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是國民黨太子爺的第一心腹,卻成為國軍的叛徒,人民的英雄

2024-07-21歷史

在一九四九年的四月,一支將近三四千人的國民黨軍隊來到烏鎮,他們的到訪讓小鎮居民有些恐慌,有知道實情的人大喊道是叛軍!快逃!這更加加劇了小鎮居民的恐慌。所有人都門窗緊閉,忐忑等待著即將發生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國民黨軍隊蠻橫無理,經常欺壓百姓。但是在等了很久之後發現屋外並沒有動靜。有大膽的這才發現雖然這只部隊士兵都疲憊不堪,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人強行侵擾小鎮居民。後來打聽才知這些人竟是「太子軍」,也就是蔣經國直接領導的隊伍。那他們突然來到烏鎮究竟要做什麽?為什麽有人稱他們是「叛軍」呢?而與此同時,蔣介石在收到這個訊息之後,痛斥愛子蔣經國,罵他用人不當,實在無能。蔣介石口中所說的「人」究竟是誰呢?為何能夠引起蔣介石的極大憤怒呢?

不堪受辱 參軍入伍

蔣介石口中的「人」所指就是賈亦斌,他可以算是蔣經國最為信任的人才,兩人之間也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我們發現,賈亦斌出生在一個貧寒家庭,一個是富家子弟,一個是窮小子,二人之間是如何相識的呢?

賈亦斌出生在一九一二年的湖北,在出生那年社會迎來了巨變。民國也在這一年建立了起來,社會上開始出現一些追求進步的變化。等到他在稍大一些的時候,父母咬著牙把他送進了當地的學校。自然而然就受到了三民主義以及革命黨人的進步思想影響,正是有這些思想的影響才幫助賈亦斌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雖然賈亦斌唯讀書到十八歲,僅僅只有幾年的時間。但是他卻深受三民主義的影響,對後來的北伐軍也非常歡迎,是一個積極追求進步的學生。這樣讀書的生活一直到十八歲。因為家裏父母實在無力供養,他就向有錢的親戚借錢以求解決學費問題,但是卻遭到了親戚的辱罵。

所以在十八歲那年,賈亦斌做出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決定。他在親戚辱罵聲中決定參軍當兵,剛開始下定決心當兵是因為他想要自己養活自己,不再受到親戚的冷眼。後來他報名參加了徐源泉的教導隊。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正式接觸軍事學習,加入舊軍隊之中,他經常無緣無故遭到了長官的鞭打,但是他知道自己並不是個例。許多士兵經常遭到長官的鞭打,在那個時候他並不知道這就是舊軍隊的部份陋習。

可以說賈亦斌就在這樣的舊軍隊逐漸成長起來,他也暗暗下定決心有一天一定要出人頭地,做一個從不隨意辱罵士兵的好長官。而在他參加軍隊不久之後,新舊軍閥之間的大戰就打響,這場戰爭不僅涉及的範圍很廣,而且非常激烈。

在這幾場激烈的大戰之中,賈亦斌逐漸積累起豐富的戰鬥經驗,職位也不斷得到提升。在抗戰爆發之後,賈亦斌就希望自己能夠來到抗日戰場之中。所以隨後就參加了國民黨發起的幾大會戰之中。在這些戰鬥中,賈亦斌親眼看到日寇的殘忍無情,他發誓自己絕不做亡國奴。期間多次受傷,但是卻始終堅持戰鬥在前線。

正是因為賈亦斌的熱血抗戰,他在國民黨中的職位也一步一步得到提升。在抗戰後期,已經被提拔到師參謀長的職務。此時賈亦斌還很年輕,能夠得到這麽快的提拔完全取決於自己取得的軍功。雖然賈亦斌的職位提升非常迅速,但這段時期卻並不是最快的時期。他即將遇到影響他一生的兩個人。其中一個是斷伯宇,另一個就是蔣經國。

和蔣經國初相識

在抗戰後期,由於前線軍隊壓力減小,所以賈亦斌稱這段時期進考入陸軍大學特別班學習,在這裏他透過學習以及自己的總結,發表了許多先進的管理理論,這些理論在後來都成為蔣介石逃亡台灣之後的一直使用的理論。但是最重要的是,在這裏他們結識了段伯宇。

段伯宇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特工,他長期潛伏在國民黨之中,一面向中國共產黨提供重要情報;一面發現並且培養真正追求進步的革命青年。 此外他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紅色特工,再後來甚至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在蔣介石的侍從室工作。但是他一直堅持自己的信仰,渴望新中國的建立。

他們二人在結識後關系越來越好,經常在一起討論時局和對未來的看法。也就是在這段時期,賈亦斌的思想逐漸發生轉變,渴望追求進步。而段伯宇在之後也成為了賈亦斌在革命一途中的引路人。

不久在抗戰順利結束之後,征戰多年的賈亦斌本以為即將迎來和平生活。但是國民黨內部卻在大規模調集軍隊,準備參加內戰。而畢業後的賈亦斌接到命令要求他立刻遠赴山東,整頓軍務,隨時準備作戰。

賈亦斌多年從軍經歷,他知道蔣介石此時調集軍隊就是為了將來的內戰,和平建國的夢想就此破滅。雖然他無法阻止時代的發展,但是他卻可以掌控自己。所以接到調令之後,他就選擇拒絕。後來經人介紹來到了青年軍復員處工作。

這個青年軍其實成立於四四年,當時針對日軍發起最後一擊,也就是所謂的「一號作戰」,而國民黨所在的正面戰場因此接連失利。國民黨針對當時的兩種情況,一是缺乏兵源,沒有足夠的軍隊和日寇對抗;二是沒有高質素的軍隊,士兵素質很差。所以他們決定為了培養一批新的軍隊力量,招募組建青年軍。

這支軍隊的組建訊息傳來,引起了有誌青年的積極參與,很快就組建起一支將近十二萬人的隊伍。這支隊伍幾乎都是青年知識分子,所以蔣介石將培養新軍的大權交給了蔣經國。但是因為抗日戰爭的順利結束超出了蔣介石的預料,所以青年軍就沒有派上用場。

所以也就有了青年軍復原管理處,而賈亦斌正好來到這裏工作。正是這個緣故他結識了蔣經國,成為了他的部下。其實兩人之間的年齡並沒有差距很大,在加上賈亦斌在戰場的表現非常勇猛,很合蔣經國的脾氣秉性。

在這次兩人共同工作中,賈亦斌針對軍隊和國民黨內部的情況提出了預備幹部的設想,他希望能夠讓真正的有誌青年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其實這一設想和蔣經國不謀而合,因為蔣經國在父親身邊多年,他發現國民黨內部也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所以一心想要組建自己可用的班底,創造全新的國民黨。

而這個時候,賈亦斌這樣的人才出現,一方面蔣經國想要將他收集到麾下為其工作;另一方面去看,兩人的脾氣秉性很像,能夠成為知己好友。所以在不斷地相處過程中,蔣經國愈發信任賈亦斌,他的職務也因此不斷得到提升。

甚至在四八年的時候,蔣經國主動辭去一把手,而提拔賈亦斌成為預幹局一把手。年輕的賈亦斌可以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連續提升,這樣的提升速度當然是很少見的,何況賈亦斌總是在工作中和蔣經國鬧矛盾。蔣經國不但絲毫不介意賈亦斌的行為,而且還頂著一些老資格的壓力,擔保他一定能夠做好現在的工作。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一時期賈亦斌和蔣經國兩人之前不論是在公事還是私人情誼上都已經進入了蜜月期。公事上給賈亦斌破格提升,私事上蔣經國在賈亦斌結婚的時候,主動擔任證婚人,並且在後國統經濟崩壞的時候,大力援助賈亦斌。

賈亦斌面對蔣經國的知遇之恩,當然非常感動。因為在他眼中,蔣經國和其他的國民黨高官是完全不一樣的,他一心想要發現並且徹底解決國民黨內的問題。對待賈亦斌又能夠非常包容,完全不計較自己和他之間的一些矛盾。

所以賈亦斌一面抱著必須報答感恩蔣經國,一面也可以透過蔣經國實作自己的人生抱負。所以他下定決心要跟著蔣經國,幫助他趟出一條平坦的大路。他們這段情誼在黎明前夕雖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即便四十年後蔣經國去世之後,賈亦斌也非常珍惜這段友誼,寫下了【哭經國兄】的文章以此紀念。

黎明前的抉擇

賈亦斌其實並沒有被所謂的升遷所迷失,他其實在骨子裏依舊是追求進步的。他以為蔣經國是真正地想要強兵富國。其他的一些惡習他天真地以為,自己會影響到蔣經國,從而能夠讓蔣介石做出改變。最終促進國內的形勢向好的方向扭轉。但是在蔣介石挑起內戰之後,很多事情的發生讓賈亦斌徹底認清蔣經國,兩人最終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蔣介石在內戰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其中一個就是士兵不足。所以他就按照蔣經國的建議推行預備幹部的計劃。也就是賈亦斌提出並且推崇的方案。蔣介石最終計劃招募將近十萬名學生,進入軍隊「學習」。

但是,其實這和賈亦斌提出的方案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因為他提出的這個方案其實就是針對外來侵略者若再次入侵,才提出的,在大戰爆發後可以隨時被國家使用,讓這些年輕人促進和平。但是蔣介石卻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一心將這些年輕人用於戰爭,甚至只是做一些戰爭的炮灰。這不禁讓他大感失望和痛苦。

賈亦斌對這件事情雖然非常不滿,但是也不好因此發作。但是隨後又發生了幾件事情讓他和蔣經國徹底決裂。一件事情是在四八年,賈亦斌收到蔣經國的命令,要求他去台灣的青年軍之中調查一起非常嚴重的走私案件。

這一案件本來是非常小的,按理說處理起來也是非常簡單的。但是賈亦斌在處理的過程中感覺阻力重重,幾乎無法推進。這起案件在背後牽扯到許多國民黨高官的利益,無奈之下最終只能放棄。也就是從這一刻起,他感覺到國民黨內部的黑暗是不可根除的,至少他是無能為力的。

在之後,蔣介石面對國民黨軍隊快速失敗的局面,又讓蔣經國成立了全新的組織。這一組織就是鐵血救國會,也就是用鐵血手段處理國民黨目前所面臨的危機打。而賈亦斌確認為這樣的組織只會讓國民黨內部更加混亂。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蔣經國,雖然蔣經國表面上並沒有說什麽,但是從這時候起,他就對賈亦斌的不理解有些不滿,甚至對他的身份有些懷疑。

賈亦斌在蔣介石挑起內戰後,就逐漸對日漸崩壞的國民黨失望至極,此外越接近國民黨黨的權力中心,愈發感受到國民黨內部的黑暗。他唯一留在國民黨的原因就是因為蔣經國。他將希望全部都寄托在蔣經國身上。

其實在許多方面,他們兩人的許多見解是一致的。比如說在國統區應該讓物價回歸到正常水平,那些貪官汙吏需要及時清除,限制四大家族的發展,只有真正做到這些才能夠扭轉局勢。賈亦斌也多次用朋友的身份,去勸解蔣經國,若想要真正解決這些事情,就一定不能猶豫,一定要果斷。

蔣經國豈能不知道這些道理,但問題是一邊實實在在的就是涉及到他們家族的利益;一面就是國家民族大義。這讓他非常難以選擇,他在內心總是難以作出決定。直到隨著蔣介石在前線用兵失敗,這就更加讓國統區的矛盾加深。蔣氏王朝的崩塌似乎就在眼前,所以蔣經國下定決要到上海進行經濟改革,試圖挽救局面。

蔣經國的這一舉動和決心讓賈亦斌重新喚起希望,蔣經國剛到上海就開始出手整治打,並且還抓了四大家族的人。他的這些的措施一度讓面臨崩潰的上海經濟重新散發生機,但是沒過幾個月的的時間,蔣介石就感受到四大家族帶來的壓力,讓蔣經國立刻叫停。

其實在這個時候,就是考驗蔣經國的時候,他在上海掙紮很久之後最終黯淡離開。這也就意味著蔣經國的經濟改革就這樣無疾而終,而他最終在民族大義和家族利益之間選擇了後者。賈亦斌時刻關註著蔣經國在上海的行動和經濟改革,一開始以為蔣經國最終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但是沒想到到最後還是回到了蔣介石的身邊。

這件事情的發生讓賈亦斌徹底認清現實,他發現蔣經國是根本無力和蔣介石對抗的,父子二人最終也只能夠同流合汙。他想要的國家並不是這樣的,他多年從軍抵抗外來侵略者,讓他對祖國的貧困和羸弱是非常痛恨的,他希望在自己和全民族的人一起努力,創造出和平富強的國家。而自己依靠的蔣經國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國民黨更加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他選擇徹底和蔣經國決裂,尋找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太子軍」起義

在四八年底,蔣介石的軍隊已經基本潰散,但是他幻想著隔著長江天險,劃江而治。而此刻的賈亦斌正在和當年的同學段伯宇商量尋找新出路的問題,他們認為必須要自己掌握一一支的武裝力量,並且盡快和中國共產黨取得聯系。但是其實這是段伯宇對他的一個考驗,因為段伯宇一直都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特工。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賈亦斌迎來了一次機會。蔣介石根據自己在長江的作戰計劃,需要在南京一帶招募並且訓練一批新兵。賈亦斌立即向蔣經國請求,自己可以訓練新兵,並且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新兵訓練計劃,不久後就得到了蔣經國的批準。

賈亦斌作為預備幹部處的一把手,此次又獲得了招募新兵的方案,所以他就開始了自己真正的計劃。他透過招募將近的四千多名有知青年加入到這支隊伍之中,他其實對每個士兵都進行了嚴格的考察,只有真正追求光明和進步的青年才能進來,他要把這只隊伍也就是蔣經國直接領導的「太子軍」培養成最後給蔣氏王朝的最後一擊。

所以他對這支隊伍非常用心,特別是思想教育上的工作。他必須能夠讓這只部隊在關鍵時刻能夠聽他的,不受制於國民黨的約束。其次就是在日常的訓練和為他們分配了最新的武器裝備,提高他們的戰力。

而蔣介石此時因為李宗仁等人的逼迫,只能夠宣布下野回到老家溪口。而賈亦斌這只隊伍也奉命調動到嘉興地區。嘉興地區可以算是真正的國民黨核心區域,為了能夠保證這次起義順利進行,段伯宇告訴他紅色特工的身份,而賈亦斌也在這一時期加入到中國共產黨之中,所以這次起義的策劃會有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協助。

賈亦斌認為這場起義是必須的,因為在蔣介石的內部起義,一定可以震懾住蔣介石,讓他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此外可以打亂蔣介石在嘉興地區的軍事部署,讓本就軍心渙散的國民黨軍隊更加無所適從。這樣從大局上一定會影響到蔣介石劃江而治的計劃。

在四九年的四月份,準備妥當的賈亦斌就率領這只部隊進行起義,這也就是後來的著名的「太子軍」嘉興起義。可想而知,蔣介石知道這個訊息之後有多憤怒,因為賈亦斌一直都是蔣經國的人,可以算是一手提拔起來的,但是此刻卻選擇了起義。這讓蔣介石非常生氣,並且痛罵蔣經國無能。

發完脾氣之後,蔣介石就開始調集大軍進行圍剿,並且懸賞無五千銀元懸賞賈亦斌。其賈亦斌帶著戰士們一路沖出烏鎮,開始向我軍的遊擊根據地方向前進。蔣介石對這件事情非常關註,派出了高於賈亦斌幾倍的兵力一直圍追堵截。賈亦斌只能懷率著部隊一邊後撤,一突圍。在當時的情況是非常殘酷的,敵人向瘋了一樣追擊賈亦斌起義部隊,這只部隊在來到根據地的時候只剩下幾百人。

為此賈亦斌是非常痛心的,他表示自己沒有好好帶好這支隊伍,讓許多青年戰士喪生於蔣介石的虎口之下。雖然嘉興起義在軍事上是失敗的,但卻在對蔣介石的影響上是非常成功的。在來到根據地後,賈亦斌短暫地休養過後,就開始投入到緊張的解放事業之中。

在蔣介石逃亡台灣之後,賈亦斌就大力號召國民黨軍官要迷途知返,不要再做無謂的的抵抗,透過之後的學習他堅定了自己的信仰,在之後的歲月裏從來沒有過動搖,因為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讓他看到當年的理想是如何一步一步實作的。

在一九八九年,賈亦斌和嘉興起義中的骨幹人員重新回到嘉興,他們再次感受到當年的青春熱血和那群起義青年的懷念。他回望自己的一生,前半生一直生活在舊時代,而後半生卻被中國共產黨拯救,來到了新時代。這也讓他能夠實作當年的夢想奠定了基礎,他希望新中國能夠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