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古代窗戶為啥都是紙糊的,不怕刮風下雨破洞嗎?

2024-04-13歷史

前言

你有沒有註意到古裝影視劇中這樣 一個細節 ?很多戲份離不開刺客潛入暗殺的橋段,每當刺客要行刺時,都會先用手指輕輕一戳,把室內的 紙糊窗戶 捅個小洞,從中窺視目標的一舉一動,當然,不只是刺客行當如此,其他人物在暗中窺探也常用這一招數。

可是,朋友們你們可曾疑惑過,如果古代的窗戶真如演員所表演的那樣脆弱, 一戳就破 ,那在遭遇風吹雨打時,怎能 遮風擋雨呢? 難道古人就這麽糊裏糊塗,做了一件事與已設的目的相 違背的東西?

窗戶種類

其實從一開始,我們就產生了誤解,想當然地認為 古時窗戶 和現在一樣,都是用薄薄的那種 A4影印紙 糊制而成,這就大錯特錯了!古人在這方面同樣擁有 過人的智慧 ,他們運用的窗戶紙完全不同於我們現在使用的紙張。

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古代室內是沒有 窗戶這種設施 的,最早期的窗戶通常采用簡單的木板構造。

這些窗戶的設計相對簡單,白天可以升起以便讓 陽光照射 室內,而晚上則放下來擋風。這種窗板在古代建築中扮演著基本的 通風和光照 功能,同時也是建築結構的重要組成部份。

後來,人們開始嘗試使用 獸皮制作窗戶 ,這無疑給通風和光照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便利,獸皮窗戶也存在著不透氣和不透光的問題。

不透風且遮光性差,無法遮風擋雨,住在裏面就好像生活在 暗無天日的地窖中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些富裕家庭開始嘗試使用 雲母 剝成薄片來制作窗戶,這種窗戶被稱為 「千層紙」

雲母的特性使得這種窗戶既具有 透光性 ,又有一定的保溫效果,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青睞,由於雲母的 稀缺性 和制作成本的高昂,這種窗戶並非普通老百姓所能輕易擁有的。

絲織的進展, 紗窗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窗戶材料,利用絲織品的 細密紋理 ,紗窗既能有效地阻擋昆蟲的入侵,又能夠保持室內的通風,在秦漢時期,達官貴人們普遍 采用絲綢 來制作窗戶,這一傳統流傳至今。

絲織窗戶不僅在功能上十分實用,而且在美學上也有著 獨特的價值 ,綺窗就是一種用於裝飾的絲織窗戶,在經典小說 【紅樓夢】 中,描述了林黛玉的閨房裝飾,其中提到了她使用 軟煙羅 制作的綺窗。

對於一般的百姓來說,他們一般使用 麻布來制作窗戶 ,用以擋風遮雨,麻布具有一定的防風和防水功能,雖然不如雲母或絲織品那樣 奢華 ,但在一般家庭中卻是一種常見的選擇。

除了麻布,還有一種最常見的窗戶材質叫做 蓬窗 ,通常是用竹草制成的,由於 竹草 取材方便,且編織簡單,因此在百姓家庭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蓬窗雖然簡單樸素,但卻能夠實作基本的遮擋功能,使得居住環境更加舒適。

造紙術的發展

直到紙張問世後,人們才有了一個相對實用的 新選擇 ——將已經書寫過的舊紙糊在窗洞上,當時糊窗紙最常使用的是厚實結實的 "韌皮紙"

從1046年開始,隨著紡織業的形成,大量的 紗窗 開始被制造出來,這些紗窗在夏季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防蟲功能,但在冬季,它們卻無法禦寒,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開始尋求新的方法來增加窗戶的 保溫效能

制作韌皮紙時,工匠們會把麻布、樹皮等纖維豐富的材料加入 紙漿中 ,再經歷漫長的搓撚、浸泡等工序,紙張便具備了極好的韌性,抗風雨能力超強,後來人們進一步將幹燥的韌皮紙放入油脂或蠟制品中浸泡,制成了 防水防曬的"油紙"

【唐宋白孔六帖】 中,提到了一種用油紙貼窗的方法:「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這種方法將油浸過的紙張用於貼窗,不僅增強了紙張的透明度,使得房間更加明亮通透,而且大大延長了貼窗紙的 使用壽命

油浸過的紙張具有較好的 防水效能 ,能夠有效地抵擋風吹雨淋,為居住環境提供更好的保護,同時它還能減少太陽的暴曬對紙張的損壞,從而 延長紙張 的使用壽命。

這種方法不僅在窗戶上有所套用,在我們熟知的 油紙傘 制作中也是同樣的原理,油浸過的紙張在制作 油紙傘 時能夠更加堅固耐用,同時保持傘面的透明度,使得使用者在雨天能夠有效地遮擋雨水,同時 保持視野的清晰

為何一捅就破

在古代宮室中,窗戶紙通常用於 內部裝飾 ,旨在提升室內的美觀度和高貴感,這些窗戶紙多采用昂貴的白紙制成,而非普通的窗戶。

因為白紙輕薄且白亮,能更好地顯現出高貴典雅的氛圍,由於追求美觀的材質選擇,這些窗戶紙在質地上相對較脆弱。

【菽園雜記】 寫道,老內官回到內府,看到用「官紙糊壁」的景象,不禁掩面而泣,他目睹的不僅是房屋的建成,更是一種 消逝和資源 的浪費。

這種「官紙」作為一種特殊材料,實際上是對官方文書等寶貴資源的浪費,而將其用於糊墻,更是對資源的暴殄天物的具體體現。

與其他經過特殊處理的窗戶紙相比, 「官紙」 顯得更加脆弱,沒有經過防水、防潮等特殊處理,因此輕輕一點就可能破裂。這種對比更加突出了「官紙」的 珍貴性與脆弱性

別以為古人對紙只是在戶上做了文章,遠不止如此,紙在古代還廣泛套用於其他日常生活領域,比如說,很多窮苦人家在 棉紡織業 未發達之前,都是靠紙來禦寒的。

他們會用具有韌性的麻紙或桑皮紙做成"紙衣紙被",雖然比不上後世的棉衣棉被那般溫暖,但對於那個時代的窮苦人實在是救命利器了。

眼見窗戶紙越發堅韌有效,古人並未就此止步,為了 延長窗戶 紙的使用壽命,他們在窗戶上加裝了一圈圈木質的 "窗欞" ,將紙張隔成若幹小塊。

這樣一來,風雨的沖擊力便均勻分散到各個紙窗上,紙張就不會像被 集中戳破 那樣容易損壞,有些窗欞上還雕刻著精美的圖案花紋,不啻為一種藝術品。

大多數古代民居都有向內凹陷的設計,窗戶緊靠屋檐,形成了陰涼的窗台空間,進一步隔離了風吹雨打的侵襲。 欞影窗紗 ,構成了中國古典建築的 一大特色

這已足以說明,古人不僅在窗戶設計上精雕細琢,就連運用紙張這種本應樸素無奇的材料,也是極盡巧奪之能事。

我們現代人在享受科技文明的同時,也應該敬佩 古人的智慧 ,虛心向他們那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學習。

畢竟紙窗還是油燈,古人用盡心思,無非就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加舒適安康,這種追求光明、熱愛生活的可貴品質,正是 中華民族寶貴 的精神財富。

結語

可以說,古人在同一個紙糊窗戶的設計中,體現了審美、照明、防護的綜合考量,完全凸顯了 中華民族 勤勞智慧的特質,古人對待一件看似簡單的小事物,竟也是如此的 用心醫誠、精雕細琢。

下一次再看到影視劇中那戳破紙窗觀望的情節,就不要再對 紙窗的堅韌 質疑了,那並非真的那麽輕易就能戳破,只是出於戲劇效果的需要而做了 藝術加工 罷了,影視當然需要誇張,以突出某些情節的張力,我們就當有這麽一回事就好,只要多一分了解和欣賞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