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安:被朱元璋欽點的狀元,才當了20天,就被處以車裂之刑,為何

2024-06-08歷史

(本文內容均基於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參照來源。)

"狀元"在古代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耀,被視為學術與道德的典範,每位狀元都由皇帝親自在殿試中選拔。

傳統上,獲此殊榮的學者將獲得無比的榮譽和光明的前途,他們的名字將流傳千古,家族也因此得以顯赫。

明朝洪武年間,一位不幸的狀元在透過嚴格的考核,並最終得到皇帝的親自認可後。 本應步入仕途的頂峰的狀元,他的榮耀僅維持了短短二十多天。

最終,這位狀元不僅未能享受應有的尊榮和權力,反而被判了極其嚴酷的刑罰——車裂,這是一種極為殘忍的處決方式,意味著身體被分割為多部份。

他就是陳安,是歷史上實實在在存在的人物。

榮獲狀元,步入仕途

陳安,出身福建閩縣的年輕才俊,小顯示出過人的聰明才智和勤奮,他的詩文造詣尤為出色,年紀輕輕便已名聲在外,與林鴻、陳仲完等一同被譽為「閩中十才子」。

陳安的父親陳幻是一位有見識的鄉紳,當朱元璋廢除了元朝的舊科舉制度,重新選拔全國範圍內的優秀人才時,陳幻認識到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他鼓勵陳安趕考,希望他能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

根據明朝的科舉制度,參加科舉的學子需要經過層層篩選:先是院試,再是鄉試,最後才是全國範圍內的會試。

陳安從小便刻苦學習,對【四書五經】了如指掌,他的學識和才能在院試中就已顯現出色,輕松地透過了第一關。

接下來的鄉試對陳安來說同樣不在話下。他的文章深得考官好評,在鄉試中表現出色使得他獲得了參加全國會試的資格。

陳安的智慧和才華雖然讓他在前兩級考試中表現優異,但全國會試的競爭更為激烈,參與的學子皆是各地的佼佼者。

會試在京城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才子雲集於此,競爭異常激烈。會試不僅考察學子的學識和文采,更是一場對心理素質和臨場發揮能力的考驗。陳安憑借其深厚的學養和冷靜的心態,在考試中表現出色。他的答卷贏得了考官的一致好評。

透過會試後,陳安被選為當年的進士之一, 會試透過的學子將進入殿試,這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後一場考試。

盡管陳安在會試中的成績並未排在前三,使得他本人認為狀元之位與自己無緣,他仍然參加了殿試。

1397年,陳安憑借紮實的學識和對國家治理的獨到見解,意外地贏得了朱元璋的青睞。陳安從眾多學子中脫穎而出,最終被朱元璋欽點為狀元,成為那年的科舉之星。

陳安的狀元之路並未如想象中那樣平顔無波。

不滿狀元,南北之爭

陳安中狀元後,不僅讓他個人聲名鵲起,也使得他的家鄉福建閩縣變得熱鬧非凡。

據說,當陳安的狀元訊息傳回家鄉時,整個村莊都沈浸在一片歡慶之中,村民們家家戶戶掛上彩燈,通宵達旦地慶祝,仿佛整個地方都在過年。

當地的父母官也不失時機地展現出對陳安的歡迎與尊敬,他們為陳安安排了騎白馬,頭戴紅花的隆重迎接。

按照那時的傳統,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他們透過陳安的影響力,也有機會獲得一定的官職。

陳安下一步是進入京城的翰林院,擔任修撰,這是所有文人墨客夢寐以求的職位。翰林院不僅是學問的集中地,也是政治影響力的象征。

陳安的成功和高調慶祝,也引起了北方落榜考生的強烈不滿和嫉妒。

南方地區在當時相對較為安定和繁榮,受益於長期的和平與穩定, 這些地區的學子通常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充足的資源, 如豐富的書籍和資深的學者指導。

相比之下, 北方地區則飽受戰亂之苦, 這些年輕的學子往往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苦讀,他們面臨的不僅是知識的獲取難題,還有生存的基本挑戰。

所以,當陳安這樣的南方才子以顯著的優勢高中狀元時,也無意中點燃了南北考生間長久積壓的緊張情緒。

那一年的科舉考試結果,所有透過會試的52名進士均來自南方,而北方一個學子也未能入選。這一結果在北方學子中引起了極大的不滿和憤怒。

北方的學子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他們質疑考試的公正性,認為這一懸殊的錄取結果必有內幕。

尤其是當得知兩位主考官也均為南方人時,認為是南方的考官故意排擠北方的學子,不滿情緒更是升級為公然的抗議。

很快,這種不滿轉化為實際行動,眾多北方考生聯名向禮部上書,正式狀告涉嫌徇私的考官。

市井之中議論紛紛,甚至朝廷內部的南北官員也被卷入了這場論戰中,情緒高漲,爭議不斷。

北方學子的抗議越發激烈。他們撕毀了張貼在貢院的進士名單,群情激昂地聚集在負責科舉考試的禮部門前,大聲疾呼,要求公正的處理和解釋。 他們的抗議引起了廣泛的關註,很快便傳到了朱元璋的耳裏。

朱元璋作為一個從布衣到帝王的傳奇人物,對科舉的公正性極為重視,認為這是選拔朝廷棟梁的關鍵所在。

突如其來的科舉舞弊指控,朱元璋深知事態的嚴重性,尤其是在他的治國理念中,民生和公正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為了平息事態,朱元璋命令徹查此事,同時接見了十多個監察禦史送出的奏疏。

要求所有涉事的官員和考官接受審查,確保科舉系統的純潔性和公正性,以維護朝廷的正直形象和有效治理。

為了徹底調查這一事件,朱元璋決定進行復審。他指派了翰林院修撰張信來負責。張信本人也是一位文采飛揚的學者,曾經的狀元,他的公正性和能力都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張信接到命令後,立即著手組織。復審的結果再次證實了原來的評卷是公正的,呈現給朱元璋的試卷中,南方學子的確在學術上表現更優。

不少北方考生的答卷確實存在著明顯的質素問題,許多試卷文采平平,缺乏應有的文學修養和深度,更為嚴重的是, 一些試卷中竟然出現了禁忌用語,這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是極為嚴重的失誤。

但結果公布後,並沒有完全平息北方學子的怒火。

部份落榜的北方考生持續表示不滿,他們質疑張信等復審組成員在復查過程中存在偏見,指責他們故意挑選較差的北方試卷送出給朱元璋,以此證明南方考生的優勢。

這種說法在北方考生中引發了新一輪的不滿情緒,增加了朝廷處理此事的難度。

平息矛盾,賜死陳安

南北學子之間的矛盾愈發激化。

訊息傳播之迅速,使得許多原本不知情的民眾也加入到抗議行列中,聲勢浩大的遊行和集會在北方地區頻頻發生,這些行動很快獲得了本就對南方勢力持懷疑態度的北方官員的支持和聲援。

朱元璋心情復雜,他原本希望透過這一系列的復查徹底洗清任何質疑,重建科舉制度的威信。但張信和劉三吾,都是以直率著稱的官員,他們更多關註的是如何按照科舉規則嚴格審查試卷,而不是處理更為復雜的政治局勢。

朱元璋的計劃因此受阻,張信的處理方式雖然嚴謹,但卻未能有效緩解南北的緊張情緒。

南北爭議的不斷升級,朱元璋突然釋出了一道震動朝野的詔令, 詔中聲稱發現劉三吾和白蹈信實際上是藍玉的余黨,將二人標定為反賊。

藍玉此前因謀反被誅,其余黨至今仍被朝廷所深惡痛絕,任何與之相關的人都將遭受嚴懲。此詔一出,劉三吾和白蹈信即被迅速逮捕並待判。

朱元璋還下令將參與調查小組的張信判處淩遲之極刑。 張信原本作為朝廷信任的官員,此舉引起了廣泛的震驚和恐慌。

此外,陳安也未能幸免,被處以極為殘忍的車裂之刑。 陳安的判決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因為相對於其他被牽連的官員,他的處罰顯得尤為嚴重和不尋常。

車裂之刑這種殘忍的刑罰通常只用於重大的罪行。

朱元璋對於陳安極刑的理由在史書中記載甚少,僅僅提到了「批語含糊,有惑聖覽」,暗示陳安在處理試卷時的某些批註可能引起了朱元璋的誤解或不滿。

之後,朱元璋為了盡快平息南北之爭,並恢復朝廷的穩定,決定親自主持新一輪的科舉考試。這次,他不僅親自策問考題,還特意關註了考生的地域平衡, 最終錄取了61名北方人,這一批考生後來被稱為「北榜」。

此舉顯然是為了緩和北方考生的不滿情緒,在政治層面上修復南北的裂痕。

朱元璋的這一決策名為「南北榜案」。 為了長期解決南北的教育和文化差異,明廷在此之後決定采取一種更為均衡的錄取方式, 即按地域劃分南北卷,其中南方考生占六成,北方考生占四成。

陳安作為一位有才華的狀元,他不僅在科舉中表現出色,還曾滿懷希望地期待能在朝廷中大展宏圖。

不幸的是,他卻成了這場南北對立中的政治犧牲品。在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和地域偏見的雙重夾擊下,陳安的以極其慘烈的方式結束一聲,令人扼腕嘆息。

參考資料:

1、漫說「沒頭狀元」陳安之死 來源:福州晚報 2018-12-18

2、陳安. 話說票號之生死.【vip】,2018