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為何能成為一代偉人?美國記者斯諾揭秘:他手握四張王牌

2024-04-24歷史
1970年8月,著名美國記者艾德加·斯諾來到了中國存取,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斯諾第三次來到中國,同時也是此生的最後一次來華。
在首都北京,斯諾又一次見到了他闊別多年的老朋友毛主席,並在毛主席的熱情邀請下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共同檢閱部隊。
對於一個外國人,尤其是一個美國人來說,這樣的禮遇不僅是前無僅有的,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對斯諾這位中共的老朋友而言,卻是理所應當的。
在數個月的存取中,斯諾滿懷著熱忱與好奇再一次的采訪了他的老朋友-毛主席,並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全部記錄了下來。
在他的種種記載中,人們不僅得以一窺偉大領袖的風範,更能解開一個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那就是毛主席為何能成為一代偉人。
對於這個問題,斯諾在他的記錄和書籍中直言:那是因為毛主席手握四張王牌!
那麽,這四張讓毛主席成為一代偉人的王牌分別是什麽?
1936年7月,31歲的美國記者艾德加·斯諾第一次見到了傳說中的紅軍領袖毛主席。
對於這次會見,斯諾後來在文章中將其形容為一場冒險,在那個紅軍被國民黨汙名化為「赤匪」的年代,作為一個外國人的斯諾在對紅軍毫不了解的情況下,不顧自身安危,跨越了重重封鎖線來到了偏僻而貧瘠的陜甘寧邊區,這不能不說是一場巨大的冒險。
然而,巨大的冒險背後也往往隱藏著巨大的收獲,在陜北蘇區,紅軍的臨時首都保安,斯諾見到了傳說中的紅軍領袖,剛剛43歲的毛主席。
斯諾後來在書籍中,是這樣描繪他對毛主席的第一印象的:
「面容瘦削,個子很高,一頭濃密的黑發,看起來很像一個知識分子」。
在之後的幾次交往中,斯諾也多次提到了毛主席知識分子的一面,在他的筆下,毛主席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尤其對歷史與哲學有著異乎尋常的深入研究。
斯諾在文章中所說的這一點,正是毛主席能夠成為偉人的第一大原因,即博覽群書,有著淵博的學識。
從學生時代開始,毛主席對於閱讀,尤其是對文史一類書籍的閱讀,有著超乎尋常的癡迷,比如在很小的時候,他就已經閱讀了【三國】、【水滸】、【隋唐演義】這一類的文學著作。
等到成年之後,他便開始系統的閱讀各朝代的歷史典籍,諸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可以說是百讀不厭。
除了文史書籍之外,毛主席最感興趣的便是哲學,在哲學的學習上,毛主席並不僅僅局限於對中國古代哲學,諸如【老子】、【莊子】的學習,對外國哲學,諸如康德,黑格爾,盧梭等人的著作也廣泛涉獵。
深入而廣泛的閱讀與學習,不僅讓毛主席擁有知識分子的淵博學識,也讓他擁有了作為一個偉大領袖的基本素養。
「毛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斯諾在與毛主席熟識之後,毫不吝嗇的贊揚道。
斯諾認為,一個偉大的領袖在軍事和政治上,必須要具備常人所沒有的先見之明,而這也正是毛主席能夠成為偉人的第二個原因,即毛主席充分的具備這種先見之明。
在相識不久時,毛主席曾經對斯諾做出過一些政治上的預測,比如國共將會在不久後展開合作,中共也將會進一步的發展壯大等等。
毛主席說這話的時間是1936年,當時,中共剛剛結束了長征,在陜北落腳。在內,剛經歷了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鬥爭,在外,國民黨中央軍、晉綏軍將陜北圍的水泄不通,想要將中共困死在這裏。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革命的火種可以說是岌岌可危,包括斯諾在內的許多人都對中共未來的命運感到不容樂觀,更不要說發展壯大了。
然而,就在幾個月之後,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迫同意國共合作抗日,中共也得以由此在陜甘寧邊區一步步的發展壯大。
如果對於中共未來命運的推測,只是初步體現毛主席的先見之明,那麽,對抗戰以及未來國家局勢的預言,則是向世人充分的展示了這一點。
1939年時,斯諾再次來到延安,此時,抗日戰爭已經進行到了最為艱苦的階段,國內國外各種「亡國論」甚囂塵上,就連作為社會主義老大哥的蘇聯,也與納粹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準備對法西斯的侵略行為袖手旁觀。
然而,毛主席卻在這種情況下,向斯諾預言道,蘇聯不會成為德國的盟友,以及日本在將來會侵略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甚至是美國。
而中國盡管目前的處境艱難,但最後一定會取得勝利,不會像許多人所鼓吹的那樣「亡國滅種」,而且在戰後,中共將會成為亞洲東部一支主要的革命力量。
斯諾後來真誠的記錄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是一件天方夜譚且很好笑的事情」。
但歷史再一次的向他證明了毛主席的偉大,兩年之後的1941年,德國撕毀了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蘇聯,蘇聯開始了衛國戰爭,而日本也在同一年的年底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美國隨即宣布參戰。
美蘇兩大國的參戰,一舉改變了二戰的戰局,日本的失敗此時已經註定,戰敗僅僅只是時間問題。
盡管此時中共還沒有像毛主席說的那樣,成為亞洲東部主要的革命力量,但斯諾此時對毛主席已經是敬佩的五體投地,毛主席一而再再而三的精準預言,讓他相信毛主席擁有著許多偉大領袖所必須具備的先見之明。
同樣的,他也相信中國共產黨將會在毛主席這位偉大領袖的帶領下,走向最終的勝利,因此,當1949年得知中共取得全國政權,建立新國家以後,斯諾並不為此感到十分意外,他認為「這是毛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所預見到的」。
具備天才般的軍事和政治素養,固然是毛主席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成為一代偉人的直接原因,但這卻並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毛主席能夠成為一代偉人的最根本原因,既不是以上所說的淵博學識,也不是具備天才般的軍事素養,這些固然重要,但卻不是最深層次的。
最深層,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毛主席充分的認識到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性,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簡而言之,他是一個真正將人民群眾放在心裏,且真正做出實踐,言行合一的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的王侯將相、文人騷客,口中稱贊著「人民」,然而,不管是「民為貴,君為輕」的原始民主思想也好,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也罷,都只是停留在口頭階段。
一旦涉及到這些封建地主階級的具體利益,那麽,「以民為本」立刻就成為了一句空話,「民」也就變成了「賊」或者「刁民」,成為了被犧牲、被鎮壓的物件。
只有毛主席,在煌煌五千年的中華歷史上,第一次給予了最廣大人民應有的利益和尊重,他高舉著土地革命的大旗,將那些耀武揚威了上千年的封建地主們一個個打倒在地,將土地分給了窮苦的人民群眾,真正做到了直面核心問題,向舊勢力,舊制度作徹底的決裂。
只有像這樣將實實在在的利益分給廣大的人民,才算真正的以民為本,哪怕是在建國之後,毛主席也依然時刻擔心「人民是否能始終當家做主」的問題,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做決策。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從不缺乏知識淵博,學貫古今的先哲,也不缺少能征善戰,運籌帷幄的統帥,更不缺秦皇漢武般雄才大略的統治者,然而,能夠同時具備以上三者,又能夠真正以民為重,堅持不動搖的就只有毛主席。
「你把人民放心間,人民將你高高舉起」。這就是毛主席能夠成為一代偉人的第三個秘訣,他是一個屬於人民的人。
除以上三個原因之外,斯諾提到的毛主席能成為一代偉人的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毛主席能夠精準掌握中國的具體國情、註重實際。
關於這一點,斯諾是這樣評價毛主席的:
「對中國大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了解,遠勝於同時代的任何人」、「比任何一國的元首更了解自己的國家」。
毛主席的註重實際一是體現在文章中,早在三十年代,毛主席就寫下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主張調查實踐,反對照本宣科的教條主義,其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名言至今振聾發聵。
毛主席在文章中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從少年時期開始,毛主席便熱衷於到農村窮遊,走家串戶,幫農民做工,與農民交談,為了窮遊,甚至還行乞過。
到了土地革命時期,他更是跑遍了湖南老家的幾個縣城,根據親身調查體會,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成為了後來指導農民運動的重要檔。
當時在中共黨內,有著許多知名的理論家,他們或是留蘇,或是留法,然而,這些言必稱「俄國革命」,口必稱「外來經驗」的人,卻始終不能解決中國革命的主要問題,甚至還因為教條主義險些將紅軍搞得全軍覆沒。
最終,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本土派」的毛主席,透過對占大多數的中國農民和中國農村的深入了解而成功領導了中國革命,可以說,這是歷史的必然。
對於教條主義,毛主席曾經有一個粗俗但形象的比較:「教條主義連牛糞都不如!」
因此,在建國之後,毛主席也依然保持著調查實踐的工作作風,在斯諾的筆下,整個1960年,毛主席只有4個月的時間在北京,其余時間都在全國各地視察,不是會見基層幹部,就是到工廠、公社、托兒所去了解情況,力圖掌握國情,並以此做出決策。
知識分子的淵博學識,天才的軍事和政治素養,以人民為本的理念以及對中國國情的深刻了解,這四點正是毛主席能領導中國革命勝利的王牌,也是他能成為一代偉人的秘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