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舅母96歲申請去台灣,周總理請示中央後,毛主席特批四個字

2023-12-18歷史

前言

圖|汪日章

1964年的一天,周總理接到了一封浙江奉化寄來的信。

寫信的人是著名的民主人士、 杭州國立藝專校長 汪日章寫來的,信中除了表達了自己想要再提起畫筆的願望外,還提到了一件事。蔣介石的舅媽蔣妙月已經96歲高齡,如今丈夫去世,女兒也出嫁,一個人生活的很是淒涼,希望能夠赴台同她視若親子的蔣介石會面。

當年,蔣介石離開大陸前往台灣之前,也曾希望舅母蔣妙月一同去,但當時蔣妙月已經年過八旬,不願意折騰,因此沒有跟隨。

汪日章考慮到蔣妙月年事已高,想到周總理為人通情達理,應該會支持,所以才特別寫了這封信。

周總理在北京接到信後,予以高度重視,立即致函給當地政府,要求照顧蔣妙月衣食起居,並安排她赴台事宜。

既是舅母,又是姑姑

要說回來,蔣妙月不僅僅是蔣介石的舅媽,同樣也是汪日章的舅媽。

汪日章本身身份也很特殊,他不僅當過蔣介石的秘書,還同蔣介石有親屬關系,1949年4月,蔣經國曾邀請汪日章赴台,但汪日章在廣州時接到家裏打來的電報「 母病危,速回歸 」,因此未選擇赴台。

幾人之間的親屬關系,還要從蔣介石父親那一輩兒說起。

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是浙江寧波奉化溪口鎮十甲富戶之一,因為本就是從祖上繼承家業,所以家庭很是闊富裕。

蔣肇聰一生曾娶了三任妻子,原配徐氏,育有一子一女,徐氏故去後,蔣肇聰又續娶孫氏,然而不久之後又病故,第三次續娶,蔣肇聰經人介紹認識了小他22歲的王采玉,王采玉即是蔣介石生母。

從父親這一輩兒源頭來論,蔣妙月其實應該還算是蔣介石的族姑。

不過,蔣妙月後來嫁給了 孫琴風,孫琴風是蔣肇聰續娶妻子孫氏的兄弟,所以蔣介石從輩分上講,應該叫孫琴風舅舅,所以姑姑蔣妙月自然又成為舅母。

至於汪日章,他的母親是孫琴風的堂妹,所以理所當然的也應該叫孫琴風舅舅,所以蔣妙月又是汪日章的舅母。

另外汪日章同蔣介石還有一層關系,即汪日章的姐姐後來嫁給了後竺村的竺芝馨為妻,而竺芝馨又是蔣介石妹夫竺芝珊的胞兄,所以蔣經國、蔣緯國見了汪日章,都得叫一聲舅舅。

所以這樣一來,關系自然也就再清楚不過,反正大家都是親戚。

另外說回到一開始。

蔣介石對姑姑蔣妙月,確實有著非同一般的情感,甚至可以說是視為親生母親,這又是什麽緣故呢?

這還要從蔣介石小時候說起。

王采玉嫁給蔣肇聰後,育有兩子兩女,其中長子即是蔣介石,幼名喚做瑞元。

圖|王采玉

據說蔣介石幼年時十分頑皮,一點也不像是其弟瑞青,就連蔣介石年長時談到這個弟弟時,也稱弟弟聰慧。只是沒想到的是,瑞青三歲時不幸夭折,讓王采玉頗為傷心,一直到後來蔣介石扶搖直上,母親王采玉依然不住念叨這個孩子,還讓蔣介石將兒子蔣經國過繼給這個弟弟為子嗣。

蔣介石小時候頑皮到什麽程度呢?

3歲時為了量自己喉嚨有多深,竟然把筷子插進喉嚨大半,多虧被人發現的早,這才幸免。5歲那年冬天,看到家裏院子中擺著的大缸裏面有浮冰,爬上去伸手就撈,不料踩翻了凳子,人一頭栽倒缸中,等被人發現撈出時,已經是奄奄一息;8歲時父親去世,別人都傷感,唯獨他依然嬉笑打鬧,惡作劇不斷,時間一長,周圍的人都稱「瑞元無賴」。

為了頑皮搗蛋這回事兒,蔣介石沒少遭母親訓斥。

可蔣介石小時候也確實是聰明,每次見母親一發怒,就往舅父孫琴風家裏跑。

因為都是溪口老家親屬,孫琴風與蔣肇聰家往來始終不曾中斷過,關系始終很親近。

孫琴風、蔣妙月夫婦沒有孩子,所以對蔣介石也很喜愛,也樂意護著他,據蔣介石回憶,舅母蔣妙月燒的一手好菜,一直到他晚年以後還有諸多回味。

蔣介石15歲時,母親托人說媒,聘娶了巖頭村毛鼎和的女兒毛福梅為妻,期盼自己這個兒子能夠收收心,但那時蔣介石年齡也不大,對這樁婚事並不是很上心,夫妻兩人結婚後矛盾也很多。

每當這個時候,都是舅母蔣妙月站出來說和。

圖|蔣介石與蔣經國

不過也很遺憾,蔣介石雖然對舅母有很深的感情,但自始至終與毛福梅的關系很差。

蔣妙月後來還清楚的記得,蔣介石同毛福梅離婚的事兒。

1927年8月,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回到溪口老家,向毛福梅提出離婚,當時蔣介石為了爭取支持,要娶宋美齡為妻,可毛福梅性情也很剛烈,無論怎樣說也不同意,蔣介石也無奈,只好去請了舅父舅母來勸。

蔣妙月後來對人說:

「當時毛氏的情緒很激動,蔣介石也很不耐煩,二人頂牛頂得很厲害。她和丈夫做雙方面工作,最後以毛氏「離婚不離家」為條件,雙方都作了讓步,才達成協定,在離婚書上簽了字。」

蔣介石之所以要同毛福梅履行手續,主要是為了應宋美齡的要求,因為宋美齡信奉基督教,必須是一夫一妻,所以蔣介石必須同原配割斷關系。

當時奉化縣的縣長徐之垚親歷過這樁往事,並在這份協定離婚書上簽了自己的名字,據徐之垚的老友留日同學、奉化東山村人張明鎬回憶,當年他到縣府辦事,徐之垚曾神秘兮兮的拿出這份離婚協定書來給他看,還對他說:

「本老爺三生有幸,辦此千古大案。」

當時張明鎬還笑著調侃徐之垚:

「貴老爺若在這份協定離婚書上批個‘不準’二字,必定流芳百世,揚名千古。」

徐之垚也笑著說道:

「敢問閣下長幾個腦袋,敢和蔣總司令較量?」

不管如何,蔣介石在這件事上總是虧欠毛福梅,他對毛福梅始終很是照顧,聯系也始終不曾中斷過。

搭救蔣介石

不僅如此,孫琴風、蔣妙月夫婦還救過蔣介石的命。

1906年,年僅19歲的蔣介石突然提出要東渡日本求學。

盡管王采玉心中頗為不舍,但她同樣渴望自己這個兒子能夠洗心革面,光耀門楣,於是砸鍋賣鐵,供蔣介石赴日留學。

圖|蔣介石

而蔣介石在日本求學這段日子,正是清王朝最後幾年。

蔣介石在東京振武學校學習期間,結識了陳其美,在陳其美的影響下,蔣介石自然也走上了反清之路,並加入了同盟會,因積極投身民主革命,蔣介石後來得到了孫中山的器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滿清專制政府,但因為革命的力量薄弱,袁世凱趁虛而入,不久後即竊奪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

當時袁世凱取得總統寶座後,急於大權獨攬,但以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為首的革命黨人為了遏制袁世凱的權力,采取了內閣制,在孫中山退位後,以宋教仁為首的同盟會領袖聯合了幾個革命團體,組建了民國第一大黨國民黨,並在1913年的國會兩院選舉中獲得大勝。

1913年3月,宋教仁受袁世凱邀請赴北京,結果被刺殺於上海火車站。

宋教仁遇刺事件的直接結果就是引發了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與以孫中山、李烈鈞為首的革命黨人的南北對立。

孫中山從日本回國後,決議領導二次革命,興兵討袁。

本來蔣介石當時因暗殺陶成章事件出逃日本,見到國內革命運動風起雲湧下也回到國內,參加了陳其美在上海組成的討袁大軍。

形勢上對革命黨人那是很不利的,袁世凱本就擁有很強的軍事實力,加上當時國民黨人內部也分歧不斷,對於是否出兵討袁一事有人持反對意見,一直到袁世凱徹底完成調兵遣將、軍事部署,徹底撕破臉皮,國民黨內部才形成了統一意見。

袁世凱派兵進攻九江,江西都督李烈鈞被迫自衛。

1913年7月16日,陳其美在上海也掀起了反抗袁世凱的行動,當時蔣介石被派往遊說袁世凱部93團,然而最終只有93團的一個營參加了後來攻打江南制造局的行動。

1913年7月23日,蔣介石率兵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當時駐防江南制造局的,是袁世凱的北洋精銳鄭汝成部。因為兵力嚴重不夠,加上在指揮上確實有問題,蔣介石攻打江南制造局不僅不順利,反而還損兵折將。

眼見沒辦法取勝,蔣介石無奈率部撤退至寶山、吳淞一帶。

因為軍事力量整體懸殊,二次革命終造失敗,孫中山、陳其美被迫流亡日本,袁世凱更是懸賞五萬大洋捉拿陳其美。蔣介石當時也在革命黨人的掩護下,逃到了溪口老家避難。

在上海,袁世凱更是下令給鄭汝成,不惜一切代價追剿革命黨人,鄭汝成對攻打江南制造局的蔣介石印象深刻,特地貼出布告,懸賞2000大洋捉拿。

為了躲避追兵,在很長一段日子裏,蔣介石就是躲在舅舅孫琴風、蔣妙月家中,夫婦兩人對這個孩子更是百般呵護,不僅讓蔣介石躲在閣樓上,還時不時的送去衣食。

當時,奉化縣府接到告密,聲稱蔣介石躲在肖王廟孫琴風家中,縣府的武秀才丁誌國帶著兵丁到了孫家裏外搜了一圈,後來更是要上閣樓去艘。

舅母蔣妙月大驚之余,立即上前攔住,這也讓人意識到,閣樓之上必然還藏著一個人,好在帶頭的丁誌國本身同情革命黨人,他上樓後同蔣介石打了個照面,然後下來對人說:

「樓上沒人,我們換個地方搜。」

臨走時,丁誌國拉住蔣妙月囑咐:

「趕緊讓他離開奉化,這裏已經不安全了。」

丁誌國帶人離開後,蔣妙月立即安排蔣介石出逃,並為他爭取到了教會學校爭取到了赴日留學的機會,不僅如此,孫琴風夫婦還變賣了家裏的20畝田產,以資助蔣介石。很顯然在舅舅、舅媽的眼中,他們已經將蔣介石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看待。

就這樣,在舅舅、舅媽一家的掩護下,蔣介石才順利逃到了日本。

對於這些往事,蔣介石顯然記憶深刻,他心裏始終念著舅舅、舅媽的恩情。

1949年,蔣介石兵敗如山倒,在撤往台灣前,蔣介石特意派汪日章到溪口去,打算將舅父舅母全部都接到台灣去,但老兩口當時年歲已經不輕,加上故土難離,因而沒有答應。

不過,汪日章也沒有動身赴台。

圖|蔣介石

1949年4月,蔣經國專程派人去請汪日章動身,但到了廣州後,汪日章接到了家裏的電報:

「母病危,速回歸。」

汪日章後來急匆匆回到老家。

1963年,汪日章回到溪口去探望舅父舅母,沒想到到了以後,看到的卻是滿景淒涼,舅父孫琴風當時已經去世,家裏的幾個子女也都不在身邊,只剩下一個年過九旬的蔣妙月還在,生活十分艱難。

汪日章確實是動了惻隱之心,思來想去,他決定將舅母蔣妙月送到台灣去。

蔣妙月一聽也很高興,立刻便答應下來。

可當時的情況下,想要完成這一壯舉十分困難,畢竟台灣同大陸之間尚未建立聯系,汪日章想到了平日裏就十分和藹的周總理,決定冒險寫信給他,希望國家能夠幫助解決這一困難。

汪日章在信中詳細的說明了自己同蔣介石、蔣妙月一家的關系,並以老太太的口吻提出訴求:

「如果條件允許,我希望到台灣去。」

周總理雖然平日裏工作繁忙,但在接到信的剎那,還是立刻做出了布置,並指示有關部門派人專程趕往奉化肖王鎮照顧,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周總理還特別命人將老太太接到上海,悉心呵護。

至於蔣妙月到台灣一事,周總理則是反復考慮,猶豫很久,畢竟蔣介石、蔣妙月身份極為特殊,如果直接就這麽送到台灣去,人民群眾會怎麽看待這件事。

圖|毛主席與周總理

周總理後來將事情匯報給中央,請毛主席來定奪,毛主席看到報告後,也思索良久,最終在報告上批示了4個字:

「以禮相送。」

對於兩岸關系,毛主席、周總理顯然是有自己的考量。

在建國初期,毛主席確實籌劃武力解放台灣,那時蔣介石兵敗如山倒,我軍兵峰正銳,華東軍區副司令員粟裕也向中央匯報了 解放台灣的具體實施步驟和各項攻台作戰的準備情況。毛主席立馬就拍板決定:

「解放台灣的戰役由粟裕負責具體實施。」

不僅僅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當局認為台灣朝不保夕,就連美國遠東情報局也忍不住發出哀嘆:

「台灣將於7月15日以前遭受中共全面攻擊,由於政府軍隊渙散,民心浮動,中共將於發動攻擊後數周之內順利奪占台灣。」

不過,因為韓戰爆發、美國人幹預加上誌願軍出兵北韓,導致了武力解放台灣喪失了機會。

圖|蔣介石

曾任中聯部部長的王力就曾回憶毛主席對他說過的一句話:

「毛澤東同我講過,這是中國共產黨七大後所犯的第一個大的歷史錯誤。當時,蔣介石在台灣立足未穩,美國人也從台灣撤走了第七艦隊,本來是解放台灣的最好時機,但是我們喪失了時機。……在大陸,蔣介石輸了,我們贏了;在台灣,我們輸了,蔣介石贏了。這是一個大的歷史錯誤,是不能挽回的錯誤。但是我們同蔣介石還有兩個共同點,第一中國要獨立,第二中國要統一。這個統一就不能不是長期的了。」

所以後來為了解決台灣問題,黨中央毛主席決定采取兩手準備,一種是仍不放棄軍事,另外一種就是采取和平談判的方式。

而在毛主席看來,讓蔣妙月到台灣去與蔣介石團聚,無疑也是一次釋放善意的舉動。

周總理得到中央指示後,立即展開同台灣方面的聯系,並得到蔣介石回應。

1965年,在周總理安排下,已經96歲高齡的蔣妙月在侄子王仁和的陪同下,坐上了開往台灣的輪船。

在船抵達港口時,蔣介石不僅親自迎接,還把老人安排在台北官邸住下, 蔣妙月自此便在台灣生活,一直到去世入土為安。

一直到今天,在談論起這件事時,人們總是這樣說:

「周恩來總理為祖國的寶島台灣送去了一縷統戰的曙光。」

蔣妙月赴台這件事看似不大,但在兩岸關系尚處於冰凍情形下,蔣妙月可以說是開了一個先河,她是祖國大陸首位踏上台灣領土的人,也就此開啟了兩岸關系溝通交流的篇章。

從這方面來看,蔣妙月老人也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