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代九大塞王之一的朱栴,竟是個大文豪!

2024-05-08歷史
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寧夏同心縣韋州一帶的羅山腳下發現一處古墓,墓室內隨葬品被盜掘一空,僅有壙誌一盒。
壙誌蓋正中豎鐫楷書「大明慶靖王墓」六字,四周為雲龍花紋。誌文載:「……王諱栴,太祖高皇帝第十五子也,母妃余氏,生於洪武戊午正月九日,二十四年辛未四月十三日冊封慶王,二十六年癸酉五月之國陜西之韋州,三十四年辛巳十二月徙國寧夏……」
王子不待在京城,怎麽跑到西北了?這就不得不提朱元璋的「以同姓治異姓」策略。
據史書載,「明興,高皇帝以宋為懲,內域削弱邊圉弗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閏位,於是大封諸子連邊陲」。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朱栴被冊封為慶王,就是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按照原本計劃,朱栴應該駐防寧夏(今銀川市),但當時賀蘭山西邊遊牧民族時常侵擾,銀川可是交戰前線,軍事壓力大,所以只能暫駐南邊的韋州城。
這一住不要緊,他還喜歡上了這個塞外小鎮,在他眼裏,「寧夏卑濕,水泉惡,乞仍居韋」,但這個想法可沒得到皇帝批準,暫駐韋州9年後,還是遷回了銀川。
朱棣當了皇帝以後,對這些藩王嚴防死守,朱栴索性寄情於山水文學。他修撰了寧夏第一部誌書【(宣德)寧夏誌】,成為歷史上唯一親自撰寫地方誌的親王,還留下大量詩文。
比如,描寫春天寧夏平原漢渠灌溉網雪水溶溶、楊柳青青的【漢渠春漲】:
神河浩浩來天際,別絡分流號漢渠。 萬頃腴田憑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鋤。 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風柳眼舒。 追憶前人疏鑿後,於今利澤福吾居。
還有描寫塞外旖旎景色的【黃沙古渡】:
黃沙漠漠浩無垠,古渡年來客問津。
萬裏邊夷朝帝闕,一方冠蓋接鹹秦。
風生灘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際遠,濁流滾滾自昆侖。
他也借景抒發時移世變、時運不濟的感懷:「翠輦曾經此地過,時移世變奈愁何。秋風古道聞笳鼓,落日荒郊牧馬駝。」
或以詩詞慰藉自己那顆思鄉卻不能歸的心:「廿載住邊疆,兩鬢成霜,天邊鴻雁又南翔。借問夏城屯戍客,是否思鄉?」
……
如今,我們只能透過誌書和詩詞感知一代塞王的命運沈浮和喜怒哀樂。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攀)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責編:張永群
編輯:張雪瑜 範天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