這段歷史

高如琴講出這段歷史是個偶然。

上世紀90年代時,她把這件事講給過一位同事,後來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悉,向寧觀這才知道妻子童年的時候究竟遭遇過什麽。

這之後,高如琴還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擴建工程捐款,積極去參加活動,幾乎每次,向寧觀都要陪著妻子。時不時地,還有大學生來家裏拜訪,請高如琴講講她記憶中的南京大屠殺,高如琴也總是耐心回答,盡管對她來說,這是悲慘的遭遇。

誌願者探望高如琴夫婦。 受訪者供圖

事實上,高如琴並不無原則地仇視日本人。她曾經表達過,日本有兩種人,一種是侵略者,一種是愛好和平的人。疫情發生以後,有友好的日本人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寄來口罩,幸存者們也收到過兩次。

「我們對他們也很友好,他們存取我們,我們非常歡迎。」高如琴說,自己現在已經生活在和平時代,安定幸福,也希望大家在這個時代,都能平平安安地生活。

隨著年齡增大,高如琴身體出現了問題。

向寧觀記得,2022年12月的一天,高如琴和往常一樣做了早飯和午飯。兩人剛吃過午飯,她就從凳子上跌下來,後來檢查才發現是血管出了問題。她無法再自如地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加活動,但面對來探望的人,高如琴還是熱情地握手迎接。

這幾年,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數量越來越少,高如琴會遺憾,但同時也覺得,生老病死是沒辦法的事,還好他們已經留下了歷史的證言。直到5月23日上午,這位90歲的老人也永遠地離去。

新京報記者 左琳

編輯 劉倩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