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許世友當南京軍區司令員時,不願在火葬倡議書簽字,毛主席:可以

2024-01-13歷史

在1956年的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一份關於國家機關領導人死後實行火葬的倡議書在中央領導人之間悄然傳遞。

毛主席率先在倡議書上簽名,接著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真等中央領導人也紛紛響應。這一行動的訊息傳出後,那些當時不在會場的機關領導甚至專門打電話表示要簽名。

而在中共八大會議召開後,這份倡議書也傳到了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的手中。

許世友對中國傳統的土葬方式深感執著,他拒絕在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火葬,並向毛主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許世友說:「主席,我希望能夠和我母親一起下葬,我想陪在她身邊。

」毛主席深知許世友的孝心,聽完他的請求後,他溫和地問道:「你今年多大了呢?」

許世友的回答簡單直接:「52歲。」毛主席鼓勵他:「你還年輕,未來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然而許世友態度堅決:「我的一生都致力於盡忠盡孝,唯一的心願就是在我母親身邊安息。

」被許世友的情感深深打動,毛主席答應了他的請求:「好的,讓你的靈魂在黃土之下得到安息吧。」許世友為何堅持選擇土葬?

他的葬禮又是如何舉行的呢?

許世友,1906年出生於河南新縣的一個貧困家庭,家中有八個孩子,只有他活了下來。他自小吃了很多苦頭,但他深記父親的遺言:無論如何都要孝順母親。

母親成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他永遠的牽掛。從少林寺學藝回來後,他為了報答母親,二話不說,娶了母親指定的媳婦,這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風光的一刻。

在當地紅軍的隊伍中,許世友的名字為人所知。黃麻起義後,他的「通緝令」懸掛在每個角落。然而,敵人抓不住他,便轉而攻擊他的母親。

鞭打、質問,母親始終保持沈默。得知這個訊息,許世友立刻讓人替自己寫了一封信給「清鄉團」頭目,措辭嚴厲,語氣堅定。

頭目看完信後,臉色大變。他知道許世友是個不怒自威、雷厲風行的人,怕遭到報復,於是偷偷釋放了許母。那個夜晚,許世友見到衣衫襤褸的母親,立刻跪下磕頭,淚流滿面地說:「娘,是我連累了您,讓您受苦了。

許母理解兒子的事業並表示支持,讓他們短暫的相聚充滿了感激之情。然而,隨著戰鬥的失敗,紅四方面軍不得不離開,許世友再次回到家中與母親相聚。

這次的相見讓他心情沈重,他無法預測自己何時歸來,甚至不確定是否還能活著回來。

看著母親,許世友輕聲詢問:「娘,我得離開了,您讓我走嗎?」母親回答:「孩子,娘不阻攔你,你去吧。共產黨替咱們全家報了仇,你參軍,娘心裏很高興。

戰場上可不講情面,你要小心謹慎……」許世友重重地點了點頭:「娘,您自己多保重,我會回來見你的。」然而,誰也沒有預料到,這一別就是20年。

許世友在革命隊伍中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多次擔任敢死隊隊長,並逐漸成為了軍隊中的高級將領,深受毛主席的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擔任了山東軍區司令員,並在1952年忙完所有事情後,終於有機會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

對於母親,他已經20年未曾相見,內心除了深深的愧疚,還是深深的愧疚。

當許世友即將抵達家門口時,突然看見一位老婦人背著柴下山,他仔細一看,立刻奔上前去,跪在老婦人面前喊道:「娘,我回來了。

」原來,這位老婦人就是許世友的母親。許母有些驚訝:「你是三伢子?」許世友答道:「是我啊娘,您受苦了……」在家裏待了三天後,許世友決定將母親接到濟南,讓她享受更好的生活。

在濟南,許母習慣了自己動手的生活,堅決要求許世友將她送回鄉下。許世友明白母親喜歡忙碌,不便打擾,只好答應。

1957年,許世友回家探望母親,為了感謝鄉親,他特意購買了一頭豬。在家中,他陪伴母親兩天兩夜。臨走時,母親囑咐他:「三伢子,回去後要認真工作,不辜負毛主席的信任。

」許世友承諾一定會做到,然而,這次分別竟成永別,讓人痛心不已。

1959年,許世友在工作時收到了家鄉傳來的噩耗,他的母親去世了。他深感悲痛,立即想要回家探望,但由於政務繁忙,無法成行。

他於是讓兒子許光代他回家,為母親盡孝。事情過後,許光回到南京,對許世友說:「奶奶臨終前一直喊著你的名字。

」聽到這句話,許世友決定親自回到家鄉,悼念母親。他跪在母親的墓前,深深地磕了幾個頭,然後用鐵鍬為墳墓加了土,輕聲地說:「娘,我生前盡忠,死後一定盡孝,埋在您的身邊。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1979年,許世友已經預感到自己的時日不多,於是他為自己的兒子許光寄去了50元錢,希望他能找到人幫自己做一副棺材。

許光很快在家鄉找到了一位老師傅,為父親準備了一副棺材。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世友的病情逐漸惡化,但他仍然堅持著自己的要求。

在1985年剛過元旦的時候,許世友透過秘書給黨中央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對於死後土葬,與母親埋在一起的願望,並表示自己生前已經為國家盡了忠,希望能死後對母親盡孝。

然而,盡管許世友的病情日益嚴重,黨中央始終沒有給予他回復。

「只允許這一次,下不為例。」遺憾的是,許世友已經無法看到這個結果了。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病逝,享年80歲。就在他去世後的第六天,中顧委副主任王震轉達了鄧小平的指示。

王震強調了幾個禁止:不舉行追悼會,不進行媒體宣傳,不讓家屬子女對外公開此事,不樹立紀念碑。對於這些要求,許世友的家人欣然同意。

那麽,許世友的身後事是如何安排的呢?

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肖永銀將新縣縣長、縣委書記等有關人員召集起來,請求他們協助安排許世友將軍的後事。雖然實際的操辦工作仍由南京軍區負責,但肖永銀強調了靈車的繞道和墓坑的提前修築,希望能夠在半夜下葬,以盡可能降低影響。

新縣縣長和縣委書記表示同意,並商定了具體的安排。1985年11月7日晚上零點,南京軍區副參謀長發出命令,車隊在夜色的掩護下,直奔許世友將軍的故鄉。

此時,工兵們已經提前修築好了墓坑,等待著將軍的靈柩。到達目的地後,眾人將許世友將軍的棺材安葬在預先設定好的位置,完成了這場莊重而神秘的儀式。

許世友的下葬棺材並非普通的木制棺材,而是由老戰友尤太忠在廣西深山老林中挑選了兩顆珍貴的金絲楠木制成。在他棺材裏,還有一些特別的物品,如一台收音機、一瓶茅台酒、一把獵槍、一百元錢和一塊手表。

人們普遍認為,這些物品將陪伴許司令,使他在任何地方都能暢通無阻:酒壯膽,槍打鬼,錢買路。

在王震的建議下,一年後,楊尚昆和徐向前以個人名義為許世友立了一座花崗巖石碑。範增用七個字寫下「許世友同誌之墓」。

許世友堅持要土葬,許道炎孫子說:「許世友將軍的忠孝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