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正值韓戰期間,7月26日晚,一架來歷不明的飛機盤旋在北韓東海岸元山港的上空。
飛機巨大的轟鳴聲立即引起了駐紮在此的誌願軍第九兵團的戰士們的註意,他們循聲跟蹤而去,一路追至萬年德山附近。
戰士們眼見飛機上投下一個降落傘。
隨著降落傘飄落於地,他們迅速包圍上去,才發現傘下站起一個人來。
此人很快便被戰士們押到了第九兵團政治部下轄的保衛部長丁公量的面前。
那麽,這究竟是個什麽人呢?
投石問路
丁部長上下打量著眼前的不速之客,見此人30來歲,面色慘白,神情緊張,隨身除了一個裝著幹糧和換洗衣服的背包之外,別無他物。
此人既然是飛機空投到此,那麽必定來自於美韓敵方的間諜。
可是既然是間諜,那麽他的行囊為何如此簡單呢?
想到這裏,丁部長下令讓戰士對此人搜身。
當戰士搜到他胸前時,卻發現有什麽東西好像在動,不由得臉色大變。
隨即,戰士從他的衣服裏取出了一個盒子,盒子上有幾個用來透氣的小眼,盒子裏面是一只鴿子,正發出輕輕的咕咕叫聲。
丁部長開啟盒子,取出鴿子。
他一眼就看到鴿子的右爪上綁著一個白色外殼的金屬制小筒。
丁部長30年代加入革命,後又任職於新四軍,一直從事情報方面的工作,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
他敏銳地判斷出:這不是一只普通的鴿子,而是一只用來專門傳遞情報的信鴿,金屬小筒就是用來裝情報的。
他擰開小筒,發現裏面有一種化學塗料。
他知道這種化學塗料塗在小筒上,就能夠讓小筒的外殼變成綠色。
這是一種間諜專用的示警工具,當信鴿飛回,小筒變成綠色時,那麽該間諜的派遣機關就會知道,該間諜已經被捕。
信鴿之所以能飛回來,是因為對方的反間諜機關在小筒裏面放進了假情報。
這個從飛機上空投下來的間諜顯然並不老練,他在被捕之際居然忘了使用化學塗料。
丁部長把鴿子重新放回盒子裏,然後冷冷地問面前的這個人道:誰派你來的?你的姓名?任務?
丁部長沒有看錯,這名間諜確實是個新手。他的眼睛裏面閃動著驚恐的目光,稍作遲疑之後便如實交代了。
原來,此人來自南韓的情報部門,名叫樸北時。
此次所要執行的任務有兩個:
第一,與一個名叫張瘋子的會道門頭目接頭,如果接頭順利就用信鴿回報平安。
第二,就此潛伏下來,等待信鴿傳回準確指令,按照指令中的時間和地點接應稍後到來的高級情報組。
丁部長又問道:你知道高級情報組的具體任務嗎?樸北時搖了搖頭。
丁部長卻點了點頭,他相信樸北時的交代是真實的,也是徹底的。
因為樸北時連電台和密碼都沒有帶來,也因為他的行動任務帶有投石問路的性質,符合美韓情報部門一貫的狡詐特點。
只是樸北時並不知道,張瘋子已經被我誌願軍擊斃。
引蛇出洞
丁部長迫切想要知道高級情報組的行動任務,那麽就必須將他們一網成擒。
要想抓住他們,就必須得讓樸北時趕快發出平安資訊,才能引蛇出洞。
想到這裏,丁部長讓戰士們先把樸北時押下去,自己則帶著鴿子去見九兵團的首長們。
首長們聽完情況匯報之後,一致同意了丁部長的引蛇出洞計劃。
在丁部長的曉以利害之下,樸北時答應配合。
帶著平安資訊的鴿子飛走了,只是它是否還會飛回,丁部長心裏也沒有底。
一晃兩個月過去了,就在丁部長快要不抱希望的時候,鴿子飛回來了!
丁部長緊張而又興奮地開啟小筒,一張卷著的小紙條出現在他的眼前。
紙條上赫然寫著:9月27日晚,東海岸鷹嘴山腳下。
根據這份情報,誌願軍再一次在鷹嘴山附近抓住了三名空投而來的特務,以及四袋物資。
經過仔細檢查,四袋物資中大多為電台元件。
丁部長明白,這次終於釣到了大魚。
丁部長下令將三名特務分開審問,很快便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這三名特務分別是負責電信聯絡的組員孫憲,負責搜集情報的組員裴某,以及組長權某。
三人之中,孫憲原為北韓勞動黨黨員,是元山市的一名中學教師。
韓戰爆發之後,他被韓軍俘虜。
在韓軍情報部門的洗腦下,他學習了相關的特務知識,成為南韓情報部門的間諜。
孫憲意識到自己被欺騙之後,一直想找機會脫離南韓情報部門的掌控。
此次被俘,他也就順理成章地投誠了。
根據孫憲的交代,此次他們這個的高級情報組,直屬美國中央情報局駐日本情報機構。
他們所要執行的任務,就是搜集中朝軍隊在北韓東海岸的兵力部署,配合駐日美軍司令部制定代號為「852」的登陸作戰計劃。
除此之外,孫憲還一股腦兒地交代了電台開通聯絡的時間,頻率和呼號,以及電文中約定的加密安全訊號。
這個安全訊號就在於,每份電報的第12個字與第13個字之間,必須插入「馬在奔跑」的字樣,才能表示電文的真實性和安全性。
丁部長陷入了沈思之中。根據早前獲悉的情報,他對這個「852作戰計劃」的大致情況有所了解。
艾森豪威爾於1952年當選為美國總統之後,明確提出,希望美國能夠盡快體面地結束韓戰。
由此,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為了配合這位即將上台的新總統,便打算發起更大規模的登陸作戰行動,企圖畢一役而盡全功。
852作戰計劃正是由克拉克親自稽核制定的。其中包括對中朝軍隊發起的正面強攻,和側面登陸攻擊計劃。
該計劃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要切斷中朝軍隊的後路,迫使誌願軍撤回到鴨綠江以西的中國領土。從而占領北韓全境,迅速結束韓戰。
在北韓的東、西兩側海岸線上,可以作為登陸的範圍有近800公裏。
美軍究竟會從哪裏登陸呢?
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再加上縝密客觀的分析,丁部長心中逐漸醞釀好了一套完整的應對方案。
李代桃僵
第九兵團首長充分聽取並肯定了丁部長的應對方案,並讓他緊鑼密鼓迅速開展行動。
丁部長方案的具體內容就是:選拔三名經驗豐富的我軍偵查員取代高級情報組,在丁部長的領導和孫憲的配合下,將假情報發送給美軍情報機構,使其無法制定正確的登陸作戰計劃。
三名偵查員很快到位,孫憲也表示願意全力配合,丁部長李代桃僵的方案開始正式實施了。
為了避免美軍情報機構透過發報手法鑒定發報員的身份,丁部長決定,以後所有電文的收發,都由孫憲一人完成。
出於謹慎,孫憲在發報的時候,三名偵查員會在旁同時監聽。
在丁部長的指示下,給美軍情報機構的第一份電文發出了。
該電文以組長權某的口吻表示:情報小組已經安全降落,並且得以順利潛伏下來。但是配備給小組的發報機摔壞了,而且目前欠缺補給,希望能夠盡快提供,以便開展工作。
該電文同時報告了補給地點的座標。
這個補給地點在附近雲霞山的一處山頂空曠地帶,是以丁部長為首的五人小組透過反復偵查和對比,精心挑選出來的。
此處便於飛機空投,同時也是美軍情報機構考察高級情報組潛伏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
換句話說,如果空投地點比較偏僻,那就說明高級情報組存在著較大的被偵破的風險,搜集情報的工作也將會有很大的難度。
美軍情報機構最終認可了雲霞山的空投地點,可謂初戰告捷。
在之後的數次往來聯系中,丁部長和組員們對美軍的電文反復琢磨,按照他們的習慣用語來擬定發出的電文。
正是出於這樣的小心翼翼,美軍情報機構一直沒有對五人小組產生懷疑。
但是,美軍情報機構同樣也十分審慎,經常要求更改聯絡時間和空投地點,五人小組為此經常背著電台長途跋涉。
由於五人小組所虛構的假情報,使得美軍情報機構在加以分析之後,始終無法確認可以開展「852登陸作戰計劃」的戰場條件。
這也就為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在北韓東、西海岸的兵力布防和工事構建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至1953年3月,我誌願軍在東海岸布置了兩個軍共十萬兵力,在西海岸布置了六個軍以及北韓人民軍的一個軍團共三十余萬兵力,防禦工事達到千余公裏,並得到了徹底的穩固。
在中朝軍隊做好了嚴陣以待的準備之後,五人小組經過反復調查和確認,由丁部長親自執筆,又發出了一份重磅電文。
該電文中說,權某和裴某透過不懈的努力,在元山一帶獲取了中共軍隊高級軍官的筆記本,由此也獲得了準確的中朝軍隊兵力部署的相關情況如下:
中朝軍隊在東海岸有三十萬兵力,在西海岸則有七十多萬兵力。他們儲備的糧食可堅持八個月以上,看來是做好了長久作戰的準備。
該電文中還說:高級情報組會進一步加強情報搜集工作,並期待聯合國軍早日發動兩棲登陸作戰行動,屆時一定予以策應。
電文發送完畢之後,丁部長和組員們忍不住哈哈大笑。
而美軍情報機構收到電文後,卻不禁大驚失色。
他們經過認真地分析之後得出了如下結論:中朝軍隊在北韓半島東、西海岸已有百萬之眾,他們將會最大限度地抵禦聯合國軍的852兩棲登陸軍事行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啟動852作戰計劃,預測美國政府要追加接近80億美元的軍費,而韓戰至少也要拖到1955年。
並且,聯合國軍即便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這份聲稱根據「潛伏在北韓的高級特工」所提供的情報,而做出的戰略分析報告,於1953年3月28日出現在美國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的辦公桌上,情報密級:絕密!
隨即,杜勒斯將這份分析報告轉給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
面對著這份言之鑿鑿的報告,艾森豪威爾如同泄了氣的皮球,一籌莫展,進退兩難。
經過為期數天的內閣及參謀長聯席會議反復商討之後,艾森豪威爾最終不得不下令取消「852兩棲登陸作戰計劃」。
五人小組於1953年4月4日收到了來自美軍情報機構的回電:聯合國軍即將恢復與中朝的和談,同時取消登陸作戰計劃。
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極不情願地在【北韓停戰協定】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這也意味著關於稱霸世界的美軍,第一次沒有取得勝利。
而丁公量部長作為中朝談判代表團的一員,則親眼見證了這一光榮的歷史時刻。
在那一刻,他的心中感到無比地驕傲和自豪。
小結
美國於四十年後,也就是1994年解密了部份韓戰的絕密檔,這其中就包括五人小組所發出的那份重磅電報。
因為登陸作戰計劃最終沒能實施,所以,美軍情報機構也無從確定這份電報的真偽。
也就是說,四十年來,這份虛構的假情報一直被美軍情報機構當成絕密檔存檔。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西點軍校將【孫子兵法】列為必讀經典就是明證。
只是美國人不太熟悉和了解,中國還有一本書叫做【三十六計】。
盡管在近現代,中國曾經落後挨打。但是,中國文化中的謀略卻仍然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並終將幫助中國重新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